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附:槐米)

槐花(附:槐米)

【别名】 槐蕊、槐花米、豆槐。

【来源】 豆科植物的花及花蕾,每年夏季,花初开时采,习称“槐花”;花未开时采收花蕾,习称“槐米”。其炮制方法有三种:一是除去杂质及灰屑,当日晒干,为槐花;二是取净槐花,按清炒法炒至表面深黄色,为炒槐花;三是取净槐花,按炒炭法炒至表面焦褐色,为槐花炭。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苦,归肝、大肠经。

【功效主治】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 内服,5 ~ 9克。外用适量。

【禁忌】 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者慎服。

【成分药理】 槐花含芦丁、槲皮素、鞣质、槐花二醇、维生素A等物质。芦丁能改善毛细血管功能,防止因毛细血管脆性过大、渗透性过高引起出血。

【药治】

1. 槐花散 凉血止痢。治血痢久不止,无腹痛及里急后重者。青皮、槐花、荆芥穗各等分。水煎,空腹热服(《洁古家珍》)。

2. 地榆散 凉血止血。治肠痔,下部生核肿痛,发寒热,出血。地榆、甘草(生炙各半)、陈槐花(生炒各半)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匕,以浓煎枳壳、桑根白皮汤调下,食前服(《圣济总录》)。

3. 蒲槐散 凉血止血。治鼻衄不止。蒲黄、槐花各半两,防己、人参各一分。为细末,每服一钱匕,以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

4. 槐花酒 清肝泻火。治发背及一切肿毒焮痛,脓已成或未成。槐花四五两,炒黄,趁热入酒二杯,煎沸,热服(《寿世保元》)。

5. 黄连闭管丸 清肝泻火,散瘀排脓。治痔漏成管。胡黄连(净末)一两,穿山甲(麻油内煮黄)、石决明(煅)、槐花(微炒)各五钱。为末,蜜丸如麻子大。每服一钱,空腹米汤送下,日二服。如漏四边有硬肉突起者,加蚕茧二十个,炒末和入药中(《外科正宗》)。

【食养】

1. 槐花饭 清肝泻火。可用于肝火偏旺者。采半开的槐花,以清水洗沥干净,放进盆里,倒入面粉,搅拌后倒入放好纱布的笼屉上,并在槐花堆中扎几个出气孔,上火蒸十余分钟即可食用。

2. 槐花芝麻肉饼 滋阴润燥,凉血明目。可用于肝肾亏虚,阴虚血热,长期伏案工作有痔疮者。鲜嫩槐花300克,干淀粉250克,猪肉200克,油、盐、鸡蛋、葱、芝麻等各适量。将猪肉剁成肉末,与槐花、鸡蛋液、干淀粉、葱、盐、油等调成肉泥,外粘炒熟的芝麻压成圆饼。热锅上油,烧至六成热,将槐花圆饼逐个炸至金黄色捞出,沥干油即可。

3. 菊槐茶 清肝明目,疏风降火。可用于目赤、眼目昏花、消渴等症。槐花、菊花、绿茶各3克,赤砂糖适量。将槐花、菊花与茶叶同放在茶壶中,以沸水沏泡,调入适量的赤砂糖,即可饮用。

金 银 花

【别名】 银花、双花、二宝花。

【来源】 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以山东产量最大,河南产的质量较佳。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归肺、心、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用法用量】 内服,6 ~ 15克。

【禁忌】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慎服。

【成分药理】 花含木犀草素、肌醇约1%及皂苷、鞣质等。具有抗菌、解热、抗内毒素作用。

【药治】

1. 银翘散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治太阴风温、温热,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金银花一两,连翘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荆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服(《温病条辨》)。

2. 回疮金银花散 清热解毒。治疮疡痛,色变紫黑者。金银花(连衣)二两,黄芪四两,甘草一两。上锉细,酒一升,入瓶内,闭口(《活法机要》)。

【食养】

1. 银花漱口液 托毒解毒。可用于咽喉炎、口腔溃疡等。金银花15克,生甘草3克,煎水含漱。

2. 金银花饮 开胃消食。可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胃纳欠佳者。金银花、山楂热水冲泡,代茶饮。

3. 三花茶 清热解毒。可用于头痛口渴、咽喉肿痛。金银花10克,菊花10克,茉莉花3克,加入沸水泡茶饮用。

菊 花

【别名】 滁菊、亳菊、杭菊、贡菊。

【来源】 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9 ~ 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亳菊: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形,直径1.5 ~ 3厘米,离散。气清香,味甘、微苦。滁菊: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 ~ 2.5厘米。贡菊:呈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 ~ 2.5厘米。杭菊:呈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 ~ 4厘米。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甘、苦,归肺、肝经。

【功效主治】 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 内服,5 ~ 9克。

【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用。

【成分药理】 花和茎含挥发油,并有腺嘌呤、胆碱、水苏碱等。花又含菊苷、氨基酸、黄酮类及微量维生素B1。挥发油主要含龙脑、樟脑、菊油环酮等。黄酮类有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大波斯菊苷、刺槐苷。尚含丁二酸二甲基酰肼。有抗病原体、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作用。

【药治】

1. 桑菊饮 辛凉解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温病条辨》)。

2. 杞菊地黄丸 滋肾养肝。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怕日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黄、山茱萸、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炼蜜为丸(《医级》)。

3. 菊睛丸 补肾明目。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两,巴戟(去心)一两,苁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两,枸杞子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食养】

1. 凉拌菊花 清肝明目。用于有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凉拌菜。苹果丝、梨丝与菊花可做成沙拉;黄瓜丝、胡萝卜丝与菊花配制无糖型凉菜。

2. 菊花羹 去烦热,利五脏。可用于头晕目眩、风热上扰之症。将菊花与银耳或莲子煮或蒸成羹食,加入少许冰糖。

3. 菊花膏 疏风清热,平肝明目。可用于肝火旺盛、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之症。以鲜菊花加水煎熬,滤取药汁并浓缩,兑入炼好的蜂蜜,制成膏剂。

4. 菊花糕 清凉去火。可用于目赤、咽疼、耳鸣、风热感冒等症。把菊花拌在米浆里,蒸制成糕,或用绿豆粉与菊花制糕。

5. 菊花茶 平肝明目。可用于头昏脑涨、目赤肿痛、嗓子疼、肝火旺以及血压高的人群,以消除眼睛水肿及疲劳。用菊花泡茶,每次放上七八粒,再用沸水冲泡2 ~ 3分钟即可。待水七八成热时,可看到茶水渐渐成微黄色。每次饮用时,不要一次饮完,要留下三分之一杯的茶水,再加上开水,泡上片刻,而后再饮。民间有一方法:用棉花蘸上菊花茶的茶汁,涂在眼睛四周,能消除眼胞水肿及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