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高深,越低调
关于低调,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真正低调的人,往往是恰恰有很高造诣和修养的人。著名时尚界和媒体界人物洪晃曾经在自己的杂志中写道关于自己请朋友圈中的低调人物拍封面的故事。
她说:低调不是所有人都能玩得转的风格,我仔细琢磨一下,现在玩低调真是困难重重。首先,我们现在是眼球经济,低调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本来我找了三个我认为非常低调的艺术家做封面的。第一个是刘索拉,自从她从美国搬回来,就在搞她的音乐会和写作。我老想把她商业化一下,她每次都拒绝我,还骂我是个小商人,老打朋友的主意。第二个是田壮壮,真的不喜欢在镜头前面。他在新疆拍戏,我抱着电话不放,非要他答应,估计他知道我也没本事去新疆找他,所以就非常敷衍地说,好,回北京联系。他早该回来了,肯定躲着我,不接电话。第三个是陈丹青,他是最矫情的,嘴也比较利落,跟我说了一大堆话,说他不喜欢高调,要在家安心画画,好说歹说,最后还是看在索拉的面子上答应了。谁知道这对话刚过,他老人家就和韩寒一起在电视上骂文学大师了。害得我狠狠数叨他一下午:“假低调,假低调,不够朋友。”找低调的人上封面,这本来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我是自找没趣儿,拍不成挺自然的。这期的“未来人物”是中国艺术家杜旸,她也是个低调的人,试了几次,我们还是没有说服她让我们拍一张她正面的照片。但是她的作品却是非常夸张的,在欧洲,经常作为艺术品参加展览。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同样低调的设计师马可,我们多次要求采访都被拒之门外,理由是“你吃鸡蛋,非要见老母鸡吗?”随着双位数增长率的消失,也许我们真的可以低调一些了。对于那些和我们一样不再盼望灯红酒绿珠光宝气的时尚派对,而是向往那一碗飘着米香的白粥,秘方腌制的咸菜和一杯上好的绿茶,也许不久,我们可以欢天喜地地送走BLING时代,欢迎低调时代的到来。
低调不是一种装饰品。曾经有一本书很流行,名字叫《假装的艺术》,教人如何通过掌握一些各时尚话题领域中的代表作、冷门作、资深人士惯常了解的信息来迅速让自己看起来像某领域的资深研究者或爱好者。
低调是一种不张扬、不炫耀而谦虚谨慎的态度。低调是把自己的能力隐藏起来,不轻易引人注意。要拥有真正的低调,前提是有能力,有内涵。
丰富的内涵来自丰富的阅历和经历,人都是慢慢长大的,当你经历了足够多的坎坷变化,独立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多了,处理的事情多了,也就懂得了究竟该怎么做人,也懂得了究竟什么时候该沉默,什么时候该张扬。
低调和沉默寡言、委靡退缩是两回事。低调只是不显山不露水,不锋芒毕露,不咄咄逼人,不招摇过市而已。低调的人虽然不张扬,但气场和风度一直都在。你看低调的陈丹青,每当出现会让大众的价值观受到混淆干扰的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发表言论。他只是不在意媒体和大众是否持续把他放在视线之内,不在意自己是否真的保持较高的知名度,不在意人们究竟是敬爱他,还是揶揄他。他保持着自己的冷静和豁达,也保持着赤子之心。而那些娱乐明星们动辄前呼后拥,煞有介事地戴着大墨镜,穿着一身黑衣低头猛走的架势,并不是真的低调。如果真的低调,他们只需摆出普通人的姿态,从内到外不事张扬即可。因为很少有明星做普通人的打扮后,穿行于市井之间,能很快被匆忙购物、旅行、聊天的大众认出来。他们之所以总是被大众认出来,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愿意、希望被认出来。
一个真正低调的人,姿态上要低调。他们待人接物和气有礼,懂得让步和帮助。他们在低调中修炼自己。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朋友圈,低调是一种可进可退,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人们常说“大智若愚”,低调的人从来不会到处嚷嚷自己的学问有多高深,自己的人脉有多广泛。
一个真正低调的人,心态上要低调。无论是尚在成长探索,还是已经功成名就,他们能够保持宠辱不惊的平常心,永远不会恃才傲物。他们宽容他人无心之过,乐于分享自己所得所感,谦恭但绝不冷漠。他们圆融通达,心境开阔,知足常乐。他们不自满,不怨天尤人,不锱铢必较。
低调的人往往谦虚,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知道的的确不够,他们保持着学习和进步的心态,愿意向任何人学习。所以他们总是一副谦虚有礼的态度,好像随便一个大爷大妈都是大师一样。正因为他们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明白民间有高人,他们知道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仍然有所欠缺,他们永远都准备好继续提高和改进自己。所以从来不会轻慢任何一个初次接触的人和事,因为他们的心是开放的,随时准备接纳新事物和新知识。低调的人也知道人与人是不同的,没有任何人能无条件地接受任何意见,所以他们能够做到发自内心的谦虚和礼貌。
职场是很多人开始真正人生旅程的起点。环境由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向荆棘遍布的职场转换。
小刘毕业于某名牌大学,在一家会展公司工作,他的能力很强,是公司策划总监的得力干将。小刘所主持策划的几套会展方案给公司创造了很大的利润和口碑,使这个小公司的名声一下子响亮了很多。一时间,找该公司做活动的中小企业多了起来。一年过去了,按他的贡献度来说,小刘能力出众,早该升到部门主管,可事实上还是一个普通策划。其实老板一直想提拔他。但是头疼就在于小刘目中无人,在他眼里,公司里的同事都没什么能耐。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张三讨论李四的低效,和李四讨论张三的笨拙,和王五讨论刘三的缺乏创意。整天一副扬扬得意、唯我独尊的样子。每次升职综合考核时,同事们都抓住机会大说特说与小刘不好共事,说他喜欢背后议论人,不配合,不合作,而且纷纷表示不愿意让他成为自己的领导。小刘觉得非常委屈,终于在一年半后愤然离职。他能否找到一个更合适的地方,如愿升职呢?我看未必。
新人在进入一家新公司之后,表现得要低调淡然一些,因为新人在没有专业和社会经验的前提下,对很多事难以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更应该重视的是知识、技能以及做人方面的学习提高,而不是更多的在意自己是否受到尊重和关照。一个懂事的职场新人明白如何低调处事,既可以留足时间充分观察环境,又可以避免表现不慎可能招来的不满和敌视。当有些分内事情可能涉及公司某些人的利益和敏感点时,尤其需要谨慎。不太清楚的事情,一定不要盲目决定,多询问一下领导和同事,比闷头自己摸索的结果和效果要好得多。即便是坚信自己能独当一面,也要尽量避免给人强势傲气的感觉。
和上一个例子中的小刘有点相似的是林婧。她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和创意工作。多年从业经验令她对自己的广告创意充满自信,正因为在专业领域的骄人成绩,这家广告公司请猎头将她挖了过来。她点子很多很好,但压根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更不能容忍别人对她的创意发表批评意见,否决?那就更别想了。一次,在某知名电脑的广告方案提案讨论会上,广告主对她的方案提出了质疑。林婧拿出之前和一家饮料品牌合作时候的强势姿态说,刘先生,创意和卖东西可不一样,创意是需要艺术修养的您知道吗?销售做得好不等于懂得创意!对方恰恰是个对广告学略知一二的人,也是个轻易容不得人对他指责的人,林婧的话让对方非常反感,最终取消了与她们公司的合作。次年初,公司内部遴选广告作品拿去参加全国比赛,林婧的作品是很有希望的备选之一,但最终一位新人的作品代替了她的作品。林婧为此在办公室里大发牢骚,而且一连请了一周“病假”。其实,林婧的创意极佳,但创意归根结底是让人感受的,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要想别人接受,在解说和推销的态度上一定是要做到位的。太过强势或许能体现出自信和专业,但遇到同样强势的对手,就会给沟通带来不必要的障碍。低调是一种让人际关系更圆融的策略,也是修养的体现,林婧还需要好好修炼。否则,也许职业道路就不会那么顺利。
一个真正低调的人行为低调。他们生活俭朴,讲究品质但绝不追求奢华。
要想先做事,必须先做人。做好了人,才能做事。做人要低调谦虚,做事要高调有信心,事情做好了,低调做人的水平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低调的人说话办事的时候,总是以求教的口吻说话,以谦卑的态度示人。这绝不是矫情,而是他们对自己高标准要求的自然反应。真正低调的人不争强好胜,不引人注目,谦虚忍让。在不必要较真的时候,他们宁可知道的装作不知道;不必要斤斤计较的时候,他们宁愿吃了亏也不吭一声;在不必要一争高下的时候,他们不强出头,更不去主动争取机会。他们对身外之物,由衷地淡泊。
俗话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可是很多人说,太低调了,别人就会不把你当一回事,可能会狗眼看人低,甚至欺人太甚啊!真是这样吗?我们中国的传统,一直强调中庸,不偏不倚,中国人虽骨子里好胜,但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隐忍。于是就有了“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的俗话。放眼古今中外,人们虽然钦佩张扬者的胆识和风采,却更愿意和光同尘。太多的派系斗争告诉人们:低调比较不容易树敌。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开放,人们越来越接纳多元化的表现形态,但低调仍然是最为人们所愿意接受的一种态度。你什么时候听说过一个人做了好事到处张扬的?几乎所有的好人好事都是被他人传播、报道出来的。
一个人有修养,且懂得忍耐,可能短期内看不出什么,但时间长了,这样的人容易受到信任,也容易受到帮助和关心,容易交到朋友,长此以往,他们一定会做成大事的。
智慧心语
低调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在人际交往中,不揭人伤疤:不拿他人缺点开玩笑,不在面对夸奖和恭维的时候飘飘然。有谦谦君子风。低调的人不会伤害他人的自尊。不是因为怯懦,而是因为低调无形中能化解很多矛盾,也能把不必要的攻击降到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