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提出异议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类的事:在得意忘形时,说一些比较绝对的话。诸如我从来没犯过错误,我每天都看某份报纸,结果紧跟着就犯错误,忘记看报纸并且被听过这话的当事人见证。这是巧合的话,为什么它总出现在说话太绝对的人身上呢?好像一记耳光。这告诉我们,说话一定要不说满。还有一点,就是说话要讲时机,特别是提意见的时候,更要把握讲话时机。
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直线,但在人和人之间,最短的距离是曲线,有些话就是不能直接说,这就是职场沟通的潜规则。虽然我们推崇有话直说,但有时候也要看时机看场合。
一个学生问我:敬怡老师,我儿子有一个打小一块儿长大的好朋友,但这个孩子是由老人带大的,因为他父母都很忙,孩子的爸爸身体还不太好,下班以后基本上没时间管孩子,我们两家经常一起玩,现在都三岁半左右,但两个孩子成长得完全不同。我儿子在我的引导下个性比较独立,非常有好奇心,专注力也很强,运动能力超强,去哪儿都不怯场。但那个小孩就不一样了,胆小,什么都不敢玩,而且运动能力也不够协调。最大的特点是爱告状,别的小朋友都在玩,他却是在看谁做了什么“坏事”,当即告诉老师或家长。他总是期待大人的夸奖,而不是在满足自我的爱好,不是在游戏中满足。我每次看见他时都觉得非常难过,因为我觉得一个孩子的天性不该这样被扼杀。明明他的姥姥的很多做法很不妥当,但他的父母并没有意见。或者是因为没有时间管所以不能有意见。我很想帮帮这个孩子。我该跟他们家人提意见吗?又该怎么提呢?别人怎么教育孩子是别人的自由?我有权利说三道四吗?万一我朋友嫌我多管闲事呢?
我的回答是:我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你真心希望朋友的孩子有他该有的样子。你和朋友的关系比较好,不如你们找个时间,两个家庭一起郊游一次,大家在自然而然的环境里聊聊孩子的话题。我相信任何家长都是希望孩子成长健康顺利开心,如果你的朋友能意识到教育对于孩子性格塑造和将来发展的重要性,我想他不会怨你多管闲事的。至于你朋友的父母,老人家嘛,有些想法是根深蒂固的,恐怕比较难改。还是要建议你的朋友多花时间陪他们的儿子,亲自纠正一些不好的心态和习惯才好。
老张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不太好,儿女都不在身边,自己摆一个小摊卖小吃。因为小时候生活太苦的原因,老张还是保持着一次做饭做很多,总是吃剩饭,而剩饭剩菜即使馊了也尽量吃掉的习惯。儿女们一直想让他丢掉这个习惯,可老张总是以省俭节约的理由不当回事。有一回儿子回老家看老张,正赶上老张又在热剩饭。夏天很热,剩饭已经有点馊了,儿子让老张把剩饭倒掉,自己重新帮父亲做,老张却坚决不同意。儿子无奈,叫女儿娟娟说:“娟娟,来,现在教你体验一下爷爷一直在实践的老一辈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把爷爷的剩饭吃掉!”娟娟很听话的就去盛饭。老张见状赶忙阻拦说:“别吃,饭都馊了,会吃坏肚子的!”儿子说:“爸,您不是天天吃剩饭吗?您能吃,我们也能吃呀!”老张还是坚决阻拦。娟娟说:“爷爷,我吃馊了的剩饭会吃坏肚子,您吃就没事吗?咱们都别吃了好吗?”儿子点头称是说:“爸,现在什么都不缺,以后您只要吃多少做多少就不会剩饭啦,再说,剩饭又不好吃是不?”老张在儿子和孙女的劝说下,出于为孙女做出榜样的想法,终于接受了做饭定量,不吃变质剩饭的建议。
在企业里,沟通无处不在。随时都有问题需要探讨,需要否决,需要争辩。牛根生说过一句话:企业80%的矛盾和误会都来自于沟通不畅。一家企业的发展20%靠战略,80%靠执行,执行的80%在于充分的沟通,而企业80%的矛盾和误会也基本都来自于沟通不畅。怎样做才能达到一个充分的沟通效果?比如,你看“悟”字,左边竖心旁,右边是“五口”,即五个口,那你就经常跟人沟通嘛,用心跟五个人交流,这五个人也用心跟你交流。如果你能找到五个跟你用心沟通的朋友,那你这一辈子真的就能悟到道了。了解对方想听和不想听的、喜欢和不喜欢的,以及对方的担心、顾虑等,如此便打开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大门。高品质的沟通,应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不是情绪上,沟通从心开始。沟通能力是评价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
有个同事,算是老员工,跟我平级,但是领导指派的领带人,不算是上司,却总是以高人一等的姿态教训我。黄伟说,工作中他们常有分歧,严重时还有过争执,现在两个人之间关系很紧张。黄伟说,他和这位同事原先关系很好,他比同事晚进来公司,这位同事对他也很关心,但是现在却处处刁难他。“我去请示工作,我照着他的意见去做,结果出了问题,他就怪罪到我身上,说是我自己的意见,出了问题也是我的责任。还有,他仗着在办公室里级别高一层,给其他同事施压,让大家疏远我,这些情况其他同事都偷偷告诉过我!”黄伟的疑惑是,工作中遇到同级但资历比我高的同事,如何让自己的意见被采纳又不伤其颜面?现在和这位同事的关系该如何改善?
办公室人际关系说简单又有点复杂,工作中给级别高辈分高的同级的同事提意见、要注意态度和语气,千万不要和同事争执不下,非原则的事情,对于对方态度、说法方式的指责最好不要有。俗话讲“退一步海阔天空”,针尖对麦芒必定会伤及一方。对方是老员工,又是领带人,怎么说也是前辈,再有意见,也要先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感谢,表示你对自己初来乍到,但很希望能做好工作的决心。然后再委婉提出你的异议,不要一开始就对其看法持反对票,否则换谁谁也拉不下颜面。如果你的意见有理有据,态度诚恳谦虚,这位同事绝对会改变自己对你的态度,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真正的坏人,你想碰到还要看概率呢。平时工作中多虚心地向他请教问题,哪怕你知道怎么去做,也不妨诚恳地请他帮忙指点一下,很多人都有好为人师的心理,你很尊重他,重视他的意见和指导,他自然而然也就能够以诚相待。两人的关系也就缓和了。如果是你和自己的顶头上司的意见不一,而这分歧关系到利害问题,千万不要一味地顺从意见,如果你找个对方能静心讨论的机会,在气氛比较宽松的情况下,条理清楚讲清你的理由,相信领导会认真考虑的。很多领导其实是希望员工敢于提出意见的。
说话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夫者存亡,嘴舌有责”。说话,人的话语和权、责不可分割。但人有说话的权责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胡言乱语。古人说:“舌为利害本,嘴为祸福门。”意思是提醒我们:一个人的荣辱,在很多时候就取决于他的说话水平。好话可以利己利人,坏话则害己害人。其实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呢?好话、坏话本身并无明确之分,更重要的区别是在什么时机说出来。说话的时机,特别是提异议的时机关系到为人处世,掌握分寸,能使人际关系和谐圆融,否则可能会导致各种不良的后果。简单说,就是做到恰到好处。
说话选择时机和为人处世一样,时机的“分寸”是无所不在的。为人处世讲究的是要视时机、事件、对象和场合而定。说话时机的分寸同样如此。在与人相处中,如果说话的时机把握不好,他的话就很难打动他人,求人帮忙时就更难说服他人。更别说做到愉快地与人交往了。既然是交往,那么在语言上就应该与人为善,同时也应该学会维护彼此的尊严和权利。要做到两者兼顾,就必须把握好每一句话说出口的时机。时机是分寸的调和剂,摸清这种调和剂的真义了,得心应“口”的说话能力你就能轻易地把握了。
职场达人通常都是超级沟通家,但这不代表他一直会喋喋不休,他们总是知道什么时候是恰当的时机、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能让人接受,甚至用什么样的态度和表情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在做演讲和报告、写邮件和备忘录、和人会谈或谈判时,他们会去揣摩对话对象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点,以保证滴水不漏。
与人为善,以积极的态度,帮助他人的态度来说话,来提意见,相信你会慢慢领悟到对话的真谛。
智慧心语
记不记得人们说过,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提意见也是如此,很多意见都是合理的,甚至宝贵的,但问题在于什么时候提,跟谁提,又是在什么场合和什么状态下。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虽然话可以直说,但背景因素不可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