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花类

一、 花类

扁 豆 花

【别名】 南豆花。

【来源】 豆科植物扁豆,7 ~ 8月采收未完全开放的花,晒干或阴干。以朵大、色白、气香者为佳,鲜用时随用随采。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 解暑化湿,止泻止带。用于中暑发热,呕吐泻泄,白带。

【用法用量】 内服,3 ~ 9克。鲜者加倍。

【禁忌】 扁豆花内含血凝素,故不可过量服用。

【成分、药理】 花含有原花青苷、黄酮类、花青素、香豆精等,可抑制宋氏、福氏志贺菌生长而发挥抗菌作用。

【药治】

豆花散 健脾化湿。治妇女白崩不止。扁豆花(紫者勿用)焙干为末,炒米煮饮入烧盐,空心服(《世医得效方》)。

【食养】

豆花馄饨 化湿止泻。可用于泻痢者。扁豆花正开者,择净勿洗,以滚汤瀹过,和小猪脊肉一条,葱一根,胡椒七粒,酱汁拌匀,就以瀹豆花汁和面包作小馄饨,炙熟食之(《必用食治方》)。

玳 玳 花

【别名】 代代花、枳壳花、酸橙花。

【来源】 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玳玳花的花蕾。5 ~ 6月采摘花蕾,先用急火烘至七八成干,呈现黄色后,再用文火烘至全干,切勿烘焦。主产于江苏、浙江。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苦、酸,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 行气宽中,消食化痰。用于胸中痞闷,脘腹胀痛,呕吐食少。

【用法用量】 内服,3 ~ 9克。鲜者加倍。外用:捣敷。

【成分药理】 花蕾含挥发油。油中主要含柠檬烯、芳樟醇、牻牛儿醇、香茅醇、缬草酸等。玳玳花全草都含有强心苷和非强心苷的多种成分,具有强心、利尿、镇静及减慢心率的功能,能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脊髓反射功能亢进。

【药治】

五花饮 理气养胃。治胸中痞闷、脘腹胀痛诸证。绿萼梅、厚朴花、玫瑰花、佛手花、玳玳花(魏长春方)。

【食养】

玳玳花茶 行气宽中,消食去脂。可用于腹胀、小腹赘肉较多者。

丁 香

【别名】 公丁香(花蕾)、母丁香(果实)。

【来源】 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和果实。花蕾开始呈白色,渐次变绿色,最后呈鲜红色时可采集。将采得的花蕾除去花梗,晒干即成。药材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以个大、粗壮、色红棕、油性足、能沉于水、香气浓郁、无碎末者为佳。个小,香味淡,有碎末的不宜选购。以公丁香为佳。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脾、胃、肺、肾经。

【功效主治】 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用法用量】 内服,1 ~ 3克。

【禁忌】 不宜与郁金同用。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成分药理】 花蕾(公丁香)含挥发油(含丁香酚、乙酰丁香酚及少量的丁香烯、甲基正戊酮、甲基正庚酮、香荚兰醛),尚含齐墩果酸、鞣质、脂肪油及腊。果实(母丁香)含挥发油。能驱蛔虫、钩虫,并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有抑制作用,还可缓解腹部气胀,增加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减轻恶心呕吐。丁香油及丁香酚对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皮肤无刺激,吸收良好。

【药治】

1. 丁香柿蒂汤 温中益气,降逆止呃。治胃气虚寒,呃逆不已,胸痞脉迟者。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等属胃中虚寒者。丁香6克,生姜、柿蒂各9克,人参3克。水煎服(《症因脉治》)。

2. 代针膏 温阳排脓。治痈疽脓熟不溃。乳香二分,巴豆(去壳炒焦)、碱、白丁香各五分。为细末,水调点疮头上,常以碱水润之,勿令干(《外科理例》)。

3. 丁香散 益气温中,降逆止呕。治妊娠霍乱吐泻、烦闷。丁香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三分。为末,入生姜半分,枣五枚,水煎,温分三服(《太平圣惠方》)。

【食养】

1. 调味 主要用于肉类、糕点、腌制食品、炒货、蜜饯、饮料的制作调味。

2. 丁香粥 温中暖胃,补肾助阳。用于胃脘冷痛、不思饮食、肾虚阳痿以及脾胃虚寒者。取丁香5克,大米100克,姜少许,红糖适量。将丁香、姜片洗净,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汁待用;大米洗净,放入砂锅,加入清水,以大火煮沸,加入红糖,转小火熬粥,粥成后加入丁香汁。早、晚空腹温服,每日1剂。

3. 丁香鸡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可用于脾胃虚弱、反胃呕吐所致的胃痛。取丁香5克,胡椒粉5克,笋片15克,香菇25克,盐少许,葱、姜各适量,料酒少许,鸡1只。将材料洗净,笋片、香菇分别切片,鸡剁成块,过沸水汆烫,一同放入砂锅,加入适量清水、葱、姜、料酒、丁香,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45分钟,临起锅加入盐调味即可。佐餐食用,每周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