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药食同源
2025年09月10日
(四) 药食同源
从中药与食物的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药食同源”的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都可以防病治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既可以药用,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毒性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小的食用量可以大一点。早在唐代《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认为: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这说明了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
从食物和药物本身材质来讲,都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而且其中不少品种,既属于药物又属于食物。食物性质平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必需物质;而药物偏性较强,是专门针对疾病而使用的物品,大部分不适宜长期服用。所有中药和食物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黄帝内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此可谓最早的食疗原则。这也是“药食同源”的另一层含义。
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使用火之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璞归真,以食代药,药食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