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叶类

三、 叶类

薄 荷

【别名】 蔢荷、夜息药、仁丹草、鱼香草、香薷草。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薄荷属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

【性味归经】 性凉,味辛,归肺、肝经。

【功效主治】 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用法用量】 内服,3 ~ 6克,入煎剂宜后下。

【禁忌】 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慎服。

【成分药理】 新鲜叶含挥发油0.8% ~ 1%,干茎叶含1.3% ~ 2%。油中主成分为薄荷醇,含量77% ~ 78%,其次为薄荷酮,含量为8% ~ 12%,还含乙酸薄荷酯、莰烯、柠檬烯、异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树脂及少量鞣质、迷迭香酸。薄荷醇局部应用可治头痛、神经痛、瘙痒等。应用于皮肤,首先有凉感,以后有轻微刺灼感。此种凉感并非皮肤温度降低,而系刺激神经末梢之冷觉感受器所引起。薄荷醇、薄荷酮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后者的作用较强。此外,还有抗病毒、镇痛、止痒、抗刺激、止咳、杀菌、抗着床、抗早孕、利胆作用等。

【药治】

1. 凉解汤 辛凉解表。治温病,表里俱觉发热,脉洪而兼浮者。生石膏一两,薄荷叶三钱,蝉蜕(去足)二钱,甘草一钱五分。水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

2. 玉粉丸 清气化痰。治气痰咳嗽,脉涩面白,上气喘促,洒淅恶寒。南星、半夏(俱洗)各一两,官桂(去皮)一两。为细末,薄荷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食后生姜汤下(《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 青龙散 清热利咽。治咽喉肿痛妨闷。石膏八两,朴硝、生甘草各一两,青黛半两。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煎薄荷汤,调匀热漱冷吐,不拘时候(《御药院方》)。

4. 荜澄茄丸 治鼻塞不闻香臭。薄荷二钱,荆芥穗一钱,荜澄茄二分。为细末,蜜丸,含化下(《类证治裁》)。

5. 正颜丹 疏风散邪。治口眼斜。白芷二两,独活二两,薄荷一两。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茶清下(《寿世保元》)。

【食养】

1. 薄荷豆腐 宣散风热。可用于伤风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豆腐2块,鲜薄荷50克,鲜葱3条,加两碗水煎,煎至水减半,即趁热食用。

2. 薄荷糕 疏风散热,清咽利喉。可用于咽喉肿痛等。取糯米、绿豆各500克,薄荷15克,白糖25克,桂花少许。先将绿豆煮至烂熟,再加入白糖、桂花和切碎的薄荷叶做成馅备用。把糯米焖熟,放入盒内晾凉,然后用糯米饭包豆沙馅,用木槌压扁即成。

3. 鲜薄荷鲫鱼汤 疏风止咳。可用于小儿久咳。活鲫鱼1条,剖洗干净,用水煮熟,加葱白1根,生姜1片,鲜薄荷20克,水沸即可放调味品和油盐,汤肉一起吃。每日吃1次,连吃3 ~ 5日。

淡 竹 叶

【别名】 山鸡米、金鸡米、竹叶麦冬。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干燥茎叶。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晒干。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淡,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主治】 清热、除烦、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 内服,6 ~ 9克。

【禁忌】 体虚有寒者慎服。

【成分药理】 茎、叶含三萜化合物芦竹素,印白茅素,蒲公英赛醇和无羁萜。另谓地上部分含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机酸、糖类。有较强的解热、利尿作用,亦能增加尿中氯化物的排泄量;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本品粗提取物对肉瘤S180有一定抑制,并有升血糖等作用。

【药治】

1. 石膏煎 清热利尿。治脾热腹满不止,目赤,口唇干裂。石膏一斤,生地黄汁、蜂蜜各一升,淡竹叶(切)五升。为末,先煎竹叶,去渣,入石膏煎,次下地黄汁煮沸,再下蜜。徐徐服(《医方类聚》)。

2. 通苓散 清热、除烦、利尿。治伤暑,潮热烦渴,小便不利。麦冬、淡竹叶、车前穗、灯心各等分。水煎服(《医门法律》)。

3. 黄连散 清热除烦,生津止渴。治消渴,口干烦热,不能饮食。黄连(去须)二两,葛根(锉)二两,麦冬(去心)一两,枇杷叶(拭去毛,炙微黄)一两。为末,每服四钱,入生姜半分,淡竹叶二七片,水煎温服,不拘时候(《太平圣惠方》)。

【食养】

1. 淡竹叶粥 清热除烦。治小儿心脏风热,精神恍惚。淡竹叶一握,粳米一合,茵陈半两。先煎竹叶、茵陈,去渣,入米煮粥食之(《太平圣惠方》)。

2. 灯心竹叶茶 清心火,利湿热,除烦安神。可用于湿热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灯心草9克、竹叶6克加水适量煎煮,滤汁代茶饮;或沸水沏,代茶饮。

荷 叶

【别名】 蕸。

【来源】 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叶。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七八成干时,除去叶柄,折成半圆形或折扇形,干燥。

【性味归经】 性平,味苦,归肝、脾、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用于暑热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血热吐衄,便血崩漏。荷叶炭收涩化瘀止血。用于多种出血症及产后血晕。

【用法用量】 内服,3 ~ 9克;鲜品15 ~ 30克;荷叶炭3 ~ 6克。

【成分药理】 叶含莲碱、荷叶碱、原荷叶碱、亚美罂粟碱、前荷叶碱、N—去甲基荷叶碱、D—N—甲基乌药碱、番荔枝碱、鹅掌楸碱、槲皮素、异槲皮苷、莲苷、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葡萄糖酸、草酸、琥珀酸、鞣质。还含抗有丝分裂作用的碱性成分。

【药治】

1. 清震汤 升阳散风。治雷头风证,头面疙宿肿痛,憎寒发热,状如伤寒。荷叶一枚,升麻五钱,苍术五钱。水煎温服(《内经类编试效方》)。

2. 四生丸 凉血止血。治阳乘于阴,以致吐血衄血。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上研,丸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妇人良方》)。

3. 荷叶藁本汤 清热凉血。治脚胫生疮,浸淫腿膝,脓水淋漓,热痹痒痛。干荷叶四个,藁本二钱半。上细切,水二斗,煎至五升,去渣。温热得所,淋渫,仍服大黄左经汤(《证治准绳》)。

【食养】

1. 荷叶二花粥 清热解暑,除烦利尿。可用于暑热症及高脂血症。鲜荷叶1张,荷花1朵,扁豆花5朵,大米100克。将鲜荷叶洗净、切细;先取大米煮粥,待熟后调入荷叶、二花,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2剂。

2. 莲米芡实荷叶粥 健脾止带。可用于带下绵绵不断,面白或黄,四肢不温,纳少便溏,精神倦怠等。莲米、芡实各60克,鲜荷叶1张,糯米30克,猪肉50克,红糖适量。将芡实去壳,荷叶剪块,将诸药与糯米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至成粥,红糖调服,每日2剂。

3. 双荷饮茶 止血,化瘀,清暑。可用于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等一切出血症状;对肥胖、高血脂症等人可作为保健药茶饮用或夏季清暑饮料。取荷叶顶7个,藕节7个,蜂蜜适量。将荷叶顶、藕节洗净,捣碎,加入蜂蜜拌匀,加清水适量煎沸,盖闷15分钟后取汁去渣即可。每日1 ~ 2剂,不拘时频饮。

昆 布

【别名】 纶布,海昆布。

【来源】 本品为海带科植物海带或翅藻科植物昆布(鹅掌菜)的干燥叶状体。夏、秋二季采捞,晒干。

【性味归经】 性寒,味咸,归肝、胃、肾经。

【功效主治】 软坚散结,消痰利水。用于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6 ~ 12克。

【禁忌】 脾胃虚寒、蕴湿者慎服。

【成分药理】 昆布含藻胶酸25.6%、粗蛋白9.97%、甘露醇7.21%、灰分26.03%、钾4.92%、碘0.28%。昆布中所含之碘,较单纯的碘、碘化钾吸收慢,体内保留时间长,排出也慢,可用来纠正由缺碘而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不足。碘化物进入组织及血液后,尚能促进病理产物如炎症渗出物的吸收。能使病态的组织崩溃和溶解,对活动性肺结核一般不用。还有降压、降糖、降脂、抗凝、抗放射作用。

【药治】

1. 槟榔丸 软坚散结。治瘿病,咽喉肿塞。槟榔(锉)、海藻(洗去咸,焙)、昆布(洗去咸,焙)各三两。为末,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含化(《圣济总录》)。

2. 沙参丸 理气散结。治疝气。沙参二两,昆布(洗焙)、茴香(炒)各半两。为细末,以酒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以温酒调下,食前服(《圣济总录》)。

3. 二海丸 软坚散结。治气瘿随忧愁消长者。海藻(酒洗)、昆布(酒洗)各等分。为末,蜜丸如杏核大。每服一丸(《证治准绳》)。

【食养】

1. 海藻昆布汤 降压消脂,软坚散结。可用于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者。海藻30克,昆布30克,木耳15克,黄豆200克。海藻、昆布洗净切段,木耳择去蒂,掰小块,置锅中加水,共炖煮,加少量调味品后服食。

2. 昆布海藻炖黄豆 化痰散结,降浊祛脂。可用于痰浊瘰疬、缺碘性甲状腺肿大等。昆布、海藻各30克,黄豆100克,调味品适量。昆布、海藻用清水发开,洗净,切丝。黄豆用清水浸泡0.5小时。将黄豆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下昆布、海藻,文火煮至烂熟后,调入食盐、味精、猪油适量即可。

桑 叶

【别名】 铁扇子、蚕叶。

【来源】 本品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以叶大、色黄绿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苦,归肺、肝经。

【功效主治】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

【用法用量】 内服,5 ~ 9克。

【禁忌】 脾虚便溏者慎用。

【成分药理】 叶含芸香苷、槲皮素、异槲皮苷、槲皮素—3—三葡糖苷、微量的β—谷甾醇、菜油甾醇、β—谷甾醇、β—D—葡糖苷、蛇麻脂醇、内消旋肌醇、昆虫变态激素牛膝甾酮和蜕皮甾酮、溶血素、绿原酸。挥发油成分中有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己酸、异己酸、水杨酸甲酯、愈创木酚、酚、邻苯甲酚、间苯甲酚、丁香油酚等,又含草酸、延胡索酸、酒石酸、柠檬酸、琥珀酸、棕榈酸、棕榈酸乙酯、三十一烷、羟基香豆精、蔗糖、果糖、葡萄糖、天门冬氨基酸和谷氨酸等氨基酸。有抗菌、降压、降血糖作用。

【药治】

1. 桑菊饮 辛凉解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生),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温病条辨》)。

2. 桑麻丸 清肝明目。治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咳久不愈,肌肤甲错,麻痹不仁。嫩桑叶(去蒂,洗净,晒干,为末)一斤,黑胡麻子(淘净)四两,将胡麻擂碎,熬浓汁,和白蜜一斤,炼至滴水成珠,入桑叶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腹时盐汤、临卧时温酒送下(《医级》)。

3. 双叶汤 和中辟秽,疏风散热。治小儿霍乱吐逆。干桑叶、藿香叶(去土)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温米饮调下,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

4. 补肺散 滋阴清肺。治肺痿劳伤吐血。黄明胶(炙燥)二两,桑叶(阴干)二两。为细末,每服三钱匕,用生地黄汁调下,糯米饮亦得(《圣济总录》)。

【食养】

1. 桑叶猪骨汤 清肺,养肝,壮骨。可用于中老年人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兼有骨质疏松的人群。鲜桑叶300克,猪骨500克,蜜枣3颗。猪骨与蜜枣用大火同煲至滚,然后放入桑叶煲1小时左右,见汤浓便可调味即可。在汤好前的15分钟,还可加入适量的桂圆肉及枸杞子。桂圆肉可补气安神,枸杞子可明目补肾。

2. 桑叶枸杞茶 利尿,清热,明目。可用于视物模糊、小便不畅的人群。枸杞子30克,鲜车前草30克,鲜桑叶60克,加水适量煎汤服。

3. 桑叶菊花茶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可用于温邪、热邪所引起的发热。干桑叶、干菊花各20克煮水,当茶频服。

4. 参归桑叶茶 补气养血,清凉润燥。可用于气血亏虚而致头目眩晕,伴见面色苍白,指甲少华,皮肤干糙,心悸少寐,神疲乏力,须发稀落者。当归150克,党参120克,冬桑叶60克。上药共研粗末,每日取30 ~ 40克,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20 ~ 30分钟后,代茶频饮。感冒恶寒、发热无汗者慎用(《中医良药良方》)。

5. 桑叶猪肝汤 疏风清热,养肝明目。可用于肝热、头目疼痛、眼结膜炎以及夜盲症。桑叶15 ~ 20克,猪肝100 ~ 120克,生姜2片。桑叶用清水洗净,浸泡15 ~ 20分钟;猪肝洗净切为片状,用少许食盐和酱油、生油腌拌片刻。先把桑叶和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500毫升(约两碗水量),先用武火煲至沸腾片刻,改用文火煲20 ~ 30分钟,加入猪肝,滚至猪肝熟,调入适量食盐和少许生油即可。此量可供1人用,猪肝可捞起拌入酱油佐餐用。

紫 苏 叶

【别名】 苏叶。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肺、脾经。

【功效主治】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用法用量】 内服,5 ~ 9克。

【禁忌】 气弱者慎服。

【成分药理】 皱紫苏全草含挥发油约0.5%,内含紫苏醛约55%,左旋柠檬烯20% ~ 30%及α—蒎烯少量。尖紫苏全草含挥发油,内含异戊基—3—呋喃甲酮、紫苏醛、α—及β—蒎烯、d—柠檬烯、l—芳樟醇、莰烯、薄荷醇、薄荷酮、紫苏醇、二氢紫苏醇、丁香油酚。解热、抗菌、升高血糖,促进内源性凝血系统,促进肠蠕动。

【药治】

1. 治食蟹中毒 紫苏煮汁饮之(《金匮要略》)。

2. 冬苓苏贝汤 开宣肺气。治口渴快饮凉水卒音哑。苏叶三钱,麦冬二两,贝母三钱,茯苓五钱。水煎服(《辨证录》)。

3. 白金散 清肺下痰,止烦渴。治痰饮烦渴。桑白皮(炒)、紫苏叶(去梗)、桔梗各一两,甘草(炒)。为末。每服五钱,水煎去渣,不拘时服,温酒送下(《御药院方》)。

【食养】

1. 紫苏叶汤团 宽中理气,开胃利肺。可用于咳喘痰多、胸膈满闷、食欲不佳、消化不良、便秘等。脾胃虚弱泄泻者忌用。紫苏子90克,糯米粉300克,白糖,猪油。将紫苏子淘洗干净,沥干水,放入锅内炒熟,出锅晾凉研碎,放入猪油、白糖拌匀成馅。将糯米粉用沸水和匀,做成一个个粉团,包入馅即成生汤团,入沸水锅煮熟,出锅即成。

2. 紫苏梅子 顺气,清暑,健胃。可用于夏季气候炎热,胸闷不舒。青梅1 000克,白糖1 000克。将梅子洗净,用浓盐水浸泡去除涩味。3 ~ 5日后,梅子有三分软,去蒂,用原先浸泡的盐水将梅子洗净,捞出装入陶瓮中。将白糖分为十份,先加入一份白糖以及米酒一杯。采收新鲜紫苏叶五六片洗净晾干,等数日后梅汁淹过梅子,将紫苏叶均匀撒入。每隔1个月加糖一份,直至1 000克糖全部加完。碾碎小煮,放凉可当饮料,就是著名的紫苏梅茶。

3. 鲜紫苏叶滚鱼头 清暑健胃,去腥解毒。可用于暑季炎热,胃口不开。紫苏叶15克,大鱼头1个,生姜3片,生葱少许。紫苏叶洗净,切碎;鱼头开边、去鳃、洗净、盐拌腌,拍上干生粉,起油镬下姜,下鱼头稍煎,溅入少许绍酒。加入清水1 250毫升(五碗量),滚沸至刚熟,下紫苏叶、葱稍滚,下盐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