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人皆可为师

六、人人皆可为师

人生最大的幸运不是我们能一帆风顺,而是掌握懂得变通的生存智慧。

禅师感激侍者为他服务了30年,想对他有所报答,帮他开悟,好让他走上修炼成高僧大德之路。

一天,禅师呼唤一声:“徒儿!”侍者立刻回答:“禅师,要我做什么?”“不做什么!”禅师无可奈何地说。

过了一会儿,禅师又叫:“徒儿!”侍者立刻回答:“禅师!要我做什么呢?”“不做什么!”禅师又无可奈何地说。

这样反复多次,禅师对侍者改口叫道:“佛祖!佛祖!”侍者茫然不解地反问:“禅师,您叫谁呀?”禅师不得已,明白地开示他:“我在叫你啊!”侍者不明所以:“禅师,但是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呀!”

禅师这时慨叹:“你将来可不要怪我辜负你,其实是你辜负我啊!”侍者仍然强辩说:“禅师,放心吧,我永远都不会辜负你!”禅师说:“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的学识、修养、经历、地位不同,因而有平常与尊贵之分。这固然是人际关系的层次差别和一种自然秩序。但尊卑之间是相对的概念,每个人都很尊贵,同时又有自己的遵从对象。交往对象不同,我们的身份地位也会随之变化。别人可以看轻你,但是自己千万不能看轻自己。那位侍者只记得自己是服役者的低等角色,宁愿心甘情愿地服侍禅师,其骨子里有一种自卑自贱的意识,自认为不能与禅师平起平坐,也没有自己修炼成大师的想法。所以禅师叫侍者为“徒儿”的时候,他毫不迟疑地应允,而叫他为“佛祖”时,却不知所云。

尊卑并无定式。当尊者与下者成为师生关系朋友关系时,关系可以相对亲密,亦师亦友即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像故事中的那个小侍者,从来没有追求进步提高的想法,连身边有个禅师主动要帮助自己的机会都看不到,就无从谈论成功了。所以,我们要尽力抓住所有认识高人、以他人为师的机会。睁大眼睛,你会发现,时时处处都有人可以为师。

有时,我们想要结识的人和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没有交集点,而且他们非常忙。这虽然会有一定的沟通障碍,但我们其实也能够通过真诚和合理的方式打破障碍与之正常交往,乃至发展友情。怎样与大忙人发展友情呢?

第一,尊重对方,严谨有致。与长者或者公众人物发展友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双方的关系,尊重对方的身份地位,并充分表现出对他们的尊重恭谨。这既是对双方关系的一个认真的确认和定位,同时也可满足对方一种被尊重的心态,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尤其是在你和对方还不熟悉的时候。小许曾经写过很多教育发展方面的论文,被一位教委领导看到后大加赞赏。这位领导是小学教师出身,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实属不易。他非常平易近人。虽然他与小许并未谋面,但通过小许的论文,他非常赞赏小许的才华,便在工作闲暇找到小许的电话,约请小许聊聊。小许接到电话后受宠若惊,但他在领导面前丝毫没有得意忘形,言谈举止都非常严谨得体,非常注意上下级之间的距离和身份差距。领导性情开朗,一再说要小许不必拘礼,随意些,但还是对小许面对长者和领导尊重有加毕恭毕敬的态度和言行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赏,他觉得小许恰恰是自己从论文中所判断出来的那种人,觉得自己没看错人。就这样,小许和这位教委领导成了交流很多的忘年交。

第二,不卑不亢,不乱奉承。尊重是有原则的,必须建立在诚恳的基础上。不可丧失原则,以功利心交往。阿谀奉承也许能迎来一些喜欢听好听话的人喜欢,但不辨真伪的人其实没有交往的必要了。但未必能让你得到良师益友。虚情假意的奉承只会让人反感,阻断你和他人交往的路。

第三,态度自然,不拘谨,不狂妄。长者师者,其地位、阅历、学识都远远高于我们,但与之交往不必拘谨生硬,更不必因为对方宽容随和而言行狂妄。我们只需大大方方做自己,礼貌恭敬即可。反倒更容易得到对方的欣赏。其实尊贵者也是我们平等的交际对象,也是一种自然的交往关系,我们一方面要尊重于彼,另一方面要立足于自己,守住方寸,保持本色,自然而正常的交往,不必拘谨。这反倒能显示自己的交际魅力,会赢得对方的认可和尊重,尊贵者会乐意与我们发展友情。有的年轻人很有才华也很求上进,但因为太拘束或太轻狂而令长者失望。自然无法得遇良师而长期交往。

第四,真诚帮助,接受呵护。师长是主角,我们是配角。长者和师者通常行为都与身份一致,不会主动与年轻人交往。年轻人自然要主动热情。这是作为晚辈的美德。当师长有需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帮助,行举手之劳,或听候差遣。这不仅不会损害“身价”,而且能取得对方的信任。如果不懂得通过这些小事表达自己的诚恳热情,对方自然难以记住我们,更不要说当成朋友了。

小黄总希望展露才华从而让他仰慕的一位经济学界老人认可他、帮助他。一次在一个非正式聚会上,小黄终于有了机会,老人唱了一段京剧,不算好,但依然掌声雷动。小黄觉得,如果自己和上一曲,必然会让老人觉得如遇知音。于是他拿出专业水准在台下高声唱和,声音盖过了老人。老人在台上显得有点不自然。小黄不知道自己犯了攀比的错误,他让老人和旁人看来,就是故意显示自己比老人唱得好。我相信老人不喜欢他这样的行为。

再说说另一个青年小文。他在一次会议上结识了一位画家。他十分珍惜这次相识,但他是小字辈,在另一个场合再次遇到时,画家已经不记得他的名字了。但小文并没有在意,他每逢节日必寄贺卡给这位画家。久而久之,画家记住了小文的名字,并慢慢成为好友。在油画上给予了很多指导,送了小文很多好书,小文都欣然接受,因为这是画家作为长辈对他的关爱呵护。

长者是力量的象征,在他们面前,我们往往显得很弱小稚嫩。所以要接受并求得呵护。一方面是我们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接受长者师者的好意,让他们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但要注意,要尊重师长们的限度,不可依赖强求,不可频繁骚扰,更不可贪得无厌不懂分寸。小刚对本校一位老教授非常敬重仰慕,经常在课间虚心请教,并主动拜师。得到允许后,课下交往,小文也总是选择教授闲暇的时候造访,深得教授喜欢。所以每次请教小文都会有收获。

社会学领域有个专有名词叫“后喻文化”。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她解释说,在“前喻文化”中,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中,同辈人之间相互学习;而在科技革命催生巨大社会变革后的“后喻文化”时期现代社会,由于年轻人接受和掌握新事物的速度更快,所以长辈开始向晚辈学习。

新浪网开展过一次数千人参与调查的活动,调查结果显示,56.5%的人表示“后喻现象”比较常见,77.6%的人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后喻时代”是因为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在调查中,84.0%的人觉得长辈对晚辈的职责和义务最大的是教给晚辈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是为人处世的能力(67.4%),排在第三位的是正直的品德(63.9%)。相应的,生活常识、人生经验、学习能力这几个选项排名靠后,而这些选项正是晚辈“文化反哺”长辈的内容。

电脑死机,电脑中毒,儿子上阵处理;PPT播放不出来,学生出马摆平;iPhone、iPad怎么玩,孙子示范给爷爷奶奶;什么是“浮云”,什么是“给力”、飞信怎么发,开心网怎么上,微博怎么用,办公室里的年轻人给老同志上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晚辈在信息技术文化消费和娱乐创意等各种新生事物和领域内影响甚至教育着长辈,出现“文化反哺”现象,并且正以各种方式上演。年过七旬的张大妈最近迷上了微博,因为受出国留学在外的外孙女影响,隔三差五写写心情、发发图片、看看八卦,保持与美国的外孙女密切联系。“我外孙女说我这老太太非常开放,赶上外国老太太了。呵呵,我总算赶上时代了,再也不怕不知道和年轻人聊什么了。”

55岁的老王也是个微博新人。前不久整个办公室都在谈论“周立波”、“禹晋永”、“杨澜”,还有“染香”、“郭美美”,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好的坏的,五花八门的事情和言论,去看报纸新闻,又找不到多少他们谈论的那些事情,总觉得隔了层纱似的,问了年轻的同事才知道,他们这些谈资都是从微博里扒来的。于是我请小朋友帮我注册了账号,又加了各色名人,终于明白他们在聊什么,也能跟他们插上话了。

职场后辈们,活跃在每一幢光鲜亮丽的写字楼的每一个格子间里,他们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前辈们的“网络教师”,淘宝、买卖奴隶、钓鱼、偷菜、团购、拼团旅游、微博……网络上刮什么风,他们就把什么风引到写字楼,顺便义务帮助前辈们洗洗脑。这些年轻人在家里,更是自告奋勇地充任父母亲人们的智囊团,发挥网络高手的聪明才智。“我儿子给我做了一个模板,这样以后我每个月交工作总结的时候,只要改改数据和日期,再改改几个句子就能交差,比以前手写省时省力多了。”老赵说,他们年轻人真不可小看,好多东西我们都得跟他们学习呢。

网络改变了时代,也改变了人际关系和固有的身份。在初高中校园里,很多老师发觉备课比以前困难多了,因为学生知道的太多太多了,而且都是新鲜事物新鲜玩意儿,我的PPT如果不事先搜集大量资料精心准备,往往起不到教学效果;学生们写作文的时候经常会冒出新鲜词汇,我从来都没听说过,上网查过之后才知道什么意思;以前是我们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现在,学生在某些方面知道的比老师还早还多,接收速度更快。做老师,还真得与时俱进呢!有人质疑:这种晚辈教长辈的现象是说明传统的权威受挑战了吗?没有。人格培育仍让是长者占主导地位,起引领作用。其实,近现代史上,中国曾经涌现一批年轻而又极其优秀的教授。比如沈从文、徐悲鸿,他们二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在大学教书,培养出了一大批让今人受益的精英。其实变化的只是身份和原则:传授知识的,永远是知识更丰富的人,与身份无关,与年龄无关,与职业无关。也许这才是教育的本义。

智慧心语

不仅长者为师,尊者为师,平辈人,比我们小的人,普通工人和农民,甚至小孩子,都可以为师。只要我们保持一颗谦虚上进的心,我们永远能从身边的人群中发现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