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又不是战争,为什么要势均力敌?

爱情又不是战争,为什么要势均力敌?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莉莉,28岁,典型的都市白领,干练大方,事业成功,应该是不愁嫁的那一类,但她一直备受情感受挫的煎熬,这几年断断续续谈了不下五次恋爱,可没有一次能有结果。她说,其实自己挺受异性欢迎的,也经常有不错的男人追求自己,可自己就是没办法投入一段关系。每次她都以为这次应该可以了,认为对方会是一生相伴的人,但是最后都莫名其妙地分手了。她很纠结,搞不明白为什么每次恋爱都谈不长,为什么想要把一段关系稳定下来就那么难。

和她聊过之后,我开始明白她的问题出在哪里。原来她就是这种势均力敌型爱情的拥护者,她的爱情故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比我弱型和比我强型。跟A谈恋爱,刚开始她觉得对方条件还不错,可是一深入了解,就觉得他太弱了,无论学历、事业还是收入都没法跟自己比,没过多久她对A的兴趣就开始大大下降。然后跟B谈恋爱,对方比她强很多,她又非常较劲,觉得自己一定不能比对方差,要不然没法跟对方匹配。于是她开始比工作单位,比上升空间,比人际交往,比社会经验,比工资收入。这样比下来,没过多久,感情没有进一步发展,心却觉得累,她觉得没有爱情的感觉,最后又是以分手告终。

莉莉不明白是哪里出了问题,心想,自己有上进心,渴望寻找一个能与自己匹配的人难道就错了吗?还是实现自我的愿望与爱情会有矛盾?我觉得两者都不是,而是一开始她就搞错了爱情的前提。势均力敌,顾名思义就是指敌我双方的实力相当,战斗力不分上下,用这个词来形容爱情,无形中也是一种心理暗示,不知不觉就把相爱的双方推到了彼此较量的位置上。

可是爱情怎么能是一场战役呢?谁说我们一定要分出谁弱谁强呢?在爱情里,没有对错,在爱里,也没有对错。与其寻找势均力敌的爱情,还不如用内心的真诚、温柔、宽容、理解和包容去寻找一个真心对自己的人来得实际。我有一个朋友,我觉得她就非常智慧。每次她跟我们提起她的先生,都是说,自己的温和配合他的能干,自己的感性遇上了先生的理性,他俩的爱情就好像是一座天平,两个人为这份感情找到了最合适的平衡点。

前段时间火到地球人都知道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让徐峥再次成为焦点。然而,很多情感公号八的不是他的才华和票房,而是他与妻子陶虹的故事。在徐峥红起来之前,陶虹就已经是国内一线女星,《阳光灿烂的日子》《空镜子》《黑眼睛》等代表作让她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女演员。她在当红的时候与徐峥相识相恋。结婚后,她很干脆地选择了隐退,在家带孩子,打点全家人的生活。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忘了国内还有一个很优秀的女演员叫陶虹。

在一般人看来,陶虹为了这段婚姻、为了徐峥牺牲太多,有的人甚至为她感到不值。在我们约定俗成的社会观念里,女人为家庭付出是应该的,男人事业成功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陶虹与徐峥,即使明明陶虹的起点比徐峥高,徐峥也确实得到了她很多的帮助,但谁也不愿意去承认这个事实。而男人成名之后不时还要来点出轨的绯闻,在这段婚姻里,陶虹始终都是弱势的一方。

然而,在陶虹那里,这个事情完全不是这么看的。陶虹的才华是圈内公认的,然而更难得的是,她对婚姻和幸福的看法非常真诚而通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被问到对于跟徐峥白头到老有没有信心,她回答:“我不觉得一定要跟谁在一起才叫完美的结局,你做最好的自己就够了。”而在《金星秀》上,她也坦然地说,徐峥电影里没人演的角色至少还有她这个“备胎”。一个曾经大红大紫的女明星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至少在她看来,这段婚姻里根本不存在谁强谁弱。你需要我时,我就在那里;你越来越优秀,但我也从来没放弃自己;别人觉得我比你强但我不觉得,别人觉得你超过我时,我仍然是你不可分割的另一半。大概是因为这种心态,所以陶虹和徐峥两个人才能扶持着走到今天,即使有风有雨,仍然不离不弃。

当今的社会已经不再是男强女弱,或者是女强男弱相对峙的阶段了,而是男女可以共舞,不分彼此,不分强弱。我们应该放弃这种对立的套路,让我们每个人用内心真正的爱,真正的互爱互助,或者更互补互惠的平衡点,找到我们心中爱的那个人,也愿你我都能够心生爱意,把所有的宽容和理解,还有那份来自于内心的爱带给身边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