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全草类

六、 全草类

藿 香

【别名】 合香、苍告、山茴香。

【来源】 为唇形科藿香属植物藿香的地上部分。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可入药。枝叶茂盛时采割,日晒夜闷,反复至干。炮制时,除去残根和杂质,先抖下叶,筛净另放;茎洗净,润透,切段,晒干,再与叶混匀。

【性味归经】 性微温,味辛,归脾、胃、肺经。

【功效主治】 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用法用量】 内服,5 ~ 9克。

【禁忌】 阴虚火旺、邪实便秘者慎服。

【成分药理】 广藿香含挥发油约1.5%,油中主成分为广藿香醇,占52% ~ 57%;其他成分有苯甲醛、丁香油酚、桂皮醛广藿香薁醇、广藿香吡啶、表愈创吡啶。具有抑真菌、解痉、镇痛、镇吐、镇静、推进胃肠蠕动、增强胃肠道的吸收功能等作用。

【药治】

1. 回生散 治霍乱吐泻。陈皮(去白)、藿香叶(去土)。上等分,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候(《百一选方》)。

2. 藿香散 治疟。高良姜、藿香各半两。上为末,均分为四服,每服以水一碗,煎至一盏,温服,未定再服(《鸡峰普济方》)。

3. 治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 香附、藿香、甘草各二钱。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调服之(《太平圣惠方》)。

【食养】

1. 藿香烧鱼 可用于感暑湿、寒湿、湿温及湿阻中焦所致寒热头昏、胸脘痞闷、食少身困、呕吐泄泻。将鲇鱼切片、腌制0.5小时。藿香取叶,切成条。将鱼肉煮熟后,放入一部分葱花和藿香,煮至断生,出锅装盘,表面撒上剩下的葱花和藿香。

2. 香酥藿香 祛暑解表,化湿和脾,理气和胃。取新鲜藿香叶10片,洗净待用。鸡蛋一个打入碗中,加入面粉和适量的水、食盐调成蛋粉糊状。藿香叶过一层蛋粉糊后进行油炸,捞起炸定形的藿香叶,将成形的藿香叶倒入沸腾的油锅中复炸,炸至金黄即可。

3. 藿香甜粥 软糯香甜,藿香味浓,又可化湿行气,解表祛暑。藿香叶50克洗净,放至锅里煮至水色变绿。在2 000克清水中加入糯米100克、粳米200克,用中小火熬至浓稠,加入先前准备好的藿香汁再煮一会儿,放入白糖搅匀即可。

马 齿 苋

【别名】 马踏菜、马苋菜。

【来源】 为马齿科马齿苋属植物马齿苋的全草。马齿苋是1次播种多次采收,采收是挑采。采摘应在花前,以保持茎叶鲜嫩,新长出的小叶是最佳的食用部分。嫩茎的顶端可连续掐取,掐取中上部,留茎基部抽生新芽使植株继续生长,直至霜降。采收时也可间拔,收大留小。

【性味归经】 性寒,味酸,归肝、大肠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痢疾,肠炎,肾炎,产后子宫出血,便血,丹毒等病症。

【用法用量】 内服,9 ~ 15克,鲜品30 ~ 60克。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禁忌】 马齿苋为寒凉之品,脾胃虚弱、受凉引起腹泻、大便泄泻及孕妇忌食;忌与胡椒、该粉同食;不宜与甲鱼同食,否则会导致消化不良、食物中毒等症。

【成分药理】 全草含大量去甲基肾上腺素和多量钾盐(氯化钾、硝酸钾、硫酸钾等,以氧化钾计算,鲜草含钾盐1%,干草含钾盐17%)。具有抗菌,收缩血管,收缩平滑肌等作用。

【药治】

1. 治赤根疔 捣马牙齿末,腊月猪脂和敷之,拔根出,亦烧灰用(《千金方》)。

2. 治虫牙作痛 马牙一枚煅热投醋中七次,待冷含之(《唐瑶经验方》)。

3. 治疔肿未破 白马齿烧灰。先以针刺破乃封之,用湿面围肿处,醋洗去之,根出(《肘后方》)。

4. 治内痈未作头者 马牙灰和鸡子涂之,干则易(《千金方》)。

【食养】

1. 凉拌马齿苋 具有清热止痢,乌发美容的功效。可作为湿热痢疾、白癜风患者和因缺铜元素而造成白发患者的辅助食疗菜肴。鲜嫩马齿苋500克,蒜瓣适量。将马齿苋去根、去老茎,洗净后下沸水锅体透捞出;用清水多次洗净黏液,切段放入盘中;将蒜瓣捣成蒜泥,浇在马齿苋上,倒入酱油,淋上麻油,食时拌匀即成。

2. 马齿苋粥 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养胃的功效。适用于肠炎,痢疾,泌尿系统感染,疮痈肿毒等病症。鲜马齿苋100克,粳米50克,葱花5克。将马齿苋去杂洗净,入沸水中掉片刻,捞出洗去黏液,切碎;油锅烧热,放入葱花煸香,再投马齿苋,加精盐炒至入味,出锅待用;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煮熟,放入马齿苋煮至成粥,出锅即成。

3. 马齿苋炒鸡丝 具有健脾益胃,解毒消肿的功效。对脾虚不欲饮食,疮疖肿毒,小便不利等病症患者有一定的辅助食疗作用。鲜马齿苋400克,鸡脯肉100克,葱、姜末各10克,蛋清1枚。将马齿苋择洗干净,沥水备用。鸡脯肉切细丝,放碗内,加盐、味精、料酒抓匀,再放蛋清、湿淀粉抓匀。炒勺置中火上,加油烧至五成热,下鸡丝划散,倒入漏勺沥油。炒勺置旺火上,加油烧至七成热时,煸葱、姜末,下马齿苋、料酒、清汤,炒至断生,下盐、味精、鸡丝炒匀,再放湿淀粉勾薄芡,最后淋香油,装盘即可。

蒲 公 英

【别名】 黄花地丁、婆婆丁。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春至秋季花初开时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甘,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 内服,9 ~ 15克,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禁忌】 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慎服。

【成分药理】 含蒲公英甾醇、胆碱、菊糖、果胶;蒲公英醇、豆甾醇、β—香树脂醇、β—谷甾醇、蒲公英赛醇、蒲公英素、蒲公英苦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保肝、利胆,抗胃溃疡,提升免疫力等作用。

【药治】

1. 治乳癌 蒲公英(洗净细锉),忍冬藤同煎浓汤,入少酒佐之,服罢,随手欲睡,是其功也(《本草衍义补遗》)。

2. 治急性乳腺炎 蒲公英二两,香附一两。每日1剂,煎服2次(《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3. 治瘰疬结核,痰核绕项而生 蒲公英三钱,香附一钱,羊蹄根一钱五分,山慈菇一钱,大蓟独根二钱,虎掌草二钱,小一支箭二钱,小九古牛一钱。水煎,点水酒服(《滇南本草》)。

【食养】

1. 蒲公英炒肉丝 清热解毒,利尿散结。可用于疔毒疮肿、瘰疬、目赤、便血、便秘、咳嗽、消渴、胃炎、感冒等病症。蒲公英250克,猪肉100克。将蒲公英去杂洗净,入沸水锅焯一下,捞出洗净,挤水切段。猪肉洗净切丝。将料酒、精盐、味精、酱油、葱、姜同放碗中搅匀成料汁。锅烧热,下肉丝煸炒,加入料汁炒至肉熟而入味,投入蒲公英炒至入味,出锅即成。

2. 蒸蒲公英 清热解毒。可用于黄疸、目赤、小便不利、大便秘结等症。蒲公英500克(250克也可以做),面粉若干(视情况而定)。将蒲公英洗净,切碎,这时不要直接加面粉,应将蒲公英控一下水分。待蒲公英水分控的差不多时,开始加入面粉,面粉和蒲公英一起拌匀。蒸锅里放上笼布,然后把拌好的蒲公英和面粉均匀的铺在笼布上。在蒸的过程中,为防止太黏,可以加少量的油,40 ~ 50分钟。出锅,盛在盆里,加入各种作料,即可。

3. 蒲公英茵陈红枣汤 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上等辅疗药物。蒲公英50克,茵陈50克,大枣10枚,白糖50克,制成汤即可。

小 蓟

【别名】 刺儿菜、青青草、蓟蓟草、刺狗牙、刺蓟。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带花全草)。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 性凉,味甘、苦,归心、肝经。

【功效主治】 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全草4.5 ~ 9克;根状茎;鲜品30 ~ 60克。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禁忌】 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慎服。

【成分药理】 主要含生物碱、黄酮、三萜以及简单酚酸。其中止血活性成分有刺槐素—7—鼠李糖苷、芸香苷、咖啡酸、绿原酸、原儿茶醛以及蒲公英甾醇等。可收缩血管,升高血小板数目,促进血小板聚集及增高凝血酶活性,抑制纤溶,从而加速止血。也可有兴奋心脏,升压作用。

【药治】

1. 清心散 治舌上出血兼治大衄。刺蓟一握研绞取汁,以酒半盏调服。如无生汁,只捣干者为末,冷水调下15克(《圣济总录》)。

2. 小蓟饮 治妊娠胎堕后出血不止。小蓟根叶(锉碎)、益母草(去根、切碎)各250克,以水三大碗,煮二味烂熟去滓至一大碗,将药于铜器中煎至一盏,分作二服,日内服尽(《圣济总录》)。

3. 凉血五汁饮 治血热吐血,口干而渴。鲜藕、鲜地黄、鲜小蓟根、鲜牛蒡根各等分。绞汁,每次1杯,加蜂蜜1匙,搅和均匀,不拘时少少饮之(《太平圣惠方》)。

【食养】

1. 小蓟锅巴茶 小蓟炭30克,糯米锅巴50克。取小蓟炭、糯米锅巴共入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转小火熬15分钟,去渣取汁,代茶饮。本品凉血、止血。

2. 小蓟炖肉 小蓟30克,猪瘦肉250克。猪瘦肉洗净切块,与小蓟草共放锅内,加水适量,放入适量盐、料酒,一起炖煮至肉熟烂即成。本品可滋阴补虚、凉血袪瘀。

3. 小蓟粥 小蓟100克开水氽过,冷水过凉,切细。大米50克冷水浸泡30分钟。取砂锅煮粥,粥将成时加入小蓟。最后加盐调味,撒上葱末,淋上香油即可。

香 薷

【别名】 香菜、香草、香茹。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 性微温,味辛,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主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 内服,3 ~ 9克。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禁忌】 表虚者慎服。

【成分药理】 海州香薷含挥发油,密花香薷含有挥发油0.3%,其中主成分为香薷二醇。还含甾醇、酚性物质和黄酮苷。具有抗病毒、抑菌作用。

【药治】

1. 香薷汤 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滞,内感风冷,外受寒邪,憎寒壮热,身体疼痛,肢节倦怠,霍乱呕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时伤寒头痛。香薷(去土)二两,甘草(炙)半两,白扁豆(炒)、厚朴(去皮,姜汁炒)、茯神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入盐点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 香薷二豆饮 化湿消暑。治中暑发热,暑湿吐泻等。白扁豆30克,香薷15克,扁豆花5朵,将三者水煎取汁频饮,每日1剂。

3. 刺五加香薷饮 化湿降脂。刺五加、香薷各10 ~ 15克,煎服,每日2次,连用10日。

【食养】

1. 香薷薄荷茶 清热除烦,利尿清心。可用于心烦尿赤,口干口苦。香薷、薄荷、淡竹叶各5克,车前草10克,水煎代茶饮。

2. 香薷粥 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可用于夏季外感于寒,内伤暑湿所致的暑湿表症,水肿,小便不利等。香薷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香薷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 ~ 2剂,连续3 ~ 5日。

鱼 腥 草

【别名】 侧耳根、猪鼻孔、臭草、鱼鳞草。

【来源】 本品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辛,归肺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15 ~ 25克,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禁忌】 虚寒证及阴性疮疡慎服。

【成分药理】 鱼腥草地上部分含挥发油、内含抗菌有效成分癸酰乙醛,月桂醛,α—蒎烯和芳樟醇,前两者并有特异臭气。

【药治】

1. 治病毒性肺炎,支气管炎,感冒 鱼腥草、厚朴、连翘各15克。研末,桑枝50克,煎水冲服药末(《江西草药》)。

2. 治肺痈吐脓吐血 鱼腥草、天花粉、侧柏叶等分。煎汤服之(《滇南本草》)。

3. 复方鱼腥草片 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外感风热引起咽喉疼痛、扁桃体炎等。由鱼腥草、黄芩、板蓝根、连翘组成。

【食养】

1. 鱼腥草炒鸡蛋 清热解毒,滋阴。鲜鱼腥草150克,鸡蛋4个,葱花、盐、油各适量。先将鱼腥草去杂洗净,切小段,鸡蛋磕入碗内搅匀。锅内油烧热,投入葱花煸香,放入鱼腥草爆炒几下,倒入鸡蛋一起煸炒至成块,加入适量水和盐,炒至鸡蛋熟而入味即可。

2. 凉拌鱼腥草 鱼腥草抗病原微生物,具有增强单核巨噬细胞活性、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和抗过氧化等作用。先将鱼腥草洗净,切成约3厘米长的段,加入盐、黄酒、香油、味精等调料,拌匀即可食用。

3. 鱼腥草炖排骨 此膳适宜于肺热咳嗽、痰黄稠,以及肺痈咯吐脓血等。先将鱼腥草洗净煎煮取液,将猪排骨放入砂锅内,加料酒,倒入鱼腥草液炖煮,排骨炖熟后,加入盐、味精。饮汤食肉,每周炖食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