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 仁

砂 仁

【别名】 春砂仁、缩砂仁。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夏、秋间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以个头较大,果身坚实饱满,香气较浓,搓之果皮不易脱落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脾、胃、肾经。

【功效主治】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症。

【用法用量】 内服,3 ~ 6克,入煎剂宜后下。

【禁忌】 阴虚有热者慎服。

【成分药理】 缩砂种子含挥发油1.7% ~ 3%,主要成分为D—樟脑、一种萜烯(似柠檬烯,但非柠檬烯)、D—龙脑、乙酸龙脑酯、芳樟醇、橙花叔醇。阳春砂、叶的挥发油与种子的挥发油相似,含龙脑、乙酸龙脑酯、樟脑、柠檬烯等成分。又阳春砂含皂苷0.69%,能增进肠道运动,对花生四烯酸诱发的小鼠急性死亡有明显保护作用。

【药治】

1. 缩砂饮 和胃止痛,快膈调脾,兼消宿食。治小儿食积停滞,胃纳不佳,腹胀腹痛。沉香一两,缩砂仁、乌药各二两,净香附四两,甘草(炙)一两二钱。上除沉香不过火,余四味锉焙,仍同沉香研为细末。每服一钱,用温盐汤无时调服,或空心烧盐汤调下亦好,紫苏、枣汤尤妙(《活幼心书》)。

2. 香砂枳术丸 行气破滞,消食健胃。治脾虚气滞,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大便溏软。木香、砂仁各五钱,枳实(麸炒)一两,白术(米泔浸,炒)二两。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术汤下(《景岳全书》)。

3. 快气汤 行气健脾。治一切气疾,心腹胀满,胸膈噎塞,噫气吞酸,胃中痰逆呕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饮食。缩砂仁八两,香附子(炒去毛)三十二两,甘草()四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用盐汤点下。或锉为粗末,入生姜同煎,名小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 三仙汤 顺气解痉。治骨鲠。缩砂、威灵仙各一钱五分。用水二钟,入砂糖半碗,煎一钟。噙在口中慢慢呷下,四五次即出(《疡科选粹》)。

5. 砂仁末 化湿愈疡。治口疮。砂仁火煅存性为末,掺上(《疡医大全》)。

【食养】

1. 砂仁糖醋益母羹 理气活血止痛。可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症见少腹疼痛,月经淋漓不断,血色紫黑夹块,胸胁作胀等。砂仁10克,益母草15克,米醋15克,红砂糖30克。将益母草、砂仁共煎去渣取汁,再加入米醋、红糖炖至成羹。每日分2次服,连用3 ~ 5日。

2. 砂仁木香鸡蛋面 健脾消食。可用于小儿厌食症。砂仁2克,木香2克,白面粉60克,鸡蛋1个。将砂仁、木香共研细粉,面粉混匀,打入鸡蛋,加水适量和面,将面擀成面条即成。如一般面条煮炖调味食。

3. 砂仁内金橘皮粥 消食导滞。可用于小儿疳积,胃纳减少,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烦躁哭闹等症。鸡内金、干橘皮(陈皮)各5克,砂仁3克,粳米60克,白糖适量。将鸡内金、干橘皮、砂仁共研成细末,待粥熬至将熟时下入,直至粥熟烂离火,调入白糖即成。每日1剂,连用7 ~ 10日。

山 楂

【别名】 映山红果、猴楂。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或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燥。商品山楂片称为“北山楂”;野山楂称为“南山楂”。

【性味归经】 性微温,味酸、甘,归脾、胃、肝经。

【功效主治】 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用法用量】 内服,9 ~ 12克。

【禁忌】 山楂生食且多,令人嘈烦,损齿。

【成分药理】 山楂果实含山楂酸、酒石酸、枸橼酸、黄酮类、内酯、苷类、解酯酶及糖类。野山楂果实含山楂酸、槲皮素、绿原酸、咖啡酸、齐墩果酸、枸橼酸、苹果酸、维生素C、核黄素、鞣质、果糖、胡萝卜素及钙、磷、铁等。种仁含蛋白质、脂肪、腈苷等。可使血管扩张,冠状动脉血流增加,血压下降;久服降低胆固醇;有强心作用;在体外对痢疾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焦山楂对痢疾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抑制作用;山楂对子宫有收缩作用。

【药治】

1. 瓜蒌丸 消食健胃化痰。治食痰壅滞喘咳。瓜蒌仁、半夏、山楂、神曲各等分。为末,以瓜蒌仁拌为丸,竹沥姜汤送下(《赤水玄珠》)。

2. 山楂术曲丸 消食健胃。治一切食积。山楂四两,白术四两,神曲二两。上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服七十丸,白汤下(《丹溪心法》)。

【食养】

1. 山楂红糖水 活血祛瘀。可用于妇女痛经。山楂30克,红糖20克,益母草20克。将山楂、益母草,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煮取汁液,加入红糖,再煮至红糖完全溶解。

2. 山楂红枣汤 活血化瘀,温经止痛,行气导滞。可用于妇女痛经等。山楂50克,生姜15克,红枣15枚。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3. 山楂麦芽饮 去积滞,助消化。可用于小儿伤食。炒山楂10 ~ 15克,炒麦芽10 ~ 15克,红糖适量。把山楂、麦芽及红糖加水煎汤,煎沸5 ~ 7分钟后,去渣取汁。以上为1日量,分作2次,当饮料温热服。

酸 枣 仁

【别名】 山枣仁、山酸枣。

【来源】 本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收集种子,晒干。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酸,归肝、胆、心经。

【功效主治】 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 内服,9 ~ 15克。

【禁忌】 凡有实邪郁火及患有滑泄症者慎服。

【成分药理】 含多量脂肪油和蛋白质,并有两种甾醇及两种三萜化合物:白桦脂醇、白桦脂酸。另含酸枣皂苷,苷元为酸枣苷元,水解所得到的厄北林内酯是皂苷的第二步产物。还含多量维生素C。具有镇静、催眠、镇痛、抗惊厥、降温作用,可引起血压持续下降,心传导阻滞,对子宫有兴奋作用。

【药治】

1. 酸枣仁汤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

2. 茯神汤 补虚安神。治虚损烦躁,不得睡眠。茯神(去木)、人参各一两,酸枣仁(炒去皮,别研)五两。为末,每用三钱匕,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去渣。空腹温服,日二夜一(《圣济总录》)。

3. 酸枣仁丸 养血安神。治胆虚不得眠。酸枣仁(微炒)一两,地榆皮一两,茯苓一两。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糯米粥送下,不拘时候(《太平圣惠方》)。

4. 酸枣饮 养血安神。治虚烦不得眠。酸枣仁一升,茯神二两,人参二两,生姜三两。水煎,分二次服。忌酢物(《外台秘要》)。

5. 酸枣仁散 养血敛疮。治金疮烦闷。酸枣仁(微炒)、川芎、甘草(炙微赤,锉)各二两。为末。每用二钱,温水调下,日四次(《太平圣惠方》)。

【食养】

1. 酸枣仁粥 养血安神。可用于心烦热,躁渴不得睡卧。酸枣仁(捣末)一两,粳米二合。以米煮粥,临熟入枣仁末半两,搅匀食用(《太平圣惠方》)。

2. 枣仁人参粉 养血安神。可用于心烦不眠之人。酸枣仁250克,人参50克,茯苓50克。共研为细末。每次5 ~ 6克,温水服用。也可入粥中煮食。酸枣仁需去壳再磨成粉。

乌 梅

【别名】 酸梅、黄仔、合汉梅、干枝梅。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

【性味归经】 性平,味酸、涩,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主治】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肠,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6 ~ 12克。

【成分药理】 果实含枸橼酸、苹果酸、草酸、琥珀酸和延胡索酸,总酸量4% ~ 5.5%,以前两种有机酸的含量较多。还含5—羟甲基—2—糠醛,为无色油状物。所含挥发性成分,主要有苯甲醛62.40%,4—松油烯醇3.97%,苯甲醇3.97%和十六烷酸4.55%。乌梅仁含苦杏仁苷约0.5%,而梅仁含约4.3%。有兴奋和刺激蛔虫后退的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如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具有钙离子拮抗作用。

【药治】

1. 乌梅丸 涩肠止痢。治下痢不能食者:黄连一升,乌梅二十枚(炙燥)。并得捣末,蜡如棋子大,蜜一升,合于微火上,令可丸,丸如梧子大。一服二丸,日三(《太平圣惠方》)。

2. 乌梅丸 涩肠、止痢、安蛔。治伤寒蛔厥及久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伤寒论》)。

3. 茜梅丸 敛肺止血。治衄血无时。茜草根、艾叶各一两,乌梅肉(焙干)半两。为末,蜜丸如梧子大。乌梅汤送下三十丸(《普济本事方》)。

4. 梅实膏 敛湿消癣。治一切干湿癣。乌梅(取肉)、大蒜(去皮切)各十四枚,屋尘(细筛)、盐各三合。先研乌梅,次下后药研匀细,以醋调成膏,涂癣上(《圣济总录》)。

5. 大地黄丸 补肾健腰,滋阴除蒸。治产前后腰腹痛,一切血瘀疼痛,兼治血气虚,四肢不举,骨髓热疼。熟地二两,乌梅肉、当归各一两。为细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空腹白汤嚼下(《济阴纲目》)。

【食养】

1. 酸梅汤 酸甘化阴,敛肺生津。可用于暑季炎热,口干汗出等。乌梅30克,山楂干50克,陈皮15克,甘草3克,清水洗净。再加入足量的水,煮40分钟左右,放入冰糖,用勺子搅拌一下,煮至水再开一次,滤除残渣,2次的汤水兑在一起,放凉后转入冰箱冷藏即可。乌梅、山楂干、陈皮、甘草在煮之前一定要先浸泡,这样酸梅汤煮好才是暗红色,否则是像啤酒一样的颜色。

2. 姜茶乌梅粥 温中散寒,杀菌止痢。可用于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生姜10克,乌梅肉30克,绿茶5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将前三味煎煮,取汁去渣,加粳米煮粥,粥将熟时调入红糖即可。每日2次,温热服。湿热型菌痢忌用(《世医得效方》)。

桃 仁

【别名】 毛桃仁、扁桃仁、大桃仁、桃核仁、桃核人。

【来源】 6 ~ 7月成熟时采收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其种子,晒干。药用其干燥成熟种子。净桃仁,置沸水中,加热至种皮微鼓起,捞出,置凉水中浸泡,取出,搓开种皮与种仁,干燥,除去种皮,为桃仁,再文火炒至微黄色,为炒桃仁。全国各地普遍栽培。选购时宜查看果仁饱满完整、外表呈现红棕色或黄棕色,表面纹路清晰,外观多呈心形,具有芳香气味,食用后有回甜,若食后仅有苦味者不用。

【性味归经】 性平,味苦、甘,有毒,归心、肝、大肠经。

【功效主治】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4.5 ~ 9克。

【禁忌】 不可过量久服,孕妇及便溏者慎用;过量中毒,可有眩晕、头痛、呕吐等症状。

【成分药理】 桃仁含苦杏仁苷约3.6%,挥发油0.4%,脂肪油45%;油中主含油酸甘油酯和少量亚油酸甘油酯。另含苦杏仁酶等。桃仁的醇提取物,有抗血凝及较弱的溶血作用。桃仁含有苦杏仁素,毒性较强,不可直接食用。需开水浸泡20 ~ 30分钟,去皮,清水浸泡30小时以上,中间要多次换水,然后再入开水锅内煮开10分钟,无苦味时方可食用。种子含苦杏仁苷、脂质和糖类等。含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核黄素,以及多种氨基酸。具有祛瘀血、抗过敏、抗炎等作用;短暂降压,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药治】

1. 桂枝茯苓丸 化瘀消癥。治妇人宿有癥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桃仁(去皮、尖,熬)、芍药、桂枝、茯苓、牡丹(去心)各等分。上五味为末,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金匮要略》)。

2. 桃核承气汤 逐瘀泻热。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炙)二两,芒硝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伤寒论》)。

3. 杏参饮 泻肺平喘,润肠通便。治胸膈胀满,上气喘急,咳嗽倚息,睡卧不得。桃仁、人参、桑白皮(蜜炙,泔浸)、杏仁等分。为末,每服八钱,加生姜三片,枣子一枚。水煎,食后温服(《医方类聚》)。

4. 双仁丸 降逆止咳。治气逆喘急。桃仁、杏仁(并去双仁皮尖,炒)各半两。同细研,面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生姜汤下,微利为度(《圣济总录》)。

5. 桃灵丹 活血止痛。治心腹气痛,或瘀血作痛。桃仁五钱,五灵脂(火煨制)五钱。为末,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醋汤或酒送下(《寿世保元》)。

6. 桃仁煎 破瘀开结,治产后恶露不净,脉弦滞涩者。桃仁三钱,当归三钱,赤芍、桂心各钱半,砂糖三钱(炒炭)。水煎,去渣温服(《医略六书》)。

7. 下瘀血汤 活血化瘀利水,治产后腹痛,干血着脐下,亦主经水不利。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䗪虫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金匮要略》)。

【食养】

1. 粳米桃仁粥 降气止咳,活血止痛。可用于上气咳喘,胸膈伤痛。粳米二合,桃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研)。上以桃仁和米煮粥,空腹食之(《太平圣惠方》)。

2. 墨鱼桃仁煲 活血化瘀,滋阴养血。可用于妇女月经有血块,或闭经等。桃仁9克,墨鱼200克,生姜6克。桃仁洗净,浸泡至无黏液浸出,无苦味,墨鱼洗净,切片,再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1.5升,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1.5小时,放适量食盐与生油便可。食墨鱼饮汤,每周1 ~ 2次。

3. 桃仁枸杞鸡丁 补气活血,明目健身。可用于咳嗽气喘、神疲乏力、尿频阳痿等病症。枸杞子30克,桃仁50克,鸡肉200克,鸡汤50克,芝麻油6克,干淀粉5克,食盐6克,白砂糖6克,胡椒粉1克,绍酒6克,猪油60克,酱油少许,葱、姜、蒜各6克。枸杞子洗净,桃仁用开水泡后去皮,洗净,浸泡至无黏液浸出,无苦味,将鸡肉切成1厘米见方的鸡丁,用食盐、味精、白砂糖、胡椒粉、鸡汤、麻油、湿淀粉兑成滋汁待用。取锅置火上,烧热后加油,至油五成热时,投入鸡丁快速滑炒,倒入漏勺内沥油;锅再置火上,放热油50克,下姜、葱、蒜煸炒,再投入鸡丁,倒入滋汁翻炒,并投入枸杞子与核桃仁同炒,炒匀装盘即成。

4. 桃仁粥 可用于上气咳嗽,胸膈痞满,气喘等。桃仁三两,去皮、尖,以水一大升,研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食医心镜》)。

香 橼

【别名】 枸橼、香泡树、香圆。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枸橼或香圆(西南香圆)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苦、酸,归肝、脾、肺经。

【功效主治】 疏肝理气,宽中化痰。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脘腹痞满,呕吐噫气,痰多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3 ~ 9克。

【禁忌】 阴虚血燥及孕妇气虚者慎服。

【成分药理】 枸橼成熟果实含橙皮苷、枸橼酸、苹果酸、果胶、鞣质及维生素C等。果实含油0.3% ~ 0.7%,果皮含油6.5% ~ 9%。具有抗炎、抗病毒作用。其中橙皮苷有预防冻伤和抑制大鼠晶状体的醛还原酶作用。

【药治】

1. 消胀万应汤 化积消胀。治气滞湿阻,胸腹胀满。地骷髅9克,大腹皮6克,真川厚朴3克,莱菔子6克(春砂仁1.5克拌炒),六神曲4.5克,陈香橼皮2.4克,鸡内金2张,人中白(煅透)1.5克,灯心5小帚(《重订通俗伤寒论》)。

2. 四陈汤 疏肝理气止痛。治气滞腹痛。陈皮(去白),陈香橼(去瓤),陈枳壳(去瓤,面炒),陈茶叶各等分,制法:上药研末。每服9克,开水点服(《医学心悟》)。

3. 鸡金散 宽中理气,健脾消胀。治鼓胀肿满,小儿疳积。鸡内金一具(焙),真沉香二钱,砂仁三钱,陈香橼(去白)五钱。上为末。每用一钱五分,生姜汤送下,虚者人参汤送下。虚火者忌服(《医宗必读》)。

【食养】

1. 香橼甘蔗汤 和中降逆。可用于反胃。干香橼两大只(熬浓汁),甘蔗汁五碗,生姜汁一茶杯,上和匀。早、晚各服大半茶杯(《不知医必要》)。

2. 香砂糖 健脾开胃,行气消胀。可用于小儿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等。香橼10 ~ 15克,砂仁5 ~ 10克,白砂糖200 ~ 300克,把香橼同砂仁一起放入碾槽内,研成细粉末;把白糖放入铝锅中,加水适量,以小火慢慢煎熬至稠厚时,加入香橼、砂仁粉,一边搅拌调和均匀,一边继续以小火煎熬,熬到挑起糖成丝状时,离火趁热倒入已涂过菜油的搪瓷盘中,稍冷后按压平整,再切成小糖块即可。

3. 百果酒 补虚益骨。可用于腰酸腿软,大便干涩不畅等。香橼两个,佛手两个,核桃肉半斤,龙眼肉半斤,莲肉半斤,橘饼半斤,柏子仁四两,松子三两,红枣二十两,黑糖三斤。干烧酒五十斤浸(《仙拈集》)。

小 茴 香

【别名】 谷茴香、谷茴。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小茴香以颗粒均匀、质地饱满、色泽黄绿、芳香浓郁、无柄梗者为佳。主产于山西、内蒙古、甘肃、辽宁。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主治】 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睾丸鞘膜积液。盐小茴香暖肾散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经寒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3 ~ 6克。

【禁忌】 阴虚火旺者慎服。

【成分药理】 含茴香醚、α—茴香酮、甲基胡椒酚、茴香醛等。促进胃肠道运动,抗溃疡,保肝利胆,有雌激素样作用,由小茴香提取的植物聚多糖有抗肿瘤作用。挥发油对真菌孢子、鸟型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药治】

1. 一香散 理气止痛。治右胁痛。小茴香(炒)一两,枳壳(面炒)五钱,为末。每服二钱,盐酒调服(《红炉点雪》)。

2. 小茴香丸 疏肝理气止痛。治小肠气腹痛。茴香、胡椒各等分。为细末,以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以温酒送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3. 温通汤 散寒行气。治下焦受寒,小便不通。椒目(炒,捣)八钱,小茴香(炒,捣)二钱,威灵仙三钱。水煎服。下焦寒甚者,酌加肉桂、附子、干姜等;气虚者,加人参(《医学衷中参西录》)。

【食养】

1. 茴香茶 散寒行气,疏肝催乳。可用于妇女奶水少而不畅。辛辣而香气独特的口感,加一点蜂蜜或蜂糖浆饮用风味更佳,也可加入少量肉桂压味。

2. 茴香汁 理气和胃。治突然恶心,腹部不适。生茴香捣烂成汁一合,与热酒一合一起服下,能通小肠气和突然肾气冲胁。

益 智

【别名】 益智子。

【来源】 为姜科植物益智的果实。5 ~ 6月果实呈褐色、果皮茸毛减少时采摘。分布于广东和海南,福建、广西、云南亦有栽培。益智仁:取益智仁置锅内,炒至外壳焦黑,取出冷透,除去果壳,取仁捣碎用。盐益智仁:取益智仁用盐水拌匀,微炒,取出放凉(每益智仁一百斤,用食盐二斤八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脾,肾经。

【功效主治】 温脾暖肾,固气涩精。治冷气腹痛,中寒吐泻,多唾遗精,小便余沥,夜尿频繁。

【用法用量】 内服,6 ~ 12克。

【禁忌】 阴虚火旺。或因热而遗滑、崩带者忌服。

【成分药理】 含挥发油1% ~ 2%,油中含桉油精55%以及姜烯、姜醇。并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以及微量元素锰、锌、钾、钠、钙、镁、磷、铁、铜等。

【药治】

1. 三仙丸 固肾涩精。治梦泄。益智仁二两(用盐二两炒,去盐),乌药二两,上为末,用山药一两为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临卧盐汤下,以朱砂为衣(《世医得效方》)。

2. 益智仁散 温脾固肾。治小儿遗尿,亦治白浊。益智仁、白茯苓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空心米汤调下(《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3. 益智五味丸 补益肝肾,固气涩精。治肝肾俱虚,精气耗散。益智仁、肉苁蓉、巴戟(去心)、人参、五味子、骨碎补、茴香、覆盆子、龙骨、熟地黄、菟丝子(制)各等分。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心米汤送下(《普济方》)。

4. 益智仁丸 温脾,暖肾。治小便赤浊。益智仁、茯神各二两,远志、甘草(水煮)各半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空心姜汤下五十丸(《本草纲目》)。

【食养】

1. 益智仁蛋 固肾缩尿。可用于小儿遗尿或夜尿频多之人。益智仁、山药、乌梅、枸杞子各10克,鸡蛋2个。鸡蛋洗净,连壳与益智仁、山药、乌梅、枸杞子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水,待蛋煮熟后去蛋壳,再文火煮至药液全干,弃药吃蛋。

2. 红参益智仁粉 健脾固肾,填精益智。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红参30克,益智仁100克。两者研成细末,混匀,每次服5克,每日服1 ~ 2次。

3. 益智仁白术茯苓饮 健脾祛湿止泻。可用于腹泻、大便溏薄、小儿遗尿、小儿流涎不止或女子带下清稀等。益智仁15克,白术10克,茯苓20克。三者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煮沸后小火熬煮30分钟,当茶饮用。

4. 益智芪药粥 健脾安神,益肾缩尿。可用于乏力、失眠健忘、大便溏薄、夜尿频多的人群。益智仁15克,怀山药30克,黄芪20克,粳米100克。上述用料洗净,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熬煮成粥,调入精盐即成。

余 甘 子

【别名】 滇橄榄、庵摩勒、油柑子。

【来源】 本品系藏族习用药材。为大戟科油柑属植物余甘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至次春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性味归经】 性凉,味甘、酸、涩,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用于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

【用法用量】 内服,3 ~ 9克,多入丸散服。

【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成分药理】 果实含鞣质,种子含固定油约26%,油中含亚麻酸8.8%,亚油酸44%,油酸28.4%,硬脂酸2.2%,棕榈酸3.0%,肉豆蔻酸1%等。可对抗由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大鼠心肌坏死;并能增加心肌糖原水平,对血脂也产生明显的变化;对放射引起的染色体畸变有保护作用。

【药治】

1. 余甘子散 清热凉血。治乳石发热,上攻头面,烦热,咽喉不利,舌粗语涩,大小便不通。余甘子三分,红雪三两,犀角屑一两,子芩半两,独活半两,葛根半两(锉),川升麻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生用)。上为细散。每服二钱,用生地黄汁二合调下,不拘时候(《太平圣惠方》)。

2. 解渴太平百杯丸 生津止渴。治渴甚。木瓜十枚(烂蒸去皮,细研),乌梅(去核)一斤,甘草七两半(炙),干葛二两,川芎半两,余甘子半两,紫苏叶半两,百药煎一两(研),白盐十两(炒),后弃之。上为细末,同研匀,将木瓜搜和为丸,如鸡头子大。每服一丸,含化(《杨氏家藏方》)。

【食养】

1. 治河豚鱼中毒 余甘子生吃吞汁,并可治鱼骨梗喉(《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2. 余甘子茶 化痰止咳,生津解毒。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喉痹、肺热或感冒风热、咳嗽咽干、烦热。余甘子10克,绿茶3克,冰糖12克。用开水冲泡后饮用。

紫 苏 子

【别名】 苏子、黑苏子。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肺经。

【功效主治】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3 ~ 9克。

【禁忌】 气虚久嗽、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慎用。

【成分药理】 紫苏子含蛋白质17%、油51.7%,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亚麻酸56.8%,亚油酸17.6%。有抗癌作用,紫苏油还可提高大鼠学习能力。

【药治】

1. 苏子散 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治小儿久咳嗽,喉内痰声如拉锯,老人咳嗽吼喘。紫苏子一钱,八达杏仁一两(去皮、尖),老人加白蜜二钱。共为末,大人每服三钱,小儿服一钱,白滚水送下(《滇南本草》)。

2. 三子养亲汤 温肺化痰,降气消食。治痰壅气逆食滞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韩氏医通》)。

3. 青龙散 降气止咳。治咳嗽上气,不得卧。人参(去芦头)、陈皮(去白)、五味子、紫苏子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不拘时候(《御药院方》)。

【食养】

1. 紫苏麻仁粥 顺气通便。可用于气郁便秘的人群。紫苏子、麻子仁,不拘多少,研烂,水滤取汁,煮粥食之(《重订严氏济生方》)。

2. 紫苏子汤团 理气宽中,开胃畅膈。可用于咳喘痰多、胸膈满闷、食欲不佳、消化不良、便秘等。脾胃虚弱泄泻者忌食用。紫苏子90克,糯米粉300克。调料:白糖、猪油。将紫苏子洗净沥干,入锅炒熟,出锅晾凉研碎,放入猪油、白糖拌匀成馅。将糯米粉用沸水和匀,做成粉团,包入馅即成生汤团,入沸水锅煮熟,出锅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