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根及根茎类
甘 草
【别名】 国老、美草、粉草。
【来源】 为豆科甘草属植物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的根及根茎。取原药材,除去芦头及杂质,切厚片,干燥,为生甘草;取甘草片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为炒甘草;取蜜炼加入甘草拌匀,置锅中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为炙甘草。甘草品质以内蒙古、甘肃、宁夏出产的为佳。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主治】 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甘草宜用于脾胃虚弱、心悸、肺痿咳嗽等;生用宜于咽喉肿痛、痈疮肿毒、药食物中毒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 ~ 6克,调和诸药用量宜小,作主药用量宜稍大,可用10克左右。中毒抢救可用30 ~ 60克。外用,煎水洗、渍,或研磨外敷。
【禁忌】 不可过量久服。长期大量服用,可产生假醛固酮症。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成分药理】 含有多种极为复杂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甘草酸、甘草苷等。根表皮以内的部分最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为甘草甜素和黄酮类。具有抗微生物,抗炎,镇咳,祛痰,保肝,抗肿瘤,抗突变,抗氧化等作用。
【药治】
1. 芍药甘草汤 缓急止痛。治腿脚挛急、腹中疼痛。白芍药、炙甘草各四两。水煎去渣,分二次服(《伤寒论》)。
2. 甘草干姜汤 润肺补虚。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金匮要略》)。
3. 凉膈丸 清热止咳。治热嗽。甘草二两、猪胆汁浸五宿,漉出炙香,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五丸(《圣济总录》)。
【食养】
1. 猪脊甘草汤 润肺止咳。可用于咳嗽咳痰等。甘草10克、莲子100克、大枣100克、木香3克、猪脊骨1具。木香、甘草用纱布包起来,莲子、大枣去核,猪脊骨洗净后剁碎,上述材料一起放入锅里,加水用文火炖4 ~ 5小时即可食。
2. 甘草绿豆煲米饭 润肺生津。可用于口干咽燥等。生甘草30克、绿豆100克、大米100克。将生甘草切片,绿豆、大米淘洗干净。把大米、生甘草、绿豆同放锅内,如常规加水煲饭,煲熟即成。
3. 蜜枣甘草汤 润肺止咳。可用于咽干喉痛、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肺结核咳嗽等症。蜜枣8枚、生甘草6克。将蜜枣、生甘草加清水两碗煎至一碗,去渣,即可食用。
干 姜
【别名】 白姜、均姜、干生姜。
【来源】 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取干姜块,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为姜炭。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归经】 性热,味辛,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主治】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用法用量】 内服,3 ~ 10克。
【禁忌】 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
【成分药理】 主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除此之外还有β—谷甾醇、胡萝卜苷、棕榈酸、环丁二酸酐等非挥发性成分。具有镇痛消炎、抗菌、止泻、抗肿瘤、抗缺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作用。
【药治】
1. 理中汤 温中补虚。治脾胃虚寒、腹痛下利、胃中寒饮、喜唾涎沫。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三两。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
2. 干姜人参半夏丸 温中止呕。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
3. 干姜五味甘草汤 温寒化饮。治肺冷咳嗽。干姜八分,炙草二钱,五味子三十粒。水煎服(《温热经解》)。
【食养】
1. 干姜羊肉汤 温中散寒。可用于肢寒畏冷、腰膝酸软等。干姜30克、羊肉150克、盐1克、花椒粉1克、大葱3克。羊肉切块,与干姜共炖至肉烂,调入盐、葱花、花椒粉,即可食用。
2. 鲤鱼干姜汤 温中补虚。可用于肾阳虚引起的阳痿。约500克雄鲤鱼一条,干姜、枸杞子各10克。取鲤鱼肚内之鱼(即雄鱼腹中白色果冻样物质雄鱼精囊腺),与干姜、枸杞子同煎,煮开,加料酒、盐、味精适量调味即成。空腹时服食,隔日服1次,连服5日。
3. 赤石脂干姜粥 温中补虚。可用于慢性虚寒痢疾。赤石脂30克、干姜10克、粳米60克。将赤石脂打碎,与干姜入锅,加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取汁备用。粳米煮为稀粥,加入药汁,煮开1 ~ 2沸,待食。每日早晚空腹温热服食(《伤寒论》)。
高 良 姜
【别名】 风姜、小良姜、膏凉姜。
【来源】 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和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按产地分为广东良姜、广西良姜、海南良姜和台湾良姜等四种,以广东良姜质较佳。
【性味归经】 性热,味辛,归脾、胃经。
【功效主治】 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用法用量】 内服,3 ~ 6克。
【禁忌】 脾胃湿热者慎用。
【成分药理】 根茎含多种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还可能含有鼠李柠檬素、挥发油等。根尚含β—谷甾醇—β—葡萄糖苷、豆甾醇葡萄糖苷等。具有镇痛、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药治】
1. 高良姜汤 温中散寒,下气行滞。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高良姜五两,厚朴二两,当归、桂心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服,若强人为二服,劣人分三服(《千金方》)。
2. 二姜丸 养脾温胃,去冷消痰。治心脾冷痛。良姜(去声)、干姜(炮)等分。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一丸,食后皮汤下。妊娠妇人忌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良附丸 温胃理气。治寒凝气滞、脘痛吐酸、胸腹胀满。良姜一钱、香附四钱、青皮三钱、木香三钱、当归三钱、干姜二钱、沉香一钱,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米汤送下(《实用方剂学》)。
【食养】
1. 高良姜粥 温中散寒。可用于寒性胃痛,呕吐腹泻等。粳米50克、高良姜15克。高良姜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然后放粳米煮粥,空腹服用。
2. 两姜粥 祛寒止痛,温中和胃。可用于寒性胃痛。高良姜、生姜各3克,大米60克。高良姜、干姜加水煎汁,煎好后去渣取汁,放大米同煮成粥,早晚服用。
3. 高良姜香附鸡肉汤 行气疏肝,祛寒止痛。可用于溃疡病、肝气犯胃、寒邪犯胃、胃脘胀痛、时作时止、时有嗳气、呕吐。鸡肉250克、高良姜15克、香附12克、红枣4枚。鸡肉切去肥脂,放入开水中焯过,吊干水。把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时,调味即可。
葛 根
【别名】 粉葛、葛条根、甘葛。
【来源】 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习称野葛。秋、冬二季采挖,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取葛根片,置锅中,用文火炒至表面黄色,略带焦斑为炒葛根;取麸皮撒在热锅中,加热至冒烟时,投入葛根片,迅速翻动,炒至表面呈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为煨葛根。中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性味归经】 性凉,味甘、辛,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 ~ 15克或捣汁。外用,捣敷。解表、透疹、生津宜生用,止泻宜煨用。
【禁忌】 表虚多汗、虚阳上亢者慎用。
【成分药理】 葛根含异黄酮成分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大豆黄酮、大豆黄酮苷及β—谷甾醇、花生酸,又含多量淀粉。具有降血脂、抗肿瘤、抗骨质疏松、益智等作用。
【药治】
1. 葛根汤 发汗兼解肌。治太阳病,项背,无汗恶风。葛根12克、麻黄9克(去节)、桂枝6克(去皮)、生姜9克(切)、甘草6克(炙)、芍药6克、大枣12枚(擘),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葛根,减至8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再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50毫升,覆取微似汗(《伤寒论》)。
2. 葛根黄芩汤 退热止咳。治有汗、发热咳嗽。干葛二钱、黄芩二钱、黄连一钱、芍药一钱、石膏一钱、五味子十一粒、甘草五分,水煎服(《赤水玄珠》)。
3. 升麻葛根汤 解肌透疹。治麻疹初起、带状疱疹、单纯性疮疹、腹泻、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属邪郁肌表,肺胃有热。升麻30克、芍药30克、炙甘草30克、葛根45克。上为粗末,用水一盏半,煎取一中盏,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一日二三次。以病气去、身清凉为度。现代用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食养】
1. 桂花葛粉羹 清热生津,解肌发表。可用于发热、口渴、心烦、口舌溃疡等症。葛根磨粉后先用凉开水适量调葛粉,再用沸水冲化葛粉,使之成晶莹透明状,加入桂花糖调拌均匀即成。
2. 葛粉饭 清心醒脾,增长智力。可用于记忆衰退等症。先用开水将凉粟米饭淋湿,加入葛粉拌匀,放入豆豉汁水适量,在旺火上煮熟。适当拌以调味品即可食用。
3. 葛根粉粥 补虚升阳。可用于虚损型心脑血管病症的预防。葛根磨粉,清水泡洗粟米一晚,第二日滤水取出,与葛粉同拌均匀,按常法煮粥,粥成后酌加调味品。
黄 精
【别名】 龙衔、老虎姜、玉竹黄精。
【来源】 为百合科黄精属植物黄精、多花黄精和滇黄精的根茎。除去杂质,洗净,略润,切厚片,干燥,为黄精;取净黄精,照酒炖法或酒蒸法炖透或蒸透,稍晾,切厚片,干燥,为酒黄精。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东部)、河南、山东、安徽(东部)、浙江(西北部)。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
【功效主治】 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用于阴虚劳嗽、肺燥咳嗽、脾虚乏力、食少口干、消渴、肾亏腰膝酸软、精血不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 ~ 15克,鲜品30 ~ 60克;或入丸、散熬膏。外用,适量,煎汤洗,熬膏涂;或浸酒搽。
【禁忌】 中寒泄泻、痰湿痞满气滞者忌服。
【成分药理】 黄精的根状茎含甾体皂苷,已分离出2个呋甾烯醇型皂苷和2个螺甾烯醇型皂苷。属于前者的是西伯利亚蓼苷A,14α—羟基西伯利亚蓼苷A;属于后者的是西伯利亚蓼苷B和新巴拉次薯蓣皂苷元—A3—O—β—石蒜四糖苷。具有抗病原微生物、降血脂、延缓衰老、提高学习和记忆再现能力等作用。
【药治】
1. 二精丸 助气固精,保镇丹田,活血驻颜,长生不老。可用于容颜早衰,精力不足之人。黄精(去皮)二斤,枸杞子二斤。上两味,于八九月间采取。先用清水洗黄精一味,令净。控干细锉,与枸杞子相和,杵碎拌令匀,阴干再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圣济总录》)。
2. 蔓菁子散 补肝气,明目,延年益寿。治眼昏暗不明。蔓菁子一斤(以水淘净)、黄精二斤(和蔓菁子九蒸九晒干)。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空心以粥饮调下,日午、晚食后以温水再调服(《太平圣惠方》)。
【食养】
1. 黄精肉饭 补中益气。可用于心血管系统病。粳米100克、黄精25克、瘦猪肉300克、洋葱150克,料酒、精盐、味精、白糖、葱花、姜末适量。将猪肉洗净切丝,洋葱去老皮洗净切丝,黄精洗净切薄片。炒锅烧热,放入猪肉煸炒至水干,加入料酒、精盐、味精、白糖、葱、姜,煸炒至肉将熟,加入洋葱和适量水,小火焖烧至熟烂。将米洗净入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时加入黄精,煮至水将收干,倒入肉菜,改为小火焖煮至饭熟即成。
2. 黄精熟地猪脊骨汤 补肾填精。可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健忘失眠、倦怠神疲等病症。猪脊骨500克、黄精50克、熟地50克,将猪脊骨洗净、斩件。黄精、熟地分别用清水洗净,与猪脊骨一齐放入砂煲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2 ~ 3小时,调味供用。
3. 黄精炖猪肉 补肾养血,滋阴润燥。可用于肾虚精亏、肺胃阴虚、脾胃虚弱、病后体弱、产后血虚。黄精60克,猪瘦肉500克,精盐、料酒、葱、姜、胡椒粉适量。将猪肉洗净,放入沸水锅中焯去血水,捞出切成块。黄精洗净切片,葱、姜拍破。将肉、黄精、葱、姜、料酒、盐同放入锅中,注入适量清水用武火烧沸,然后改文火炖至肉熟烂,拣去葱、姜、黄精,用盐、胡椒粉调味即成。
桔 梗
【别名】 梗草、苦梗、苦桔梗。
【来源】 为桔梗科桔梗属植物桔梗的根。播种后第二、第三年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挖根。洗净泥土,刮去外皮,放清水中浸渍2 ~ 3小时,捞起,晒干;或去芦切片,晒干。产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各省以及广东、广西(北部)、贵州、云南东南部(蒙自、砚山、文山)、四川(平武、凉山以东)、陕西。朝鲜、日本、俄罗斯的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南部也有。
【性味归经】 性平,味辛、苦,归肺经。
【功效主治】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吐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 ~ 10克;或入丸、散。外用,烧灰研末敷。
【禁忌】 阴虚久咳、咳血者、胃溃疡者慎服。内服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
【成分药理】 根含多种皂苷,迄今已分得18种三萜皂苷,如桔梗皂苷A、C、D、D2、D3等。具有祛痰与镇咳、降血糖、抑菌、抑制胃液分泌和抗溃疡的作用。
【药治】
1. 银翘散 疏风散热。治温病初起症见身热、咽痛、咳嗽咳痰者。连翘9克、金银花9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5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9克、芦根9克(《温病条辨》)。
2. 桑菊饮 疏风散热。治温病初起。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桔梗6克、甘草2.5克、苇根6克。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温病条辨》)。
3. 桔梗汤 宣肺利咽,清热解毒。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金匮要略》)。
【食养】
1. 酱桔梗菜 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桔梗,酱油,辣椒粉,小青椒,味精,盐,姜,蒜,白糖。泡发好买来的桔梗丝(大概一晚上的时间),洗净后,用手揉搓,使之柔韧。找个容器,放入桔梗丝,小青椒切成小段放入,然后加入辣椒粉,盐,拌均匀加入适量酱油、白糖腌制。吃的时候,盛出一些,撒入些白芝麻、味精、白糖、鲜姜末、鲜蒜末,拌匀即可。
2. 桔梗冬瓜汤 清热化痰。可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冬瓜150克、杏仁10克、桔梗9克、甘草6克,食盐、大蒜、葱、酱油、味精各适量。将冬瓜洗净、切块,放入锅中,加入食油、食盐煸炒后,加适量清水,下杏仁、桔梗、甘草一并煎煮,至熟后。以食盐、大蒜等调味即成。每日1剂,佐餐服食。
3. 桔梗百部萝卜汤 滋阴润燥。可用于春天气候干燥引起的咽喉干燥疼痛、眼睛红赤干涩、鼻腔热烘火辣、嘴唇干裂、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发黄等“上火”证候。白萝卜1个、生姜3块、百部10克、桔梗6克。将白萝卜、生姜、百部、桔梗切片置锅内。加水一碗,煮沸20分钟,去渣,加入蜂蜜,趁热代茶频饮。
生 姜
【别名】 姜根、姜皮、百辣云。
【来源】 为姜科姜属植物姜的新鲜根茎。10 ~ 12月茎叶枯黄时采收。挖起根茎,去掉茎叶、须根。选购时可采用以下方法挑选:望色泽,颜色淡黄,有光泽,姜芽鲜嫩,肉质坚挺,不酥软;闻气味,被硫黄熏蒸过的生姜,可闻到淡淡的硫黄味。
【性味归经】 性微温,味辛,归肺、脾、胃经。
【功效主治】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用于外感风寒、肺寒咳嗽、胃寒呕吐。
【用法用量】 内服,3 ~ 9克。
【禁忌】 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成分药理】 生姜中含α—姜烯、姜醇、β—水芹烯、芳香醇、α—龙脑、柠檬醛、甲基庚烯酮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具有抗溃疡、保肝、利胆、抗炎、解热、镇痛、镇吐作用。
【药治】
1. 生姜汤 消食化痰,宽利胸膈。治酒食所伤,心胸烦满,口吐酸水,呕逆不定,饮食无味,胸膈不快。生姜二斤,白面三斤,炒甘草十三斤,杏仁十斤。上炒盐二十二斤同为末。每服半钱,如茶点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 橘皮枳实生姜汤 行气开郁,和胃化饮。治胸痹,胸中气塞,呼吸短促,心下硬满,呕吐哕逆。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
3. 当归生姜羊肉汤 温中养血,祛寒止痛。治寒疝,虚劳。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上药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金匮要略》)。
4. 半夏生姜汤 温胃降逆。治胃中有寒之哕逆。生姜(切)15克,半夏(洗)10克。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类证活人书》)。
【食养】
1. 生姜桑椹饮 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降血糖。可用于感冒风寒、糖尿病等症。桑椹20克,生姜10克。生姜洗净,切丝放入茶杯内,加入若干桑椹,冲泡5分钟左右即可。
2. 生姜羊肉粥 暖脾胃,散风寒。可用于脾胃虚寒、食欲不振者。生姜20克,羊肉100克,粳米100克,料酒10克,盐3克,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成粥,加盐少许即成。
3. 红糖姜茶 去除胃寒,暖胃,暖宫。可用于风寒感冒、妇女宫寒痛经、脾胃虚寒者。红糖30克,生姜10克。生姜切丝入锅,放两勺红糖,煮开即可。早晨饮用最佳。
山 药
【别名】 怀山药、淮山药、土薯。
【来源】 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山药的块茎。霜降后采挖,洗净,刮去粗皮,晒干或风干,为毛山药;或再次浸软,搓压为圆柱状,磨光,为光山药。润透切片,生用或炒用。产于河南者(古怀庆府)品质最佳,习称“怀山药”。选购时以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为佳。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
【功效主治】 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用于脾虚证,肺虚证,肾虚证,消渴气阴两虚证。
【用法用量】 内服,15 ~ 30克。麸炒可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成分药理】 山药含淀粉、黏液质、糖蛋白、胆碱、多酚氧化酶、维生素C、甘露聚糖和植酸、山药碱、皂苷、游离氨基酸、淀粉酶等。具有健脾益胃、助消化、降血糖、免疫调节及抗肿瘤、延缓衰老等作用。
【药治】
1. 缩泉丸 温肾祛寒,缩尿止遗。治膀胱虚寒证。乌药6克,益智仁9克,山药糊丸。上药入锅内炼成膏,不拘时候服用(《妇人良方》)。
2. 六味地黄丸 滋阴补肾。治肝肾阴虚。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四钱,干山药四钱,泽泻三钱,牡丹皮三钱,白茯苓(去皮)三钱。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温水化下(《小儿药证直诀》)。
3. 易黄汤 利湿热,补肾虚,止带下。治妇人黄带。黄柏、芡实、山药、车前子、银杏(《傅青主女科》)。
【食养】
1. 山药红枣粥 可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消化不良以及营血虚亏者。山药60克,大枣30克,粳米适量,加水煮成稀粥,用糖调味服食。
2. 炒扁豆山药粥 可用于食少久泻,食谷不化,小儿疳积等。扁豆60克(炒),山药60克,粳米45克,共煮粥食用。小儿用量酌减。
3. 山药茶 可用于脾胃虚弱,泄泻,食欲不振,虚劳咳嗽,遗精,带下,尿多,久痢。山药10克、花茶3克。用山药的煎煮液250毫升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4. 怀山百合鳗鱼 可用于低热烦躁,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者。鳗鱼1 ~ 2条,怀山药、百合各30克,同放锅内,加葱、姜、料酒,隔水炖熟,调味食用。
薤 白
【别名】 薤根、野蒜、苦蒜。
【来源】 为百合科葱属植物小根蒜、蕌头、长梗薤白或天蓝小根蒜等的鳞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蒸透或置沸水中烫透,晒干。生用。选购时以个大、质坚、饱满、黄白色、半透明、不带花茎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苦,有毒,归心、肺、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 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用于胸痹心痛,脘腹痞满胀痛,泻痢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 内服,5 ~ 9克。
【禁忌】 气虚者慎用,不耐蒜味者少食。
【成分药理】 薤白含有蒜氨酸、甲基蒜氨酸及大蒜糖。具有抑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等作用。
【药治】
1. 枳实薤白桂枝汤 通阳散结,祛痰下气。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升,桂枝一两,瓜蒌一枚(捣碎),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3次温服(《金匮要略》)。
2. 薤白汤 通阳散结,行气导滞。治中虚冷,不能饮食,食辄不消,羸瘦等。薤白一斤,枳实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粳米二合,豉七合。以水七升煮薤,余五升,纳诸药,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愈止(《普济方》)。
3. 瓜蒌薤白白酒汤 通阳散结,豁痰下气。治胸痹,症见胸背疼痛、痰多喘闷、气短不得卧者。瓜蒌实一枚,薤白半升,白酒七升(适量)。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
【食养】
1. 薤白粥 可用于冠心病之胸闷不舒或心绞痛,老年人慢性肠炎、菌痢。薤白10 ~ 15克,粳米100克。薤白洗净,切成碎米粒状,同粳米放入锅内煮粥,煮熟后油盐调味食用。
2. 瓜蒌薤白茶 可用于胸背疼痛、痰多喘闷等。瓜蒌仁、薤白各8克,半夏4克。研成粗末,冲入沸水、黄酒,盖闷10 ~ 20分钟后,即可饮用。
3. 人参薤白粥 可用于中风后遗症。人参10克,薤白12克,鸡蛋(去黄)1个,小米50克。先将人参打碎,加水用文火煎汤,然后加入小米煮粥,粥将成时下鸡蛋清及薤白,煮熟即可。
鲜白茅根
【别名】 茅针、茅根、兰根。
【来源】 为禾本科白茅属植物白茅的根茎。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鳞片状的叶鞘,洗净,鲜用或扎把晒干。选购时以条粗、色白、味甜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有毒,归肺、胃、膀胱经。
【功效主治】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用于血热出血证,热淋,水肿,黄疸,胃热呕吐,肺热咳喘。
【用法用量】 煎汤,30 ~ 60克,可捣汁服。
【禁忌】 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慎服。
【成分药理】 鲜白茅根含糖类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果糖、木糖等以及淀粉;简单酸类及钾盐:柠檬酸、苹果酸、草酸等;三萜烯:白茅素、芦竹素、羊齿醇等;其他尚含类胡萝卜素类及叶绿素、维生素、白头翁素等。具有显著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利尿、抑制细菌作用。
【药治】
1. 如神汤 清肺止咳。治肺热咳喘。茅根一握(生用旋采),桑白皮等分。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温服(《太平圣惠方》)。
2. 茅根饮子 清热利尿。治胞络中虚热,时小便如血色。茅根一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干地黄二两。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五六服,一日食尽(《外台秘要》)。
3. 二鲜饮 清热,凉血,化瘀。治虚劳证,痰中带血。鲜茅根(切碎)四两,鲜藕(切片)四两。煮汁常常饮之,旬日中自愈。若大便滑者,茅根宜减半,再用生山药末30克,调入药汁中,煮作茶汤服之(《医学衷中参西录》)。
【食养】
1. 白茅根茶 可用于尿血血淋,小便热涩刺痛等。白茅根、车前子各30克,白糖15克,洗净,捣碎,冲入适量沸水泡闷15分钟,取汁和入白糖,不拘时代茶频饮。每日1剂。
2. 桑菊薄荷茶 可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咳嗽,目赤,咽痛,发热,口渴等。桑叶10克,竹叶15 ~ 30克,菊花、白茅根各10克,薄荷6克,将上五味药洗净,放入茶壶内,用开水浸泡10分钟,代茶饮。1日内饮尽。
3. 茅根粥 可用于急性肾炎,小便不利,尿血等。鲜白茅根200克,粳米30克,冰糖适量。取鲜茅根去节间小根,洗净切碎入砂锅内煎煮取汁,去渣,入粳米、冰糖煮至粥熟即可。
鲜 芦 根
【别名】 苇根、芦头、芦柴根。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春、夏、秋挖取,洗净泥土,剪去残茎、芽及节上须根,剥去膜状叶,或埋于湿沙中以供鲜用。选购时宜以条粗壮、黄白色、有光泽、无须根、质嫩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 内服,30 ~ 60克。
【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成分药理】 含薏苡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天门冬酰胺、苜蓿素等。具有解热、镇静、镇痛、降血压、降血糖、抗氧化及雌性激素样作用。
【药治】
1. 二鲜饮 清热解暑,生津止渴。治外感热病,肺胃津伤,身热不退,心烦口渴。鲜芦根90克,鲜竹叶30克。水煎服(《蒲辅周医疗经验》)。
2. 芦根饮子 益气养阴,清胃降逆。治脾胃积热,耗气伤阴,胸膈烦壅,呕哕不下食。芦根(锉)60克、麦冬(去心)90克、人参(去芦头)30克、黄芪30克、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30克、淡竹茹30克(《太平圣惠方》)。
3. 芦根汤 清肺热,泻脾火。治脾肺之热熏目,赤痒生翳。芦根(锉)、木通(锉)各45克,栀子仁、桔梗、黄芩(去黑心)、甘草(炙)各30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入地黄汁少许,再煎沸,温服,不拘时候(《圣济总录》)。
【食养】
1. 鲜芦根粥 可用于妇女白带量多、体质虚弱等。鲜芦根100克、青皮5克、粳米100克、生姜2片。将鲜芦根洗净后,切段,与青皮同放入锅内,加适量冷水,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煮沸,改文火煎20分钟。捞出药渣,加入洗净的粳米,煮至粳米开花,最后放入生姜,1日分2次温服。
2. 五汁饮 可用于肺胃有热烦渴,或肺燥干咳等。梨汁30克,荸荠汁、藕汁各20克,麦冬汁10克,鲜芦根汁25克。将5种汁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大火上烧沸,改小火煮30分钟即可。
3. 芦根茶 可用于咽燥咳嗽,咯痰清稀,全身不适,微有畏寒。芦根30克,鲜萝卜40克,葱白12克,青橄榄6枚。上药切碎,纳入热水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间约15分钟。频频饮用,于1日内饮尽。
4. 青果芦根茶 可用于水痘。青果30克,芦根60克。将青果捣碎,芦根切碎,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取汁,代茶饮用。
玉 竹
【别名】 玉术、王马、节地。
【来源】 为百合科黄精属植物玉竹的根茎。秋季采挖,洗净,晒至柔软后,反复揉搓,晾晒至无硬心,晒干。或蒸透后,揉至半透明,晒干,切厚片或段用。选购时以条长、肥壮、色黄白光润、半透明、味甜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甘,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养阴润燥,生津止渴,养心阴,清心热。用于肺阴虚证、胃阴虚证、热伤心阴之烦热多汗、惊悸等证
【用法用量】 内服,6 ~ 12克。
【禁忌】 痰湿气滞、脾虚便溏者慎服。
【成分药理】 玉竹含甾体皂苷、黄酮及其糖苷微量元素、氨基酸及其他含氮化合物,尚含有黏液质、维生素A样物质等。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缓解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抗氧化等作用。
【药治】
1. 玉竹麦门冬汤 养阴润燥,益胃生津。治秋燥伤胃阴。玉竹三钱,麦冬三钱,沙参二钱,生甘草一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温病条辨》)。
2. 益胃汤 益胃生津,润肺止咳。治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枸沙参三钱,麦冬五钱,冰糖一钱,细生地五钱,玉竹一钱五分(炒香)。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温病条辨》)。
3. 沙参麦冬汤 甘寒生津,清养肺胃。治燥伤肺胃,津液亏损,症见口渴咽干,或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沙参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4.5克,麦冬9克,生扁豆4.5克,天花粉4.5克。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日服二次(《温病条辨》)。
【食养】
1. 玉竹山药黄瓜汤 养阴润燥,生津止渴。可用于阴虚津亏,症见烦渴多饮,消瘦易饥,口干口臭者。玉竹15克,山药15克,黄瓜100克,同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和食盐,用武火烧沸,再改用文火煮30分钟即可食用。
2. 玉竹粥 滋阴润肺,生津止渴。可用于肺燥阴虚,干咳少痰或无痰,或高热病后,烦渴,口干舌燥,手足心热等。玉竹15克(鲜者加倍),大米100克,冰糖适量。将玉竹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调入冰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3. 玉竹瘦肉汤 养阴,润肺,止咳。可用于肺胃阴液不足出现口干咽燥,干咳无痰者。玉竹15克,猪瘦肉100克,加清水四碗,煎至两碗,用食盐、味精调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