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勤学苦读时期(一岁至二十二岁)乾隆八年至二十九年(1743—1764)

卷一 勤学苦读时期(一岁至二十二岁)乾隆八年至二十九年(1743—1764)

乾隆八年,癸亥(1743),先生一岁。

先生生于余姚南城清风里东泰门内,即后人所谓“会元房”。后人又将其与邵坡、邵昂霄的住所,合称为“三征宅”。

光绪《余姚县志》卷一四《古迹》引《姚江事迹》:“三征宅在南城东泰门内,三征士邵坡、昂霄、晋涵也。邵家人诗:‘老屋攲斜枕故闉,连番蒲璧动芳邻。到门翘首三征士,合与梨洲继后尘。’”

先生为邵忠十八世孙,字与桐,号二云。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以《禹贡》三江,其南江从余姚入海,遂自号南江。”

光绪《余姚邵氏宗谱》世系表:“晋涵,佳鈗之子,行治十一,本行二,字与桐,号二云。”

王昶《春融堂集》卷六〇《翰林院侍讲充国史馆提调官邵君墓表》:“君名晋涵,字与桐,号二云,余姚人。”

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九《邵学士家传》:“以《禹贡》三江,其南江从余姚入海,遂自号南江。”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五《邵二云先生事略》:“先生以《禹贡》三江,其南江从余姚入海,遂自号南江。”

先生少多病,左目微眚。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四三《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学士邵君墓志铭》:“君少多病,左目微眚,清羸如不胜衣。”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六《邵晋涵》:“左目微眚,然读书十行并下,终身不忘。”

朱兰《南江先生年谱初稿》邵家人《南城诗》自注:“二云族祖一目眇,京师呼为‘独眼龙’。”

乾隆九年,甲子(1744),先生二岁。

四月,从祖邵坡卒,年六十九。

光绪《余姚邵氏宗谱》贻编卷五邵大业《外翰东葵征君兼山公合传》:“甲子四月,(兼山)先兄卒,年六十九。”

光绪《余姚邵氏宗谱》贻编卷五沈祖惠《征士兼山邵公传》:“邵坡,字兼山,号艮庵。向荣季弟,文名震一世。所之非不遇,顾数奇以卒困坎坷。……黄公叔琳抚浙,数相问,有豪右夜进五百金,愿有所关说,坡力挥之,年六十九而卒,门人吴溶为之状词甚慨慷。”

乾隆十年,乙丑(1745),先生三岁。

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先生四岁。

年四五岁,即知六义四声。先生生有异禀,祖向荣携至镇海学署课读。

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九《邵学士家传》:“(先生)生有异禀,为教谕君所钟爱,携至镇海学署亲课读焉。年四五,即知六义四声。”

章学诚《章氏遗书》卷一八《邵与桐别传》:“君宿慧英敏,自童子塾时,读书无难易,三数过即终身不忘。”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六《邵晋涵》:“先生生而颖异。”

是年,洪亮吉生。

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九《邵学士家传》:“亮吉与君交几三十年,于词馆为后进,凡值校雠之役,如国史、石经等,亦无不从君偕,即集中唱酬之作,亦惟亮吉为多。”

洪亮吉(1746—1809),初名莲,又名礼吉,后改名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人。乾隆四十五年举人,五十五年一甲二名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著有《洪北江集》《春秋左传诂》《乾隆府州县厅志》。事具《清史稿》卷三五六、《清史列传》卷二三、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三〇《国子监生洪君家传》、赵怀玉《皇清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洪君墓志铭》、孙星衍《翰林院编修洪君传》《清故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加三级洪君墓碑铭》、法式善《皇清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洪稚存先生行状》等。

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先生五岁。

仍在镇海学署。

《南江诗钞》邵秉华跋:“先大夫幼侍曾大父东葵先生于蛟川学舍,即受诗法,矢口成音,叶于天籁。博览古作者,自汉、魏、六朝迄唐、宋、元、明,大家名辈,皆涉其堂奥,而别其指归。”

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先生六岁。

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先生七岁。

已工长律,代父作《赠叔祖三涛先生续婚排律五十韵》。

朱文治《绕竹山房续诗稿》卷一一《邵丈二云学士南江诗钞题词》:“只眼观书喜独明,先生智慧自天生。七龄早已工长律,花烛词成老辈惊。”

正月初四,黄景仁生。

黄景仁《两当轩集》卷一〇毛庆善、季锡畴《黄仲则先生年谱》:“乾隆十四年己巳正月初四,先生生于高淳学署。”

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别号鹿菲子、鹿菲道人。江苏武进人。祖大乐,字韶音,以岁贡生官高淳县学训导。父之掞,字端衡,县学生。幼孤,兴颖悟,应童子试,辄冠其曹。年十七,补博士弟子员。后游京师,以诗名诸公间。会以召试二等,例得主簿,入资得县丞。后拟从陕甘总督毕沅游,次解州,卒于河东盐运使沈业富运城官署中。后人辑为《两当轩集》。事具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一〇《候选县丞附监生黄君行状》、左辅《念宛斋文稿》卷四《黄县丞景仁状》等。

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先生八岁。

祖向荣课读甚严,先生益有长进。

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一《邵二云幼时之逸事》:“邵二云学士垂髻时,侍寝于乃祖。每丙夜,老人睡醒,辄持学士足,令背诵日间所读书,或举经史疑义、前贤故实相告语,不熟记,则摇之使不得畅眠,以是学士湔润家语,卒成通儒。”

章学诚《章氏遗书》卷一八《邵与桐别传》:“稍长,益涉猎,博闻强识,见者惊犹鬼神。”

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先生九岁。

镇海大饥,祖向荣率诸生为粥于路,全活无算。

乾隆《绍兴府志》卷五三《人物志·邵东葵传》:“邑大饥,率诸生为粥于路,自冬初至春末,全活无算。”

是年,先生受业师仁和周助澜任余姚县教谕。

光绪《余姚县志》卷一八《职官》:“周助澜,仁和人,乾隆十六年到任。”

光绪《余姚县志》卷二二《名宦》:“周助澜,字迥川,雍正十三年举人,性廉介,终日危坐读书,家人米匮也不恤也。植梅数十本,暇则与诸生赋诗其间,辩论古今,欣然忘倦,迁筠连知县。”

周助澜,生卒不详,字迥川,号衡斋,仁和人。雍正十三年举人,官余姚教谕、筠连知县。著有《松月楼诗集》。事具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一七。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先生十岁。

是年,同县卢文弨一甲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卢文弨(1717—1795),字召弓,一作绍弓,号矶渔,又号檠斋、抱经,晚号弓父,人称“抱经先生”。生于余姚半霖,后迁居仁和。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左春坊左中允,翰林院侍读学士、广东乡试正考官、湖南学政等。三十三年乞归,曾主江浙书院。好校书,所校勘注释经子诸书编为《抱经堂丛书》。著有《抱经堂文集》三十四卷、《仪礼注疏详校》十七卷、《钟山札记》四卷、《龙城札记》三卷等。事具《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传》卷六八、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一四《抱经先生卢公墓志铭》、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六《卢文弨》等。

是年,诸重光中副榜贡生。

道光《余姚诸氏宗谱》世系:“诸重光,乾隆壬申科副榜贡生。”

诸重光(1721—1770),字中之,号桐屿,原名肇琳。浙江余姚人。乾隆十八年举人。乾隆十九年,考授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庚辰科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壬午科山东主考,癸未科会试同考官。湖南辰州府知府,敕授承德郎。事具道光《余姚诸氏宗谱》。

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先生十一岁。

先生受经宗兄邵升陛。

《南江文钞》卷九《俞太安人家传》:“与升陛为亲同姓昆弟,晋涵年十一,从受经,故称升陛先生。”

光绪《余姚邵氏宗谱》卷一一:“邵升陛,思慈之子,行一,字梅林,号景载,增广生。以《书经》中乾隆二十一年丙子科举人,截取知县。例授文林郎,以子瑛贵敕封儒林郎,翰林院编修加一级,晋赠奉政大夫内阁中书加五级。享年七十有一。配朱氏,无出。继配俞氏,生二子瑛、玢。”

光绪《余姚县志》卷二二《邵升陛传》:“邵升陛,字梅林。生四十日,父没。乾隆二十年登乡荐,重违生母养。一试礼部,不出。其学本洛闽,尤长经义。如释《周礼》乐师舞,引《春秋》初献六羽,驳郑注宗庙以人之说。据《学记》三王祭川,先河后海,《公羊传》三望祭泰山河海,驳《大宗伯》贾疏礼无祭海之说。据《周礼·夏官》羊人凡衅积共其羊牲,牛人无其文,证《孟子》衅钟本用羊不用牛之义,贯串而折其中,其大略也。子瑛、玢,皆秉其所口授,故瑛最精于朴学。”

光绪《余姚邵氏宗谱》贻编卷五史积容《孝廉梅林邵先生家传》:“先生姓邵氏,讳升陛,字梅林,景载其号也,余姚人。父隋璞先生以孝行著于乡,工文章。娶于太安人,并四十余,未有嗣。已而张太安人梦月入怀,娠而生先生。逾月,隋璞先生以疾卒,张太安人才逾二十,与于太安人矢志抚孤,茕茕无依,备历艰辛。六年出就邻塾,即早夕诵读不辍,如成人礼。……比长,受业于同里黄敬庵先生,敬庵讲学于淡若斋,远近来学者至傍舍不能容。及见先生,甚喜,乃授以居敬穷理之旨,及分年读书之法,由是学日益进。于濂、洛、关、闽之书,无不贯彻,尤邃于经学。”

兄履涵督先生学甚严。

《南江文钞》卷一〇《先兄云亭甫行状》:“先兄督晋涵甚严,夏共穴帐通光,避蚊蚋读书;寒夜拥絮,共一灯相对坐。晋涵幼羸弱,漏四下,手足僵蹷。兄引就爨苏,取干糒沃以水,析薪沸汤共哺之,令体得温,乃令寝。质明趣起就塾,兄出治事,以为常。”

罗有高《尊闻居士集》卷六《余姚邵伯子墓表》:“课其叔子读书有常程,寒暑不以。……至冬寒,共叔子读书,叔子体弱,夜中手足皆僵,君引叔子就爨苏沸水,煮干糒,哺叔子,令叔子温,促就寝。”

祖邵向荣从镇海归里,至是年已八十,定海、镇海二邑之士,尚有裹粮来受业者。生平以讲学为事,尝立学规四条:曰立志,曰诵经,曰考史,曰敦伦。好奖掖后进,所至辄屦满户外。

光绪《余姚邵氏宗谱》贻编卷五邵大业《外翰冬余公征君艮庵公合传》:“教谕君年八十,告归。生平以讲学为事,尝立学规四条:曰立志,曰诵经,曰考史,曰敦伦。论立志曰:人性同而志殊焉,志富贵则归于富贵矣,志孝弟则归于孝弟矣,岂视孝弟不若富贵哉?由于弗辨也。志既辨,在于立,立之在于诚。

“论诵经曰:学者始于诵经,兰陵之训也。古者三十而五经立,今有白首而不通一经者矣。穷经致用,必旁推诸经而能通一经。名物象数,至理存焉,孔、贾、郑、王之学,不可不寻绎也。

“论考史曰:史学熟则名臣出,先正之论也。考之不精,则静修所谓无边受屈者,恐不在载笔而在论世者矣。考证异同,参稽身世,方可持论。三史言制度尤详,更宜精核。

“论敦伦曰:三代之学,皆以明人伦。良知良能,具于赤子,物引而迁,遂亡本体。诵经式训,考史为鉴,皆不外乎尽伦。特恐悠悠忽忽,其志不立耳。……及公归,(定海、镇海)二邑之士,有裹粮而受业于门者。”

【黄云眉按】然大业《谦受堂集》卷一四《族兄外翰余山公征君艮庵公合传》则云生平以讲学为事,尝立学规四条:曰存诚,曰敦伦,曰立品,曰精业。论存诚曰:“诚者圣人之本,先儒所谓主静不越一敬,主敬乃所以明诚。学者果能从为己之心,鞭辟近里,静存动察,息息无妄,庶几此心一太极矣。”论敦伦曰:“学以明伦,首重孝弟,如筑室有基,植苗有根。学者根基不立,靦然人面,坐拥书史,岂不内愧。蕺山刘子名讲学之地为证人社,言如此为人,不如此为兽,畏之慎之!”论立品曰:“约之以礼,是彻上彻下工夫。循规蹈矩,检束身心,绝不向分外希望,自然惰慢不生。程子见猎心喜,自觉宿习未除,此等痼疾,惟真实用功无间,始能推勘。”论精业曰:“先儒读书,分经史古文,按月以课,三年可一周。无因循,无凌杂,虚心涵泳,熟读精思,下笔自然法不掩才,昌黎所谓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者此也。”标目既异,文字亦殊,岂大业留稿时自为改作欤?

是年,诸重光中式举人。

道光《余姚诸氏宗谱》卷四吴省钦《桐屿公墓志铭》:“乾隆癸酉,以副榜贡生举于乡。”

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先生十二岁。

先生已遍通五经。

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九《邵学士家传》:“(年)十二,遍通五经。”

先生应县试,受知县李化楠器重,命其子李调元与先生订交。

李调元《雨村诗话》卷一〇:“甲戌,先北路公(李化楠)官余姚,会县试,会元、侍读邵二云年甫十二,有神童之目,先君呼至案前,命背五经,一字不失。复试以诗,有‘小鸟解依人’句,语本《说文》,先君深器之,谓其父曰:‘此汝家千里驹也!’遂命与余订交。”

李调元(1735—1802),四川绵州人,字羹堂,号雨村,别署有赞庵、鹤州、墨庄、童山等。二十岁,父化楠宦浙中,调元与弟谭元随母赵氏之余姚,遍游浙中山水。乾隆二十八年进士,由庶常授吏部主事,迁考功司员外郎,擢直隶通永道,以劾永平知府罢官,戍伊犁,寻以母老赎归,以著述终。撰《南宋宫词百首》,辑有《诸家藏书簿》十卷、《诸家藏画簿》十卷。

是年,诸重光考授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

道光《余姚诸氏宗谱》卷四《桐屿公传》:“乾隆甲戌,由举人考授内阁中书直军机。”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先生十三岁。

流连兰风甥馆,与姻兄弟陆星如相得靡间。

《南江文钞》卷七《陆星如五十双寿序》:“余少时省外舅于兰风,流连甥馆,因得遍挹其岩壑之秀。……陆君星如,与余外舅为至戚,而与余为姻兄弟。其尊甫绍云先生,旧与先君子同学,又申以世好,故自少与余相得靡间。余少喜剧谈,同人聚处,辄上下其议论。君凝重,词不轻发,及从容文宴,谈言微中,一座为之意移。至于商榷文义,务得古人不传之意,细析毫芒,归于精审。余未尝不为之心折也。”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先生十四岁。

是年,黄璋、邵升陛中式举人。

黄安绶《国朝两浙科名录》“乾隆二十一年丙子科”条:“以回部平定恭上孝德宪皇后征恩诏加十名,中式一百四名。主考庄存与、鞠恺,余姚中式者马乾学、陈德辉、黄璋、邵升陛四人。”

黄璋(1728—1802),字穉圭,号华陔,黄宗羲玄孙,乾隆二十一年举人。嘉善县教谕。乾隆壬辰征召天下遗书,浙江设访采局,大吏选先生司其总,凡得书数千种,每书皆考其撰人爵里,疏其宗旨,辑总目若干卷进呈,以卓异升江苏沭阳县知县。有《大俞山房诗文集》行世。事具民国《余姚竹桥黄氏宗谱》卷一一《列传人物》。

庄存与(1719—1788),字方耕,号养恬。江苏武进人。乾隆十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侍郎。博通六艺,尤长于《书》及《公羊》。清今文经学派首倡者,又是常州学派的始祖。著有《春秋正辞》《尚书说》《易说》《周官说》《周官记》《味经斋文稿》等。事具龚自珍《资政大夫礼部侍郎武进庄公神道碑》和汤志钧《庄存与年谱》。

先生以升陛先生为榜样,勉力奋进。

《南江文钞》卷九《俞太安人家传》:“晋涵与先生比屋以居,年十四五,以多病渐习啙惰,夜过半,闻先生诵授声,琅然彻户牖,亦知力疾强起,执卷就灯。”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先生十五岁。

是年,祖向荣卒于家,年八十四。

光绪《余姚邵氏宗谱》贻编卷五邵大业《外翰冬余公征君艮庵公合传》:“丁丑,卒于家。公殁,匍匐来吊者相望,其不得来者,相聚而哭于社。临卒,呼其子曰:‘敦本力学,余虽髦老,兢兢鞭策,汝其勉之。’绝不及他事。著有《冬余经说》十卷、《四书章句偶融》三十卷、《冬余笔记》八卷、《冬余文略》六卷、《冬余诗略》四卷。”

朱筠《笥河文集》卷一一《邵念鲁先生墓表》:“先生之弟行向荣,晋涵祖父也。尝从先生问古文法。叹曰:‘绍兴自文成讲学传授,矩矱代有。四明所在多遗献,若张岱、吕章成,撰著卓然。’先生实兼承其业。自先生殁,而绍兴之师法与史学绝矣。”

钱泰吉《曝书杂记》:“大抵为学必有师承,而家学之濡染,为尤易成就。余前所述惠氏、万氏皆然矣。若邵二云之学发于族祖念鲁,姚惜抱之学开于世父南青,亦人所共知者也。”盖先生实能承念鲁先生之业者。惜是时教谕君犹未能知之耳。

是年,张羲年岁试第一入学。学使为山东窦光鼐。

李调元《雨村诗话》卷六:“先北路公令余姚时,余以癸酉下第。至浙,适先君试童子,题为《一卷石之多》,亦命余作,曰:‘汝不及张羲年也。’取予为次。张字淳初,曾出其《睇筠轩集》示余,见《五人墓》起句云:‘生不畏九千岁,死不愧六君子。’惊曰:‘此诗人也。’遂深相结纳。”

张羲年(1737—1778),字淳初,号潜亭,浙江余姚人。乾隆三十年拔贡,三十二年任於潜县训导,四库馆征书时,以学问淹博任职校勘。著有《噉蔗全集》文八卷、诗八卷,末附《丧礼详考》《周官随笔》各一卷。

窦光鼐(1720—1795),字元调(一说符调),号东皋,山东诸城人。乾隆七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左都御史、尚书房总师傅。曾任浙江学政、福建乡试正考官,所得士位至公卿者众。窦氏立朝五十年,风节挺劲,无所阿附,清高宗深器重之。诗文宗韩杜,制义则自成一家,著有《省吾斋诗文集》。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先生十六岁。

五月,李调元祖父卒,李调元随父李化楠回四川罗江醒园,邵晋涵与张羲年欲挽李调元留浙。

李调元《雨村诗话》卷八:“余姚神童张存璞,年十二能诗,先北路公深器之,命余引为小友。先君调秀水,时遣人以书赍之。及丁艰归,童作诗送先君,末句云:‘从此匆匆降帐撤,可留雏凤伴书轩。’盖是时,越中诸友如邵二云、张淳初,皆欲余留浙读书也。”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先生十七岁。

先生补县学附生,受学于周助澜。屡试优等,食饩。

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九《邵学士家传》:“十七,补县学附生。屡试优等,食饩。”

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一七“周助澜”条:“衡斋性和易,诲人娓娓忘倦。故得其指授者多属名流,如汪宪副承霈、邵学士晋涵、张助教羲年、黄明府璋,皆其门下士也。”

先生是年入泮题:“或问子产三句,若时雨降至王师。”

朱兰《南江先生年谱初稿》:“学使系窦东皋先生光鼐。同案:谢干、茅士兰、邵瑛、胡廷杰、张业、马仁沾、邵光溍、岑毓兰、沈谦、胡凤祥、陈廷梅、陈灏、汪宣荪、胡堂、陈世楠、管深、杨涛、洪淑之、楼西士、王授黎、魏麟玉、邵晋涵、岑凤鸣、高式旦、王永旦

“拨府学:孙士绩、徐范、沈彦。

“同案:茅,辛卯举人。邵瑛,先生族侄,庚子举人,甲辰榜眼。”

暮春,同邑沈铺有诗送先生应试。

朱兰《南江先生年谱初稿》引沈铺诗:“舜水三暮春,稽山百半天。君行殊得意,而我独萧然。极目人初远,攀云自此先。江干一为别,两地月如悬。奉送与兄应试并祈赐正,补山铺拜草。”

沈铺,改名元勋,字补山,乾隆壬子岁贡生。父沈莫尚,字禹声,号金城,乾隆戊辰选授嘉兴县教谕。事具民国《余姚半霖沈氏宗谱》卷三。

是年,先生有诗《六月十三夜周衡斋助澜先生留饮》《月夜衡斋先生招沈补山元勋弹琴因留小饮》《十八日同周衡斋先生、徐蓝塍炎丈、张罗山廷枚、樊中潭耀碧过曹秋渔书斋》《苦雨》《病起》。

徐炎(1725—1783),字敬燧,号蓝塍,浙江余姚人。乾隆十八年拔贡,十九年廷试第四名。二十二年,南巡行宫召试,赐缎记名。二十七年,南巡召试,钦取第九名。赐荷包一对。授直隶州州判,拣发四川,历署简州酉阳州知州、平武县知县。例授文林郎、敕赠儒林郎。事具道光《姚江徐氏再续增修谱》。

道光《姚江徐氏再续增修谱》邵晋涵《徐蓝塍像赞》:“思以俨若,挹之渊然。瞻六一之度者,丰颐博颡。征君实之德者,峙岳渟川。是其承南州之世泽,飏文藻以高骞。媕雅才于京国,擅赋手于湖壖。文绮彩佩,蕃锡传宣,迨捧檄于蜀道,资调运于戎旃,典大州以表率,靖酉水于井缠,天彭风燠,锦里春妍至今留。张益州之图像,而述遗爱于老泉。赐进士出身、翰林院侍读、表侄邵晋涵顿首拜题。”

张廷枚(1736—1820),字唯吉,号罗山,浙江余姚人。嘉庆元年,举孝廉方正。耽苦吟诗,勤于采择。以姚江文献自任,收藏甚富,曾搜访遗佚,辑成《国朝姚江诗存》。

樊耀碧,字钟南,号中潭,诸生。浙江余姚人。“中潭性孤峭,不与俗谐,癖于诗,年煅月炼,有贾阆仙之风,年仅四十,以贫病卒,先一日,出一编,付余入选,至今读之,不禁故人之感。”事具张廷枚《国朝姚江诗存》,生卒不详。

曹焜(1729—1793),字素为,号小牧,又号秋渔,浙江嘉善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历官四川新都知县、嘉定知府,改户部员外郎。有《小牧吟稿》《楚游草》。事具《嘉兴历代进士研究》。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先生十八岁。

先生应浙江省乡试,不中。

朱兰《南江先生年谱初稿》:“应本省乡试,不售。”

先生有《旅馆有怀》《雨后见月漫成》《二十六夜风雨泊舟曹娥江》《与杨大以立执礼夜话》《怀金源醴三俊同用州字》等诗。

《南江诗钞》卷一《旅馆有怀》:“暮风萧飒动疏林,独对寒檠思不禁。旅舍三朝听雨客,庭闱百里倚门心。雁沙渺渺留痕浅,雉堞冷冷报漏沉。明向吴山高处望,越州一片白云深。”

《南江诗钞》卷一《与杨大以立执礼夜话》:“今夕为何夕,三人话夜长。残更一卮酒,寒月满楼霜。沦落它乡客,萧条久客装。君今故里去,吴越各参商。”

《雨后见月漫成》《二十六夜风雨泊舟曹娥江》《怀金源醴三俊同用州字》见《南江诗钞》卷一。

四月,杨执礼有诗数首致先生,又有致先生父邵佳鈗诗。

朱兰《南江先生年谱初稿》杨执礼《初遇奉赠三首》:“木叶别秋树,一起随长风。游子辞故乡,飘零与之同。自昔岁丁丑,随侍来江东。蹭蹬遭时忌,坎轲伤途穷。爱至不可掇,愤积填心胸。赖与数公子,游宴展春容。楼台日登晚,山川宕幽踪。朝射金仆姑,暮醉真珠红。

“羲和驱白日,去者何堂堂。羁思无终极,荒宴非可常。临流叹逝川,岂不愧中肠。蓬不生磨中,倾倒随一方。人世畏直言,安能赖扶将。愿今得良士,引饮遥相望。

“南山何其高,北山何其深。壮哉山海□,蔚为贤士林。城南邵氏子,乡邑人共钦。寸心若秋水,不受俗垢侵。必语妙超越,可以除烦襟。阴风西北来,群卉日萧森。松柏方□各,独抱岁寒心。与君订交契,努力业劝箴。”

又:“君携豪兴在,我抱别愁深。漫劝今宵酒,其各来日心。文章映性命,涕泪溅衣襟。此后相思梦,稽山费重寻。四月八日夜,与念东二哥饮别,漫成一律,是请教正!愚弟执礼拜首草。”

又:“和众人假山诗韵,书呈与桐二兄先生郢政:‘叠石为山曲径幽,相看不厌足淹留。恍疑岚霭生庭际,亦具群峦压座头。小朵岳莲当户出,一卷螺翠入宽流。何须呼丈深深拜,早把闲情寄古邱。’杨执礼拜草。”

又:“移寓迩山楼奉呈冶南老叔大人并求斧正:‘初逢雏凤方徂夏,怅谒高贤已度秋。古处胸怜歧路客,残冬授馆迩山楼。推窗喜有江山胜,得酒浑忘露旅愁。为感主人珍重意,从今弥觉恋姚州。’钱唐小侄杨执礼拜稿。”

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补遗》卷三杨执礼《将归杭州示与桐晋涵》:“芳草萋萋春日迟,离情不尽欲归时。两年潦倒江东客,百首赓吟砚北诗。此夕山楼同促膝,来朝烟棹起相思。茫茫后会知何地,泪湿缣衫酒不辞。”

杨执礼,字以立,号罗石山人,浙江钱塘人。诸生。《两浙輶轩续录补遗》引吴振棫《传略》云:“罗石未弱冠,侍其尊人易葊客姚江,与邵与桐晋涵同游于周广文衡斋之门,丽唱妍酬,一时有‘杨邵’之目。汇其诗曰《如兰集》。”生卒不详。

是年,章学诚至北京,应顺天乡试。

胡适、姚名达《章实斋先生年谱》“乾隆二十五年”条:“始出游,道访陈执无于汜水县署,宽留旬日,至北京,应顺天乡试,主从兄垣业(允功)南城之寓。”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人。乾隆四十三年进士。官国子监典籍,历主北方各书院讲习,并主修和州、亳州、永清诸方志。著有《文史通义》内外编九卷、《校雠通义》内外编四卷、《实斋文集》八卷、《外集》二卷等。事具《清史稿》卷四八五,胡适、姚名达《章实斋先生年谱》等。

是年,毕沅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余姚诸重光一甲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录》:“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第一甲三名:毕沅、诸重光、王文治。”

毕沅(1730—1797),字湘衡,一作纕蘅,又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人。经史学家、文学家。乾隆二十五年进士,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河南巡抚、湖广总督。嘉庆元年赏轻车都尉世袭。卒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主编《续资治通鉴》《经典文字辨证》,著有《灵岩山人诗集》《灵岩山人文集》《山海经新校正》等。事具《清史稿》卷三三二、《清史列传》卷三〇、王昶《春融堂集》卷五二《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湖广总督赠太子太保毕公神道碑》等。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先生十九岁。

先生有寄杨执礼诗。

朱兰《南江先生年谱初稿》邵晋涵《雪霁有怀杨大以立》:“雪光皎洁照双城,三径萧然废送迎。残腊深宵金饼丽,故人新句玉壶清。红梅映水横疏影,白雁穿云响远声。占律已知春信近,听鸾花下拟联盟。”

朱兰《南江先生年谱初稿》邵晋涵《春郊怀杨大以立》:“碧云遮野岸,绿水绕江城。会与君游处,今伤我独行。花残啼鸟缓,山远暮云横。春色真无赖,凭高不胜情。”

先生赴杭州,有诗数首。

朱兰《南江先生年谱初稿》:“赴杭州,有《夏日湖中杂兴》《寄怀金三源醴》《晓次钱清江》《固陵旅舍月夜闻笛》《固陵晓行》《寄家书》。”

朱兰《南江先生年谱初稿》邵晋涵《寄怀金三源醴》:“久作余杭客,怀人隔海天。”

八月,杨执礼有诗赠先生。

朱兰《南江先生年谱初稿》杨执礼《赠邵与桐》:“悲风既萧条,残暑既消歇。兰蕙扬芳馨,桂枝时秀发。广厦招远风,高楼延夜月。积水有层澜,潜吟无涸辙。酒熟你独斟,藕丝偶自雪。侧耳风中蝉,嘒嘒亦可悦。何为长郁纡,心意各有缺。

“郁纡将何思,同心与我违。昔为双城客,日夕相追随。秋风雁岭会,明月惠江期。夕虑西日驶,晓恨晨光迟。未穷欢会乐,翻作别离悲。明州子怅望,海角我躇踟。形影既隔越,谈笑不能追。

“隔越不可见,渺渺逾山县。寂寞北海头,两度闻秋雁。节序有推迁,离会徒缱绻。之子惟古怀,素书教愚贱。谆谆药石言,沉昏发暝眩。持此增感伤,轮肠日辗转。前期无言时,能不俾我怨。

“前期子何迟,秋色足轻欢。日华浮大野,爽气环四山。长飚回广川,鸷鸟摩层云。登楼纵远瞩,能令积虑宽。四家获新稻,玉粮备晨餐。主人有美酒,可以和心颜。何当一见访,共叙欵由言。辛巳八月寂寞居士杨执礼草。”

冬,先生与周宗韫、周宗杰、金三俊等集于杭州尊经阁。

《南江诗钞》卷一《早春对雪用欧阳体简原韵周大紫藩宗韫周二起凡宗杰兼怀金三源醴》:“回溯巳冬集经阁,一堂白战无人哗。”

周宗杰,字起凡,号淡人,浙江钱塘人。诸生。著《澹宁居诗稿》。君为迥川先生季子,侍父官署,暇则吟咏,足迹半天下,近则燕楚、西江,远则滇黔、巴蜀,所至皆有诗。事具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三八。生卒不详。

金三俊,字符李,号源醴,浙江仁和人,著有《李氏蒙求补注》六卷。生卒不详。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先生二十岁。

在杭州。立春日登吴山,先生与张羲年共宿道院,拥被对谈,达曙乃止,有诗。

朱兰《南江先生年谱初稿》有《上元月夜有感》《客舍喜张二淳初羲年见过》《吴山小径梅花盛开用张淳初韵》《吴山道院雨中望西湖用王阮亭望湖中法华渔洋诸山韵》《武林织机坊有梅百余株花时观者相属》《出清波门五古诸作》《将归姚江留别宗叔景伊赞程》《留别族弟载堂》等诗,其《武林归兴呈徐丈蓝塍》有“芳期新数闺中和”句。

《南江文钞》卷六《赠张淳初序》:“予知之尤深,尝与朋侪纵饮吴山酒楼。既醉,皆引去,独拉予共宿道院。时方夜,雨将半,篝灯呼予起。命背诵《国风》。句栉而字比之,以求其音义,复相论与其大旨。杂举诸说异同,而出其枨触者以参证,要主于从容寻绎,使自得之而后安。两人拥被对谈,达曙乃止,其异时讲它经亦然。”

是年,先生得失血疾,束书不观。兄履涵亲为调理,两年疾渐愈。

《南江文钞》卷八《与朱笥河学士书》:“晋涵自二十岁得失血疾,束书不观者数年。”

《南江文钞》卷一〇《先兄云亭甫行状》:“晋涵婴血疾,宛转床褥间,兄为亲理药物。两年,晋涵疾渐愈。”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先生二十一岁。

先生在临安,有怀人诗等若干首。

朱兰《南江先生年谱初稿》有《和张叟盖翁果自题诗集元韵》《蒋振庵先生志铎见和前诗即赋奉酬》《临安九日登高次盖翁韵》《临安县斋雨中作》《寄怀族叔景南》《忆弟》《怀沈五补山》等诗。

张果,字诚然,号盖翁,浙江仁和人。乾隆六年举人。事具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二三。

蒋志铎,按《嘉兴府志》,盛京奉天人,乾隆三十年,署嘉兴府同知。生卒待考。

邵承徐,邵采基继子,行二,字景南,号鉴亭,县学生。以《诗经》中乾隆三十年乙酉科副榜,考授直隶州州判。配钱氏,生二子世琳、世玳。事具光绪《余姚邵氏宗谱》。

其《忆弟》诗:“乡路千山外,秋生积雨余。衣裳能自理,寒暖定何如。祖德传槐里,家声在素书。明年思负笈,相伴事经畲。”

邵鼎涵,字定甫,号三云,邵晋涵弟,佳鈗侧室夏氏所生,生卒不详。配翁氏,生三子秉理、秉章、秉瑞。生卒不详。事具光绪《余姚邵氏宗谱》。

又有《怀沈五补山》:“姑射仙人冰雪姿,天然丰韵净胭脂。披霞若解怜湘浦,梦雨何须历九疑。菱荡鱼庄成独往,碧梧红豆费相思。画眉深浅今何似,珍重天寒依竹时。”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先生二十二岁。

先生赴湖州,有诗。

朱兰《南江先生年谱初稿》有《归舟呈张丈盖翁》《云溪晓泛》《登砺山》等诗。

又至乍浦,有诗。

朱兰《南江先生年谱初稿》有《题施定庵绍暗先生溪山垂钓图》《乍浦谒蒋振庵先生将归阻雪施定庵先生为弹平沙一阕赋此留别并谢振庵先生》等诗。

是年科试,先生一等第一。学使为钱维城,试题为:我作君臣相识之乐。

朱兰《南江先生年谱初稿》:“学使钱维城,科试先生一等第一。外张羲年、周洪(改名拱)、陈煦、谢柱、阮蕙华、潘新、孙盘、陈瑛、苏宇淳、徐坤、郑鋐、沈作舒、倪治岳、陈燮、胡、徐蕙、徐炉。

“科试题为:我作君臣相识之乐。

“同案中,张羲年丁酉、陈煦甲午、谢柱戊子、周拱戊子、陈燮辛卯、郑鋐辛卯、胡礜己亥先后乡荐。”

二月廿九日,卢文弨充日讲起居注官。十月十六日,补侍读学士。

《乾隆起居注》“乾隆廿九年二月廿九日”条:“奉谕旨卢文弨著以原衔充补日讲起居注官,其所遗署日讲官缺著谢墉署。”

《乾隆起居注》“乾隆廿九年十月十六日”条:“复请吏部补授翰林院侍读学士缺,疏上,上曰:‘卢文弨补授翰林院侍读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