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真气游行出入的腧穴

三 真气游行出入的腧穴

腧穴,又称穴位。它们主要分布在经脉上。中医学最古老的医书《黄帝内经》中说,穴位是人体生命中最精华的气(真气)集中聚集和输注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者也。”

每个穴位都有自己的名称。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很广,可谓上察天文,下观地理,中通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再结合腧穴的分布特点、作用主治等,用比拟、象形和会意的方法来命名。例如,有的穴位叫日月、上星,就是根据日月星辰命名的;还有用地理方位命名的,如以山陵、丘墟来命名一些骨骼、肌肉隆起部位的穴位,如承山、大陵、梁丘、丘墟等;以溪谷、沟渎命名一些浅凹陷部位的穴位,如后溪、陷谷、水沟等;以海、泽、池、泉、渊等来命名较深凹陷部位的穴位,如少海、小海、尺泽、曲泽、太渊等;以街、市形象比拟交会部位的腧穴,如气街、风市等;以动物形象比拟的,如鸠尾、犊鼻等;以建筑名称比拟命名的,如梁门、天窗、玉堂、内关、库房、内庭等;还有其他的一些穴位是根据作用、功能命名的,如承泣、听会、劳宫、气海、血海、神堂等,都说明了穴位的功能特点。了解这些名称,能更好地理解穴位的内涵。

分布在经脉上的腧穴起着内部与外部沟通的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经脉气血充盈,皮肤腠理致密,随着自然界春夏秋冬、昼夜阴阳的变化而开阖。如有病邪侵犯,人体的正气会像卫士那样向外奋起护卫。但是,如果过于劳累、感受寒冷、饮食不当,人体抵抗力下降,邪气会通过经络系统从肌表深入体内,由浅入深,形成疾病。这就是所谓的“由表入里”。

反过来,人体内在的疾病状态,也会通过经络腧穴反映到体表,相应的腧穴部位会出现压痛,有时还会有红疹、结节、脱屑等。这些异常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人体内的疾病。所以,经络腧穴又具有诊断疾病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由里出表”。

腧穴在人体最重要的作用是调理和治疗疾病。我们看到医生常常在穴位上扎针,腧穴能够接受各种刺激,产生得气效应,从而激发经脉气血,调和脏腑阴阳,预防或治疗疾病、促进身体康复。腧穴接受刺激达到治疗的作用也是“由表入里”。

针灸后,腧穴会产生“得气”效应。中医学认为,得气是针灸获得疗效的关键。在元代窦汉卿的《标幽赋》里有一段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除治疗疾病外,穴位还有保健的作用。人们常常选用简便有效的方法进行自我保健。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长寿的老人,除了注意饮食、起居、运动外,还总结了许多基于经络穴位的有效的保健方法。例如,保健灸、自我按摩、气功修炼等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人民的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