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与膏肓俞穴

哮喘与膏肓俞穴

今天语文课老师讲了“病入膏肓”这个词。小奇心里一直嘀咕,这个“膏肓”跟妈妈以前教我的“膏肓穴”是一回事吗?

回家后,小奇迫不及待地问妈妈。

妈妈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传说东周晋景公病重,派人到秦国去请医缓来治病。医缓来之前,景公做了个怪梦,梦见两个小童子,一个说:‘医缓医术高明,我们还是逃吧。’另一个说:‘我躲在肓之上,你躲在膏之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待到医缓到晋国为景公诊脉,说:‘这病在肓之上、膏之下,针灸不可攻,药石不可及,已无法医治了’,所说恰与梦中所见相同。肓是‘鬲’之误(《左传》注)。膏肓即指心下膈上之脂膜。病入膏肓就是指邪气深藏,连药石都难以到达。这就是‘病入膏肓’的来由。”

小奇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那么膏肓俞就是膏肓吗?它有什么作用呀?”

“膏肓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的地方。以膏肓来命名,是因这个穴的作用比较广泛,‘补虚益损,调理肺气’。就像《针灸穴名释义》中所说,‘此穴无所不主,助长正气之门’。在临床上对于虚劳证、呼吸道疾病,都有一定的作用。”

妈妈又从书橱里取出一本书,小奇好奇地看到书名是《灸膏肓俞穴法、西方子明堂灸经》。妈妈说:“这本书的作者是宋代一位官员庄绰。那时正值战乱,遭金狄之难,忧劳艰危。庄绰患了疟疾,又被庸医误治,致荣卫衰耗,气促便泻,身重足痿,依杖而行,绵延数月。后来一位乡间医生为他灸膏肓俞穴,每日灸积至三百壮,胸中气平,肿胀俱减,利止而食进。后来又接着灸了百余壮,病就痊愈了。他的亲朋好友看到这么神奇,也用同法施灸后,原先顽固的慢性疾病也都好了。为了让更多人受益,庄绰参考了许多医书和诸家之说,结合自己的体验,从取穴到灸法,编写了这部《灸膏肓俞穴法》。书中还绘制了不同的取穴图像,很有参考价值呢。”小奇听得都入神了。

“妈妈,我听说还有敷贴膏肓俞穴来治疗哮喘也很有效。什么是穴位敷贴呢?”

“小奇真是对经络越来越有兴趣了!”妈妈竖起了拇指赞许道。“说到穴位敷贴,就是用特定的中药制成膏贴敷在穴位上,使药物透过皮肤穴位发挥作用。穴位敷贴疗法可以用在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常见的感冒咳嗽、哮喘、失眠、胃痛、痛经、小儿泄泻、小儿厌食症、小儿支气管炎等,都可以用穴位敷贴治疗。”

“哦!隔壁的小花每年冬天都要发哮喘,去年暑假她去医院,医生给她穴位贴药,那就是穴位敷贴呀。”

“是呀,三伏天做穴位敷贴又称‘三伏灸’。中医主张在三伏天做穴位治疗,对冬季经常发病的慢性疾病,如哮喘可以起到预防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冬病夏治’。小花如果连续做几年三伏灸,对治疗哮喘会有很大的帮助。”

“太好了,我一定会督促她夏天去做灸。妈妈,治疗哮喘就用膏肓俞穴吗?”

“还可以再加上膻中穴和肺俞穴。膻中穴是任脉穴,为‘气之会’,有理气降逆、化痰利窍的作用。肺俞穴为肺之背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是治咳喘之要穴。”

“哇,有了穴位敷贴,以后咳嗽、哮喘都不怕啦!”小奇高兴地说。

“不过,任何医药都不是万能的,增强体质,避免受寒,才是减少疾病发作的关键呀!而且,任何医药应用不当都会带来问题,一定要严格掌握注意事项。看起来很简单的穴位敷贴,有些中药刺激性比较大,会有灼痛感,敷后有的人皮肤还可能会起泡。古代也有医家主张起泡,叫作‘发泡灸’,因为发泡后对穴位的刺激更强,效果更加明显。但发泡毕竟是有创面的,一定要注意清洁处理,避免感染。一旦发泡,可以到医院外科处理一下,几天就会愈合。但有些泡愈合后会留下色素、瘢痕,所以穴位敷贴尽量不要用于面部等部位。”

“原来,做穴位敷贴还有这么多学问哪,中医真是博大精深啊!”

知识小链接

膏肓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主要用于治疗咳喘、吐血、盗汗、健忘、虚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