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信息化是全球发展的推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信息处理效率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面对之前的信息匮乏到目前的信息爆炸,人们似乎显得无所适从。如何发掘数据价值、征服数据海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到证券市场,财务数据繁杂、信息不透明、披露质量低等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各层次的信息使用者。人们迫切需求提高财务数据的透明度、降低信息成本、提高信息处理效率。

XBRL的出现使得这一切将得到改观,按照XBRL国际组织的定义,XBRL是XML在财务报告信息交换方面的一种应用,是目前被应用于财务信息处理的一项最新技术。XBRL是一种基于XML的标记语言,用于商业和财务信息的定义和交换,它克服了以往非结构化数据以语法规则塑造互联网面貌的缺陷,而是使用一种格式或语法将信息结构化,进而表达语义信息。XBRL技术使用XML技术中为数据打标记的方法,对财务报告中的数据打上了各种会计概念的标签,实现了财务报告数据的自我描述,使计算机能够将财务报告中的数据与财务报告所使用的会计概念建立对应关系,从而“读懂”财务报告。

自199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霍夫曼提出XBRL的思想至今,XBRL以惊人的速度推广、发展和实施。北美、欧洲和亚洲等全球范围内主要资本市场持续投入力量研究XBRL,从自愿报送到强制报送,逐层深入地实施着XBRL的相关应用。我国在XBRL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均起步较早。2002年证监会着手制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便确定采用XBRL的技术规范,与国际接轨。2005年以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发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类标准、XBRL金融类上市公司分类标准等陆续获得XBRL国际组织认证。2010年我国获得XBRL国际组织最高级别、最权威的“Approved”认证[1],是XBRL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和荣誉,是我国资本市场为我国乃至国际XBRL发展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也进一步表明了我国在XBRL标准制订和应用中的国际领先地位,夯实了我国XBRL应用推广的技术基础。

XBRL项目在我国经历了研究、探索试点、推广发展,最终进入全面实施的各阶段。2008年12月,上交所决定全面推行上市公司年报XBRL形式的披露。具体而言,上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在披露2008年年报时,同时提交PDF格式文件和XBRL实例文档,并同时在上交所网站披露。深交所则在上市公司2008年报信息披露开始之际,推出“XBRL上市公司信息服务平台”,要求上市公司同步披露XBRL财务报告。

推进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2],财政部确定了我国会计信息化以XBRL为先导[3],引领和带动全面会计信息化的有序推进和目标的实现。财政部筹备的XBRL中国地区组织2009年正式加入XBRL国际组织。2010年,财政部借XBRL国际会议在我国召开之机,联合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并从2011年开始实施,首批实施单位包括13家企业与12家会计师事务所。2011年12月至2013年,财政部相继发布了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扩展分类标准,银行监管报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扩展分类标准,实施XBRL的范围逐步扩大至部分地方国有企业。

实施XBRL的最终目的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标准化的会计信息,提升企业内部信息管理水平,减轻企业报送负担,从源头上做到数出一门,进而实现监管部门之间财务报告信息的充分共享。客观现实中,我国财政部、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在实施各自的XBRL,实施范围、实施方式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实施效果如何呢?目前国内鲜有文献对其进行实证研究[4]

基于以上背景,本著作着力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XBRL财务报告对信息效率的影响如何?本著作将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有效市场假说等理论分析XBRL对信息搜寻、信息获取、信息加工等信息链上各要素的影响,进而推导出XBRL如何影响信息效率。

第二,上交所和深交所实施XBRL财务报告对信息效率的影响究竟如何?本著作将从股价同步性的角度检验两个交易所的实施效果;并且两个证券交易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他们之间实施XBRL财务报告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

第三,实施XBRL对财务报告最重要的使用人群——分析师的预测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著作将从分析师预测效率和预测质量的角度分别予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