(二) 十剂
2025年09月10日
(二) 十剂
十剂的分类方法,据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中记载为徐之才始创,至宋代《圣济总录》始名“十剂”。十剂,即指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涩剂、滑剂、燥剂、湿剂。
1. 宣剂 即“宣可决壅”,是指郁塞的病,可以用宣剂达到散的目的,如《伤寒论》中涌吐痰食的瓜蒂散。
2. 通剂 即“通可去滞”,是指留滞之证,可以用通剂达到遁利的目的,如《伤寒论》中治水蓄不行之证的五苓散。
3. 补剂 即“补可扶弱”,是指虚弱的病证,可以用补剂达到去弱的目的,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脾肺气虚证的四君子汤。
4. 泄剂 即“泄可去闭”,是指病邪形成的实证,可以用泄剂达到泻除实邪的目的,如《伤寒论》中治水停胁下证的十枣汤。
5. 轻剂 即“轻可去实”,是指风邪在表的实证,可以用轻剂达到发散的目的,如《伤寒论》中治风寒表实证的麻黄汤。
6. 重剂 即“重可镇怯”,是指质重的药剂,可以达到镇坠、镇静的目的,如《兰室秘藏》中治惊悸失眠证的朱砂安神丸。
7. 涩剂 即“涩可固脱”,是指收敛的药方,可以达到固涩的目的,如《医方集解》中治遗精的金锁固精丸。
8. 滑剂 即“滑可去著”,是指在体内的有形实邪,凝结于体内,可以用滑剂达到滑利的目的,如《普济方》中治石淋的石韦散。
9. 燥剂 即“燥可去湿”,是指湿邪停滞,可以用燥湿的方剂达到治疗的目的,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湿浊内盛的大便溏薄证的平胃散。
10. 湿剂 即“湿可润燥”,是指津血枯燥的病证,可以用滋润的方剂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洪氏集验方》中治虚劳干咳证的琼玉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