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依赖,停止自责
佛陀说:“如果一个人的快乐,是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那会比一个乞丐沿门托钵还更痛苦。”富二代的孩子依赖父辈辛勤汗水换来的财富,明星的儿女享受父母带来的声誉,木匠的女儿享受父亲绝好的手艺。我们总是习惯从继承中去依赖很多东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依赖父母兄长,上学后依赖老师和同学,恋爱后依赖男朋友或女朋友,婚后依赖丈夫或妻子,老了以后依赖儿女。快乐不是求来的,成功亦然。我们不能依赖太久,而要自己来争取和奋斗。摆脱依赖,除了要相信自己,还要从知足开始。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这两个圣人讲的都是知足常乐。俗话说,“人心无举蛇吞象”,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做到呢?许多聪明人因为贪婪、好强、狭隘,沉迷于名利场中,不知人生之乐。
偶然在树桩旁边捡到不小心撞死的兔子,就守株待兔;偶然捡到百元大钞,就习惯了低头走路。这样的人大有人在。这都是不知足的表现。不知足的可怕在于它能搅乱内心世界,让我们失去原本的目标,偏离生活的意义。自尊和原则,都可能毁于贪欲。除非你真正懂得常乐的秘诀,否则将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
有人问:我觉得非常孤单,渴望亲密关系。却找不到朋友,我该怎么办?问过几个问题之后,我明白了原因。因为她总是依赖别人。每当她认识了一个朋友,就会自动把朋友设定为“24小时无条件互动”状态。无论什么事,高兴的,伤心的,愤怒的,总是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朋友,而不考虑对方正在干什么。她想要做什么,通常是指休闲活动,她就一定要朋友答应,从来不去考虑对方喜欢什么,想干什么。在朋友看来,自己是被绑架了,只要她需要,无论什么事都得担着,否则她就指责朋友不讲义气,不够朋友。而她自己,却并没有以对等的态度照顾朋友。于是所有的朋友都迅速逃离了,再也不愿意跟她联系。我说,你把朋友当出气筒,当陪游,当跟班,当保姆,就是不当朋友是朋友。这就是你为什么找不到朋友的原因。你心理上太依赖别人了,而你自己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如果你不改,再交到朋友,大家还是会离开你。
因为寂寞,我们依赖人,依赖电视,依赖宠物,而内心的孤独一直都在,不会因为我们身边陪伴了谁而消失。这是不成熟的表现。解决的办法就是了解这种寂寞以及它所带来的痛苦,找到寂寞的源头,然后治理它。
要敢于面对内心的害怕和孤独,接纳它的存在,并且消除它的力量,我们就能降低因为内心的孤独和害怕带来的消息影响和表现。当你说:我有能力使自己摆脱依赖吗?很明显地,在你认真地问你自己那个问题的时候,你已经不再依赖了。
人的不知足,往往来自攀比。别人买了宝马车,我就想要法拉利;别人有了苹果电脑,我就想要更新版的;别人有LV,我至少也得买个爱马仕才能平衡;别人的婚房200平方米,我得买个400平方米的把他比下去……无休止的攀比,无休止的欲望。贪欲如同黑洞,永远无法填满。贪心越多,烦恼也越多。何必一定在物质生活上和别人比上呢,为什么就不能比下,平衡一下内心,在更有价值的人生意义上去追求呢?
没用、软弱、低劣、愚蠢、笨蛋、不长记性、没心眼、不讨人喜欢、毫无价值。有没有觉得这些词很面熟?是不是在某些时候,你在心里对自己说这些词语?古人常说,“三省吾身”“常思己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责被认为是好的,有价值的行为,是促进一个人更优秀的必要行为和意识。不无道理,但绝不是真理。自责,是一个人因为个人的缺点或错误而感内疚谴责自己的行为。不一定表现出来,更多的是在内心的反思。自责的念头其实暗伏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稍有不如意就会溜出来,特别是在对自己要求比较苛刻的追求完美的人身上,体现更深。在个性比较内敛,自卑不善交流的人身上体现得也比较深刻。
讲一个和尚庙的故事给你听。
在一个深山老林里,有甲和乙两座寺庙,相距不远。甲庙的和尚经常吵架,人与人之间彼此戒备,表情痛苦。乙庙的和尚却看起来一团和气,个个都笑容满面,一副心中充满快乐的样子。甲庙的住持看到乙庙的和尚那副融洽的情形,心里非常羡慕,又非常好奇,于是有一天他特地造访乙庙,向乙庙的主持讨教秘方。乙庙住持问一个小和尚:“你告诉禅师,你们是用什么好方法让大家保持和谐气氛呢?”小和尚回答道:“因为我们经常做错事。”正当甲庙住持疑惑不解之时,忽见一个和尚从外面匆匆忙忙地回来,走进大殿时不慎摔了一跤。正在扫地的和尚立刻跑过来,一边搀扶摔倒的和尚一边向他道歉:“真对不起,都是我的错,地板还没有干,太湿太滑,让你摔着了。”大门口的和尚见状,也马上跑过来说:“不,不是他的错,是我的错,都怪我没有提醒你大殿里正在清扫,小心地滑。”摔跤的和尚自责地说:“没有没有,的确都是我自己的错,我走路太不小心了。”甲庙住持看到这一幕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乙庙和尚们气氛融洽的奥妙所在了。这个故事有点夸张。但它说明一点:积极的自责和反省能促进自我和谐和与他人的和谐。
对于理性的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人而言,自责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积极的自责是对他人的一种道歉,也是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可以减少负罪感,令人变得真诚。但是对于心理脆弱的人而言,自责如果成为习惯,会严重影响他的自信和待人做事的热情。自责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一个人对自己正面的评价,让人变得敏感、郁闷、沮丧。假设一个人整天站在你旁边,事事在你耳边重复着“不对,错误,你真笨,你真傻,你怎么这样?”,你会觉得信心满满并快乐吗?事实上,有很多事情根本不是你的错误,有外在环境等不可抗因素,也有他人配合的问题,为什么把所有责任都揽到自己头上凭空增加压力和不愉快呢?也许自责是一种让自己做得更好的表达方式,但是,太苛刻太坚硬的自责会给你带来巨大压力,从而降低效率。
破除对这个世界的偏见容易,破除对自己的偏见很难。佛教中说“我执”,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偏见。
一次意外大火中,小姑娘阿雪在奔跑中和好朋友小云走散了,直到冲出教学楼才发现小云没有出来。她几次想冲回教学楼寻找小云,无奈火势太大,已经没有机会。阿雪眼睁睁看着大火四处蔓延却无能为力。最终,小云成为遇难同学中的一员。阿雪为此深深自责,常常以泪洗面,一提到小云就泣不成声。她觉得是自己害了小云,如果当时自己能抓着小云的手,如果两个人走散的时候她马上寻找小云,她一定不会死。小云的父母虽然也非常悲痛,但他们也宽慰阿雪,说那是意外,不是阿雪的错。但阿雪始终不能释怀。阿雪的语文老师梁老师找了个时间把阿雪叫到身边和她聊天,说,那天的火很大是吗?阿雪说,是的。你们往外跑的时候容易吗?阿雪说不容易,到处都是烟,什么都看不见,很呛人,火熏得人很害怕。你和小云是好朋友是吗?阿雪说,是的,我们俩是最好的朋友。可是……老师说,好朋友不会让好朋友不开心的是吗,如果小云是你,她也会希望能把你救出来。我相信会的。但是你的力量太小了,就算老师当时在场,凭老师的经验和力量,也不一定能把小云救出来。你已经尽力了,你没有错。你能从现在起不再责备自己吗?如果小云知道,她一定会不开心的。经过漫长的聊天,阿雪回忆了很多她和小云的往事,终于愿意相信那是她不能改变的意外。
有一个女孩,生在一个多姐妹的贫困家庭,从小少得关爱而自卑寡言。小时候父母常常说她是家里的累赘,除了花钱就没有别的贡献。她因此而刻苦学习,希望以后能多挣点钱回报父母。但是因为从来没有人夸奖过她,所以她从小就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可爱,不讨人喜爱。这个想法给她的成长带来了恶性循环,导致她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沉默寡言,平庸无奇。工作以后,在一次集体组织的旅游中,她意外认识了一个背包客,背包客由衷地赞美她说,你笑起来真美。这给女孩的心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在她记忆里,这应该是第一次夸奖了。她内心充满感激,同时也对自己产生了兴趣。我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我真的很美吗?至少我笑起来很美对吗?她意识到自己其实有很多优点。于是慢慢变得积极起来。一路上,她和大家一起热热闹闹打成一片,大家都夸她是个有亲和力的可爱女孩。陌生人的一句无心的赞美,开启了一个女孩自信的心门,让她打消了对自己的偏见与自责。我们从别人的评价中能更加立体地认识自己,上面的故事是一个积极的例子。如果我们内心不够坚韧,当别人一再指责批评的时候,我们反倒会对自己充满怀疑,就像故事中这位女孩从小所经历的。
事实上,无论他人如何评价,我还是那个我。我们坚持保存自己身上光明积极的部分,努力改正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坚持去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抛弃和遏制恶的念头,我们就能逐渐发展出一个真实完善而又自信的自我。这样,我们就能做到不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所伤害或迷惑。要始终记住一点:没有人能够永远不犯错,也没有人能够犯下所有的错。犯错是一种常态,知错必改,但不要让错误成为苛责自己的重担。当你客观地知道自己如何时,你会发现,我们本来就很优秀很可爱。
智慧心语
敢于面对内心的害怕和孤独,接纳它的存在,并且消除它的力量,我们就能降低因为内心的孤独和害怕带来的消息影响和表现,从而使自己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并始终记住一点:没有人能够永远不犯错,也没有人能够犯下所有的错。犯错是一种常态,知错必改,但不要让错误成为苛责自己的重担。当你客观地知道自己如何时,你会发现,我们本来就很优秀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