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郭搓热鸣天鼓

耳郭搓热鸣天鼓

春节,小奇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奶奶家吃年夜饭。小奇发现奶奶的耳聋比去年加重了,要大声和她说话才能听见,记忆力也下降了,小奇有点难过。

回家后,小奇问妈妈:“奶奶这样下去可不行,我怎样才能帮她呀?”

妈妈说:“许多人年老后听力会渐渐下降。中医理论认为肾开窍于耳,耳与肾气相关,肾气足则听觉灵敏,肾虚则髓海不足,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头晕。”

“另外,耳与五脏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有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入耳,手太阳小肠经过耳,经络脏腑之气都在这里交汇。所以,不仅是肾虚,当情绪焦虑、暴躁时,肝胆气逆,也会导致耳脉淤滞,耳中鸣响,甚至耳聋。”

“啊,原来人的听力与全身经脉气血都相关呀!”小奇瞪着大眼睛说。

妈妈接着说:“耳前有一个穴位叫听会,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针灸资生经》中说‘耳蝉鸣,取听会’。《医宗金鉴》也说,这个穴位‘主治耳聋耳鸣’。小奇你张开嘴,用手摸一下,耳前是不是出现一个凹陷?这叫做‘耳屏间切迹’。”

小奇张开大口说:“妈妈,我摸到了!”

“听会就在耳的前下方。用双手拇指或食指按揉两侧听会穴,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力量要均匀,要有轻度酸胀感,按3~5分钟,每天可以做2~3次。”

妈妈又说:“人的耳朵上有丰富的人体功能反射区。我们还可以经常搓搓耳郭,就是用手掌上下搓耳直到耳郭发热,能激发肾的经脉之气,对头晕、健忘、耳鸣等也是很好的保健方法。”

小奇说:“这个方法简单,我去告诉奶奶!”

妈妈说:“古代还有许多关于耳的保健方法呢,流传最广的一种是‘鸣天鼓’。在《河间六书》、《圣济总录》、《修龄要旨》和《养生十六宜》中都有‘鸣天鼓’的记载。中国传统健身术的‘八段锦’和‘易筋经’中也融合了鸣天鼓这个动作。”

小奇着急地问:“妈妈,你快告诉我怎么做呀!”

妈妈说:“用两手掌心掩按住耳孔,十指放在脑后。把食指叠在中指上,利用快速向下滑动的力量敲击脑后的枕骨,你来试试。”

小奇一试,果不其然,随着每一次“敲击”,耳中便出现“咚、咚”的声音,就像鸣鼓一样。妈妈接着说:“这个动作可以反复做36次。接着,再用掌心紧紧按住耳孔,停留数秒钟,然后两手突然松开,这时,耳中会像放炮一样,出现‘轰’的声响。这样连续一按一放,连续做9次。”

小奇照着妈妈说的做完一遍,头脑耳目好像清醒了许多,“简直不可思议,太神奇了!”

妈妈意犹未尽。“民谚还说,‘晨叩天钟、晚击天鼓’。叩天钟,就是叩齿,上下牙齿相叩击,有保健牙齿的作用,‘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中医学说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这些方法可以结合起来做,每天早晚各做1遍。”

小奇说:“我去看望奶奶,一定要教会她!”

妈妈说:“真是好孩子!另外,我们大家都可以做耳保健按摩。那样不仅可以预防听力下降,更可以让你身体健康,耳聪目明。”

知识小链接

听会穴为足少阳胆经穴,在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主要用于治疗耳聋、耳鸣、齿痛、牙关不利、痄腮、口眼喎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