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不等于权威
在我们传统的家庭观念中,上级是下级的风向标,长辈是晚辈的榜样,大师是普通人的高山,师傅是徒弟的管理者,父母是孩子的“权威”。在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礼节中,长辈、上级、身份地位高的人,永远是权威阶层,他们的话即便不是真理,也是必须听,必须在乎的。在日本和韩国,长幼尊卑的礼节更为严格,表现也更为突出。我们总能在各种场合见到晚辈和下级对尊长恭敬有加的场面。自然,受尊重的一方,表现出倨傲也是情有可原。
媒体报道隔三差五地就会爆出某某明星耍大牌的新闻,记者在八卦新闻中抱怨偶像们拒人于千里之外,动辄一群保镖随身,粉丝们想献一束花、合个影都不能如愿,更何况有的明星不仅摆架子,还落实到行动上——明星打人骂人的消息也屡见不鲜。再看看各地新闻,特别是花边新闻,有多少是地方官员在各种消费场所耀武扬威,让服务人员苦不堪言的内容。还有人在马路上撞人后威胁交警说:“我爸是某某”,“我姨夫是某某”。那气势汹汹的样子,好像他就是某某人。也许某某人本人反倒不是这副模样。
大家都不喜欢爱摆架子的上级,但这样的头头却不少,这些人虽然表面上从摆架子中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但实际上,他们不仅处理不好与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而且与同级同事之间的关系也不融洽。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我们公司销售部的领导,官不大,也就是个总监,架子摆得倒不小,能自己干的事非得让秘书代劳,一个人两分钟能办完的事,非得叫两三个人教训一通半个小时才干完。你说为了什么呀,生怕大家不知道他是个总监。我们才不吃他这一套,他越是这样子,我们就越懒得理他。”“你们经理讲起话来总是拿腔拿调的,眼睛抬到天上,真让人受不了。”
在这种领导的思维模式中,上级是管理者和统治者,而下属则是被管理和被统治者,两者是驱使和被驱使的关系,绝对不能混淆。他们认为作为领导就要有领导的样子,只有表现得高高在上,严肃威武,下属才会敬畏,努力干活,不惹事。下属表现得卑躬屈膝,凡事以领导为中心,才是好的下属。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了给关羽、张飞报仇,领兵百万攻打东吴,孙权则起用陆逊为主将,统率三军抗刘。刘备得到孙权方面的军情消息后,好奇地向这个从未听说过的陆逊究竟是何来头?马良告诉他,陆逊是东吴一位年轻有为的书生,曾经成功用计突袭了荆州。刘备听了大怒,发誓要杀了陆逊为关羽、张飞报仇。马良提醒刘备,陆逊的才能堪比周瑜,万万不能轻敌。刘备却满不在乎地说,难道我还不如一个“黄口孺子”吗?实际上,将才的大小,与年龄无关。刘备自称“朕用兵老矣”,夸口自己经历的战争多,谋略周全,这是不切实际的狂言。“岂不如一黄口孺子耶!”他嘲笑陆逊是乳臭未干的小孩,恰恰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放松了警惕,结果最后,陆逊用计火烧连营七百里,让刘备吃了一个大败仗。刘备错就错在高估了自己,而且用身份资历来判断一个人,盲目而主观臆断,最主要的是,他不该养成摆领导架子的习惯,以至于思维方式都受制于此。可谓是摆臭架子成千古恨。
我们都知道,权威不是摆出来的,至少权威的本质不是摆架子。
在家庭里,父母长辈在儿女和晚辈面前摆家长架子的现象也非常多见。很多的代沟就是这样产生的,而父母长辈却浑然不觉。
星星是一个十七岁的高中生,就在高考前夕,他离家出走了。他的父母非常焦急,最后星星终于回来了。他告诉父母:“我实在受不了爸爸那副整天跷着二郎腿教训我的样子了,我当然想考个好的大学,我的努力你们又不是看不到,可是爸爸天天在我耳朵边说些给我增加压力的话。我爷爷早就说了,我爸当年没好好学习,也没赶上好机会,所以没能上大学。他自己应该知道他在学习上能指导我的东西非常少,可是他总是不懂装懂地在我身边指指点点。我实在是快要崩溃了!”经过妈妈一次次电话里苦口婆心的劝导,星星终于打消了逃避高考的想法,顺利返回家参加了高考。
因为上一代的习惯,星星的父母觉得,父母的话对于孩子而言就是命令,听父母的话才是好孩子。但是,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中,孩子和父母应该是平等的,从精神到表现形式,都应如此。父母与孩子之间不应该是单方面地灌输、批评、提醒,而应该是双方对等的交流和沟通,是互动的关系。我们常听到“代沟”这个词,其实代沟的本质就是沟通不畅。它的产生,其实和年龄、性格的关系不是很大,而是与沟通的意愿和方式有关。孩子是察觉父母情绪的高手,父母的喜怒变化,他们完全能敏锐、迅速地觉察到。父母若用不平等的、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的心态来对待孩子,孩子必然能在第一时间内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角色和地位。这往往会让孩子感到屈辱,但同时他们又无力反抗,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反抗,因此只能以离家出走、吵架、不学习、闯祸的方式来反抗。父母摆架子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压抑他们的天性。
在很多美国大片中我们都经常能看到这样的镜头: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直呼名字;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父母会轮番到孩子的房间里和他谈话,倾听他的烦恼和困惑,最后再亲切地在孩子脑门上印上一个甜蜜的吻。这让我们很多中国的孩子羡慕不已。我们不必照搬西方国家孩子可以直呼父母名字的形式,但我们的家长不妨尝试着和孩子平等地交流,抽空和孩子坐在一起,或者一起出去走走,聊聊他在学校发生的新鲜有趣的事情,他的烦恼,他的朋友,他的爱好,一定能让父母发现一个新天地。
我们的确应该学习西方国家在家庭沟通方面的方法和习惯,培养放下架子,直面内心,坦诚沟通的心态。
爱摆架子的人通常有两种表现,一是和他人刻意保持距离。喜欢紧绷着脸,轻易不接触比他级别低、年龄小、身份低的人,从来不和他不接触的人开玩笑,他们喜欢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很复杂,当场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他们往往喜欢停一段时间,哪怕是几分钟,还往往要别人专门到他办公室里跑一趟或若干趟,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重要性;二是他们处处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天赋异禀。一说话就爱打官腔,把自己挂在嘴边,喜欢吹嘘自己和贬低别人。不可否认,能做到一定级别的人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但爱摆架子的人把自己的过人之处太当回事,觉得自己处处比别人聪明能干。这其实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
摆架子其实也是一种内心不够自信的表现,只有当一个人不相信自己能凭借本事和亲和力、影响力取得别人肯定的时候,才会想方设法用外在的资本、特立独行的表现、高人一等的气势来体现自己的存在。当然,如果你说有些人天生具有领袖气质,举手投足、待人接物就是具有强大的气场,令人折服,那我也非常同意。那是内在力量的自然散发,和我们讲的摆架子不是一回事。
智慧心语
很多人都把“架子”当成风度,把傲慢当成权威,把贬低别人当成能耐。其实,架子摆起来只能让别人看到这个人的浅薄。因为真正的智者和有领导力的人,越是知道得多,越是有权力,反倒越是谦卑。因为他们知道“世界很大,我只是小小一分子,我仅仅是比别人多了一点点头衔和声誉,在某一方面得到了认可而已”。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摆架子都是非常不必要的,除非是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