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机工程学角度减少事故的途径
从人机工程学角度,较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尽可能提高驾驶人的操作负荷能力;二是降低驾驶环境要求。
(一)提高驾驶人的操作负荷能力
提高驾驶人的操作负荷能力主要是对驾驶人进行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采取驾驶资格等级准入考核制度
不同的驾驶资格,允许驾驶不同的车型,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
2.主动安全性教育
定期对驾驶人进行安全教育,培养驾驶人的主动安全意识。通过学习,培养良好的驾驶习惯,积累驾驶经验,提高事故发生的可预见性。
3.调整驾驶人的心理、生理状态
适时调整驾驶人的生理、心理状态,尽可能保持旺盛的体力、充沛的精力、乐观的情绪、聪慧的智力、敏捷的思维。树立良好的驾驶习惯,不饮酒驾驶、不疲劳驾驶、不吸服妨碍安全驾驶的违禁药品和毒品。根据生物节律,适当调节驾驶时间;体力、情绪、智力循环高潮期易驾驶车辆;低潮期少驾驶或采取刺激性措施;相互转换过渡的临界期尽可能不驾车。
(二)降低驾驶环境要求
环境要求为道路交通系统构成要素中的所有客观因素,包括车辆技术状况、操作难易程度,道路交通条件和道路交通环境。
1.车辆
提高车辆的主动安全技术,使车辆与安全有关的使用性能,包括动力性、制动性、制动稳定性、行驶稳定性、通过性、操纵稳定性等不因为驾驶人经验不足、操作不当而降低。例如,车辆若配备了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稳定程序(ESP)等主动安全设备,在地面附着性较差的路面行驶制动时,即使驾驶人经验不足,操作失误,也会因为车辆具备上述功能,而继续保持良好的制动稳定性和操纵稳定性,不至于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另外,还要确保机动车运行的安全技术状况满足国家规定的安全技术标准。
2.道路及道路交通环境
影响交通安全的道路交通因素包括道路上的道路几何线形、道路结构物、交通流状态等。交通环境是指车辆运行过程中,所处的道路状况、管理条件、气候条件等相互作用的关系。交通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对于交通安全意义重大。硬环境包括道路交通条件(如交通量、交通组成、横断面、交叉、路面、桥隧、作业区等)、交通安全设施、噪声和天气条件等。软环境主要是指交通管理措施,如法律、法规。上述道路因素的设计标准、配置状态和管控水平适宜与否与交通安全密切相关,应合理设置以满足并保证汽车安全行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