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关系中,活出自己

在一段关系中,活出自己

在一段关系中,往往会出现一方想从对方的眼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却又常常因为找不到而失望、愤怒,从而受伤。一个人无法知道自己真实的价值存在于哪里,于是他便会希望从他人的响应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这些都是源于他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以才一直付出。“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都没有感觉到吗?”“你怎么不会用一样的方式来对待我呢?”“我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都视为理所当然呢,怎么都没有对我表示感谢呢?”“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都没有给我一句肯定呢,到底要我怎么做才够呢?”这些话听着好像很耳熟,每个人几乎都会说,在一段关系中,女人往往更容易觉得自己是付出得多却得不到回报的那一个。

在一段关系中,我们时刻在衡量,又时刻在计算,我们害怕自己失衡,害怕自己付出一切,却什么也得不到。在这段关系中,这些巨大的恐惧被映照得一览无遗。

其实,在一段关系中,拼命付出的人,往往是没有底气的那一个。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他往往就会用付出来交换价值。他认为因为我的给予是你需要的,所以我有了价值,但这样的给予常常会演变成怎么给都给不够,怎么给都得不到对方的肯定与回馈。一个人在付出的同时,并不知道别人早已把他的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也不在乎他付出的背后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他却仍是不顾一切地相信,只要继续为对方付出,终有一天,对方会发现自己的好,会愿意回馈给自己同样一份好。他仍然期待在对方眼中看见自己的价值。说到底,这个付出的人,是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另一个人身上。对方的肯定和满足,就是他所认为的自己的价值所在。如果没有了这个人,他就无法想象自己有什么价值。他将自己价值的所有评判权都交给了对方,不肯相信自己,也不肯花时间摸索了解自己的价值,只是期待着对方的一句肯定和感谢。

这种关系,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父母与儿女的关系。很多父母退休后,因为没有自己的生活和兴趣,所以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儿女身上。他们并不知道儿女需要什么,或者也不想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只是把自己的要求和想法强加给儿女,认为这就是儿女所需要的。

常见的是,父母觉得儿女年纪不小了,应该结婚了,于是开始操持为他们买房,帮他们准备结婚事宜。等儿女结了婚,父母又觉得他们应该有小孩,于是又开始操心儿女生小孩的事。有了孙子孙女后,父母的注意力就到了孩子身上,开始出钱出力帮忙带小孩,这一带,就是好几年。从儿女成年,一直到孙子孙女成年,很多父母都有操不完的心。如果儿女没有意见还好,一旦儿女有不同的想法或者对他们的做法不满意,对话的开始一定是:“你们太没有良心了,我们为你们付出了这么多,你们怎么就不知道感恩呢……”你看,一场家庭控诉马上就要开场。这个情景,是不是很熟悉?

亲密关系不能建立在恩情之上,恩情是一种失去平衡的付出,有恩就可能会有仇,恩中常会出现控制,仇则是应该感恩的那个人的背叛。不论是父母、夫妻还是其他亲密关系,一旦一方陷入“你应该感谢我”“我为你做了……”“你付出的没有我那么多”这样一种思维,这种关系就开始变得不对等。一旦关系不对等,结局必定不会好看。

在一段关系中只有活出自己,才能将这段关系良性地维持下去。一个真正活出自己价值的人,在关系中才是安心的,他不需要为了取悦对方而扭曲自己,将自己变成一个连自己都不熟悉的人。一个懂得了自己价值的人,知道自己在一段关系中的位置和重量,就不会勉强自己做出为难的事,也就能够让真正懂自己、欣赏自己的人靠近,而不是随着不同人的需要去改变自己。

懂得自己的好,能够让你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懂得自己的好,要先从爱自己开始,这样在一段关系中你才能真正有爱人的能力,才能真正地去感受一段亲密关系中的和谐、美满、爱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