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好低落
今天,小奇很兴奋,原来是学校邀请妈妈来给同学们讲讲中医经络。小奇妈妈是中医药大学的副教授,也是市中医院的医生。现在,小奇妈妈已经讲完了,可是同学们意犹未尽。
“老师!老师!我有问题!”“我也有问题要问!”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小奇妈妈看到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男同学怯生生的,好几次犹豫地举起手又放下。“最后一排那位男同学,你有什么问题吗?”
这个男同学有些迟疑地站起来:“我最近总是唉声叹气,心里总觉得闷闷的,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儿。”有些同学偷偷地笑起来。
小奇妈妈目光柔和地看着他,示意他坐下。“同学们不要笑,这位同学的情况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历过。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事情,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些人却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一蹶不振,闷闷不乐。要知道,久而久之会酿成疾病。”
小奇妈妈喝了口水,接着说:“人内心的每种不良情绪都会对应一种不适的症状。例如,经常生气的人,两肋会胀痛;经常紧张恐惧的人,会感到眼睛酸涩、头痛;忧虑悲伤的人最易患哮喘、咳嗽,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多愁善感,绝望悲愤,最后死于肺痨(肺结核)。在中医学看来,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也就是说‘怒’这种情绪与肝相关;‘悲’这种情绪与肺相关。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以此类推。说的是长久的情绪问题会带来脏腑功能的失调。”
“另一方面,脏腑功能失调的人,也会出现情绪异常,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些人特别容易发脾气。”“是的,是的,我家隔壁孙爷爷就是这样,我常听到他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声呵斥别人,爸爸说他患了肝硬化,火气大,我们要原谅他!”一位同学一边举手一边站起来说。
“那我提不起精神,是肺气问题还是肝气问题啊,该怎样解决呢?”刚才提问的男生问道。
“我考虑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气的郁结,经脉之气不畅;另一方面是气的不足。你是不是很少锻炼?”“是啊,他整天都坐着,下课也不出去玩。”旁边的一位同学说。
小奇妈妈说:“我们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晚上要按时睡觉,白天多做些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释放身体的压力和不适,增强体质。还可以做些经脉操来帮助经脉气血疏通。”
“老师快跟我们讲讲,怎样做经脉操呀?”
“处理情绪问题,主要选择肝胆经,其次是心包经。”小奇妈妈说道:“肝主疏泄,就是疏通和升发的意思。肝的功能正常,全身的气血运行通畅,心情也会愉悦、舒畅。当心情抑郁时,有人会出现两胁胀闷不适,这就是肝失疏泄的表现。肋是肝所在的部位,也是肝经经过的部位。另外,心主喜乐,我们还可以疏通心包经。”
说着,小奇妈妈让同学们都站起来跟她一起做。她边讲边示范:“请大家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搓热掌心,像洗脸一样按摩一下面部和耳部;再用拇指按揉膻中穴。膻中穴在胸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先用左手,再用右手,各按36次。”
大家都在认真学着按揉。小奇妈妈接着讲:“膻中穴是心包的募穴,又是人体‘气之会’。中医学说,心包主喜乐,按揉膻中穴能舒畅气机。”
小奇妈妈再让大家把两手掌分别按在两侧胁部,前后来回搓36次直至发热;然后沿着胁的两侧向下擦到腹部,也是36次。
做完后,小奇妈妈让同学们坐下来,接着按揉足背上的太冲穴和行间穴。小奇妈妈说:“太冲穴,在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是肝经的原穴,是肝经原气所聚集之处。行间穴,在足背第一、二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行,有行走、流动之意,刺激这两个穴位有很好的疏通肝气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压加旋揉,如果有刮痧器具也可用来在穴位上点揉,每穴3分钟。”
“哇,小小穴位原来有这么大的作用呀!”同学们一边听着,一边都学着老师的样子在自己身上按起来。
做完后,大家都很快乐,全体同学不约而同地为小奇妈妈鼓起了掌。
知识小链接
1.太冲穴
在足背,当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主要用于治疗眩晕、目赤肿痛、失眠、郁证、崩漏。

2. 行间穴
在足背,当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主要用于治疗眩晕、目赤肿痛、失眠、郁证。
3. 膻中穴
为任脉穴,在胸部,前正中线上,横平第四胁间隙。可用于治疗气喘、胸闷痛、心悸、呃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