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余姚邵氏家族及世系

卷首 余姚邵氏家族及世系

邵氏本姬姓,系出周太保召公奭之后,召公奭封于燕,食采于召,遂以为氏。余姚邵氏以文定公为远祖,以康节公为始祖,以都巡公为迁姚始祖。邵执中,字季南,南陈时人,官至工部尚书,世称“莘野先生”,卒后谥号“文定”,是为奕世之祖。邵执中传至十九世邵雍(1011—1077),字尧夫,著书立言,以传道统,宋元祐中,谥号“康节”,为宋儒宗,而子孙遂家于河南洛阳。邵雍之孙,长曰溥,为徽猷阁待制。次曰博,为秘书省校书郎待制,扈从高宗南渡都杭,后居于浙江杭州。邵溥之后有曰淳,字君协,为越新昌令,卒于官,子孙遂家于会稽。又四世,讳忠,字克诚,号抑庵,行名千八者,宋季官扬州路都巡,自会稽迁余姚通德乡清风里,卜宅而居,是为姚江始祖。

光绪《余姚邵氏宗谱》世系表:“邵忠,行一千〇八,字诚之,一字克诚,号抑庵,官扬州路都巡,自会稽宁桑里迁居余姚通德乡清风里。生宋光宗绍熙四年癸丑十月十五日寅时,卒宋理宗开庆元年己未十月廿八日寅时,享年六十有八。配赵氏封宜人,以子丙晋封安人。生三子:长元诚;次元雍,改名丙;季元亶,改名恭。”

邵氏系姚江望族,正如窦光鼐所说:“邵氏洎迁姚以来,代有闻人,科名接踵,冠盖相望,而特立独行之儒,为世表率者,又复不胜指数。”梁启超亦有“浙东明经取高第者以邵氏为最”之语。

传至先生高祖邵琳,字席之,号晓山,增广生,以《礼记》中崇祯十二年己卯科举人,十三年庚辰科副进士,历任浙江武义县教谕、遂安县教谕,升山西洪洞县知县。公为博雅君子,筑室南城之东,种竹栽花,署曰“南可居”。享年七十六,著有《洪洞县志》八卷、《晓山堂诗集》行世。

曾祖邵炳,字明远,号悔庵,廪膳生。以子向荣贵敕赠修职郎,宁波府镇海县儒学教谕。

祖父邵向荣,字邠槱,一字东葵,又字冬余,号庾山,又号余山,县学生,以《诗经》中康熙四十四年乙酉科举人,五十一年壬辰科会试中式,考授内阁中书,改补知县,请就教职。任宁波府定海县教谕,丁忧服阕,补宁波府镇海县儒学教谕,著有《四书偶融》三十卷、《冬余经说》十二卷、《冬余笔记》八卷、《冬余文略》四卷、《冬余诗略》四卷、《节贻堂诗稿文稿》、《月湖书院课士录》行世。镇海立专祠,光绪《余姚县志》有传。时与朱承勋、俞公旦、倪继宗有“姚江四达”之称。

张羲年《噉蔗全集》文卷二《邵向荣传》:“祖父向荣,又号余山。康熙乙酉举人,壬辰进士。以季弟累,代诣狱事。得释,覆试以书法欠工命学习,以候补中书改就教谕。丙午谒选,念母春秋高,改就校官,得定海。从游一盛,学舍至不能容。服阕补镇海,以梓荫山侧纯阳阁为僧窃据,请改书院。邑志因明以来,湮废二百年。又改定海为镇海,分昌国卫为定海县,事易溷,向荣首倡纂修,推为善,年八十告归,镇士为立生祠。其殁也,闻讣至姚者,相向哭失声,不获来者,聚而哭于祠。有各体诗略文略。”

朱承勋《紫竹山房遗稿》朱兰跋:“是时,东葵公与朱亦中承勋、俞子复公旦、倪太真继宗并称‘姚江四达’。”

朱兰《南江先生年谱初稿》邵晋涵《储封文林郎警寰朱先生六十寿序》:“先大父东葵公与亦中先生相得尤靡间,风雨过从,老而弥笃,名义之挈摩,志节之砥砺,诗文之酬答,盖有合于《伐木》诗人之义,而不仅如后世所云胶漆之交也。”

邵廷采,字允斯,又字念鲁,系向荣之从兄,先生之从祖。早年屡科不第,晚年便弃举业,潜心于著述。廷采之学出于姚江书院,为姚江书院派的殿军,他又汇合姚江书院和蕺山书院,提倡经世致用,以补王学末流之空疏弊端,康熙五十年卒,享年六十四。著有《思复堂文集》。所辑《西南纪事》《东南纪事》为南明重要史料。先生祖父向荣曾向念鲁问学,先生又直接从祖父学,因此先生之学术思想,通过念鲁,传承黄宗羲以后之浙东学风。

叔祖邵坡,字兼山,号艮庵,少其兄向荣二岁,早孤,力学笃嗜经义诸子,尤好濂、洛、关、闽之学,潜心玩味,至废寝食。作文思力深厚,每属一文语,必有根据,庚辰,与向荣同受知于提学太原姜橚,时桐城方望溪在幕,见邵坡卷,惊叹谓:“金、陈之后未见其偶。”康熙四十一年,举于乡。康熙四十九年,偕兄应礼部试,甫出闱,闱卷传诵都下,总裁赵恭毅公期以第一人,为蜚语所中,竟不果。而查氏之狱起,查氏者,天津盐商。家故丰,延公于家,教课其子。查氏子熟悉邵坡的文章,以公之文应试,冠京兆试,为言者所劾,牵连逮狱。而邵坡应山西军门聘,先已出都,当时向荣也在京师,向荣遂自首入狱,及捕其家属,大哥元荣也下狱,后来邵坡自首到狱,元荣、向荣才获释。当邵坡入狱时,方苞已因党事先被囚于狱中,两人相见,方苞大喜:“我识君久,今之见何晚也!在狱中,又何奇也!”对酒诵坡文,又纵论古今成败得失,为性命交。后来因科场之过不在他,因而释放,但也由此被罢归。康熙末年,圣祖曾向朝臣询及邵坡,并令坡进京,却适逢圣祖崩逝,遂不果行。坡前后主蕺山书院,多所奖进。著有《稽古录》五十卷,其书大段仿顾炎武《日知录》,上考《十四经》《二十二史》,并诸子书及各大家文集注疏异同,政治得失、学术纯驳,靡不条贯,而参以论说,以次成帙,诗、古文稿若干卷都失于火,惟制艺行世。乾隆九年卒,年六十有九。

父邵佳鈗,字藉安,向荣子。就要出外从师时,季父邵坡从京师归乡,在家中开课授学,佳鈗仔细听过一遍后就能演说。试之作文,挥笔立就。自是从季父学日进,试诸生高等,补增广生,乡试屡诎。志气不少挫,居贫守益峻。为文不随俗流,其诗文不多作,偶一为之,往往能出人意表。父既告归,佳鈗疏小圃娱之,日求所嗜以进,曲尽其欢。论著之散见者,皆辑成帙,与季父文章并藏之惟谨。晚年喜欢研究《易》,对《易》有独到的见解,钱大昕感叹:“唯好学则不妄,唯深思则不俗,去妄与俗,可以言道。若翁者,可谓好学深思也已。”事载光绪《余姚县志》。

母袁氏,慈溪县学生员苏升之女。佳鈗生平嗜读书,尝有《春秋》《国语》古刻本,然家故素寒,费无所偿,夫人鬻簪珥得之。母出余姚吕氏,外祖父吕章成,明末鲁王时官待诏,国亡隐遁,筑室藏书,榜曰“蓼园”。年少时与顾炎武、熊汝霖、陈函辉等交游,曾改梁周兴嗣的《千字文》,纪录明代史事,教育初学者。夫人自幼受家学,因此娴熟明史。及归邵氏,常讲述明史事于诸子,虽是妇人家中语,然多属实录,出于正史之外,不同于一般之街巷传闻,二云自小习闻明代史事,故对于前明掌故了然于胸,实亦多得之于夫人。二云外祖曾撰次吕章成遗文于家,并将之传予邵氏,翁婿之间相为师友。因为袁氏晚年无子,家中富藏之书籍,本欲尽归于佳鈗,不幸毁于火,殊为可惜。

光绪《余姚邵氏宗谱》贻编卷六章学诚《袁太宜人墓志铭》:“母袁姓,慈溪县学生员苏升女也。母出余姚吕氏,考章成,鲁王时官待诏,国亡隐遁,筑室藏书,榜曰‘蓼园’。……夫人生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卒乾隆四十年乙未,春秋六十有八。始生二子一女,俱早殇。后有三子二女,长子履涵,先卒。次晋涵,乾隆三十年举人,三十六年进士,特征入四库全书馆,授翰林院编修。次鼎涵。女子子,长置慈溪国子监生叶宗辕,次适同县赵某。孙,男子四人,健孙、惺孙、特孙、赐孙。”

张廷枚《国朝姚江诗存》卷三:“吕章成,字裁之,号秋厓,晚号蓼园,有《浴日楼集》。”《诗存》收有其诗四十三首。

兄邵履涵,字礼耕,号云亭。先生生时,时年六岁。

光绪《余姚邵氏宗谱》卷九世系表:“兄履涵,行治八,本行一,字礼耕,号云亭,配张氏,生二子,楙揆,秉纯。”

《南江文钞》卷一〇《先兄云亭甫行状》:“先兄讳履涵,字礼耕,别自号云亭先生。兄口微吃,而善论事。……兄生于乾隆三年九月十九日,卒于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