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吾邑先贤邵二云先生乃乾嘉时期史学巨擘,其学术地位和贡献不容置疑。余六世祖久香公讳兰因仰慕前修,于清同治间曾撰《南江先生年谱初稿》,惜未及定稿付梓而谢世,世人知之者寥寥。

民国间,邑前辈黄半坡先生欲撰《清邵二云先生晋涵年谱》(以下简称《邵谱》),读县志久香公之行略,知余先祖撰有邵二云先生年谱,曾访叔高祖湘生、鄂生两先生,但被告之已失其稿而未果,故其有“乡前辈朱久香先生兰曾撰《邵二云先生年谱》四卷,今其稿已无存者”之叹!半坡先生“惜朱稿之不传,惧乡献之莫征,爰采诸家文集、笔记所载与先生有关涉者,分年系缀”,于民国二十年撰成《邵谱》。因“一·二八”事变,原稿化为灰烬,半坡先生又搜觅厘正,于民国二十一年重新撰就付印。一九六四年,半坡先生好友、时任余姚政协副主席姜枝先先生去函告之“上虞某氏愿让久香先生三谱遗稿”。盖梨洲、舜水两谱外,尚有邵谱,年已六十又七、已眇一目的黄云眉为之喜而不寐,遂以八十金求得三谱,再睹先祖所撰《南江先生年谱初稿》,距其撰《邵谱》已三十余载矣。展卷读后,半坡先生称“久香先生所撰南江年谱,为三谱中致力最深者,余谱可就正之处烦多,仓卒不能一一而举,而余尤所注意者,则是谱之资料可宝也”,然其因故未能就两谱作一补正。次年九月,半坡先生以先祖所撰“三谱殿之”,将其所藏古籍二百四十五种,三千一百三十册,赠与家乡的梨洲文献馆(部分赠予梨洲中学)。半个世纪以来,著作浮沉,三谱辗转于余姚县图书馆与黎洲文献馆、余姚市文保所之间,《南江先生年谱初稿》因此尘封于书柜坊架之中,埋没于蛛蒙蠹蚀之间,未能付诸枣梨,以致世人皆以为泯没于世,诚为遗憾。

余忝为朱兰嫡裔,在裒辑先祖遗著时,于余姚市文保所觅得半个世纪前半坡先生所捐、先祖所撰《南江先生年谱初稿》稿本。稿本与《邵谱》内容迥异,颇具史料价值,能为学界研究邵二云先生提供帮助,且半坡先生也有“至此可宝之资料,他时或酌附余谱,或另行印布”之期望,故而余不揣鄙陋,将两谱参照比勘,增补两谱中所未备者,重新梳理删定,撰为《邵晋涵年谱新编》,既伸先祖未竟之志以弥其恨,亦成半坡切望之举以慰其心。

其间,余有幸得识北京师范大学罗炳良恩师。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浙东史学,于乾嘉时期学术用力尤深,曾撰有《清代乾嘉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清代乾嘉历史考证学研究》等著述,其《章实斋与邵二云》一书尤为经典,对于研究二云学术大有裨益。甲午六月,获亲道范,受益匪浅。后书札往来,老师化雨因施,曲赐教诲,勖勉朱某此举“不特护惜前人,尤其嘉惠后学”。老师之学识与为人,为我所景仰。无奈天妒英才,今年春正,老师因病英年早逝,令人扼腕!老师与余有审《邵晋涵年谱新编》之约,又有作《邵晋涵评传》之订,如今未及见年谱完稿而驾鹤西去,一切皆成虚愿矣!

二云先生终身致力于浙东文献之学,于注疏、辑佚、目录、金石等均有卓越成就,尤长于史,对中国史学有重要贡献。今年系二云先生逝世二百二十周年,谨以此书纪念这位乾嘉时期著名学者、浙东史学之殿军人物。感谢宁波市社科院(社科联)和“宁波市历史文化研究工程”项目,同时亦深深追念致力于浙东文化研究和文献保存的先祖久香公、黄半坡、姜枝先、罗炳良等先贤前辈,渠等汲汲于表彰浙东学派文献之精神,永远值得我等后进敬仰和继承发扬。

承蒙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各位领导和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同仁倾情关照,尤其是科研管理处王仕龙老师长期以来的关心。天一阁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龚烈沸拨冗终审书稿,并提出许多中肯而建设性的意见;好友慈溪史志办王孙荣先生细致地审读了书稿,帮助我拾遗补缺,减少了疏漏。余姚文保所慷慨提供馆藏文献,以供查阅。诸多事例,难以全部胪列,一并在此致谢!

补正前贤之作,难免狗尾续貂之诮,非才高博学者不敢为。才识谫陋如我,出于对先贤之景仰,斗胆冒此不韪。校勘、编排中定多疏谬失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正,其所不知者,仍有待于当代通人,为之增续补正,逐渐臻于至善。

朱炯

丙申年十月于姚城实获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