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什么样的伴侣过一生?
最近很多听众都在留言询问我一些情感的问题,其中有个女孩问我,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伴侣过一生。好吧,这个问题有点难回答。每个单身男性和单身女性应该都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吧。
其实,该找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在每个阶段的想法都会不同,比如说在20多岁的时候,在乎的可能更多的是颜值和激情;心智日渐成熟以后,可能更加注重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例如是否有房和车;而年龄再往上走,物质和经济基础更牢固之后,对外在的条件开始不那么在乎,更愿意选择一个可以引领彼此冲破生活的迷雾,共同走向更高更远处的伴侣。
2017年5月,马克龙就任法国总统,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年轻也是最有话题的总统,不仅因为他以独立参选人的身份参与总统选举,更因为他有一个比自己大24岁的妻子布丽吉特。在马克龙16岁那年,布丽吉特和他相识,她是他的高中老师。马克龙当选总统时,她已经64岁,有3个孩子和7个孙辈。
从16岁到40岁,从法国亚眠的一所普通高中到巴黎的大学,再到爱丽舍宫,最后到总统,这20多年来,二人始终亲密无间,马克龙始终将布丽吉特视为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从开始从政到成为总统,他始终高度重视妻子的意见,参选时,他就对世界宣布“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我”。这样的高调,即使是在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也有些令人意外。
这段婚姻随着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成了全世界的八卦猛料,因为与传统观念相差实在太大,连爱情至上的法兰西人民也有些接受不了。但如果看多一些他们二人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的故事,你不得不承认,总有一些爱情超越了世人所能理解的程度,但不代表那不是爱情。
作家廖一梅曾说:“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在马克龙与布丽吉特的这段爱情和婚姻里,不论阴谋论者看到的是怎样的相互利用,事实却是,这段婚姻并不是现实功利的选择,而是一对灵魂伴侣对彼此的皈依。在这一层面上,传统意义上的恋爱婚姻观显得有些苍白。“搭伙过日子”虽然看上去挺接地气,但这个搭伙的对象是可替代的,跟你搭伙,跟他搭伙,日子都能接着往下过。但如果这一境界上升到“生命合伙人”,你跟他的关系就密不可分了,因为彼此都是对方成长和生命的一部分,没有你就没有我,至少没有这个更好的我。很多商界大佬和政要的婚姻,无一例外都是这种模式。
现在的人很喜欢把自己喜欢的男人和女人称为“男神”和“女神”。依我的理解,神不仅要长得好看,更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信仰。无论是作为女人还是男人,能令对方发自内心仰慕的才是真正的男神或女神,而且只有这种灵魂上的皈依才能带来更深层次的爱,也最能打造牢不可破的关系。
这样的说法可能太虚,毕竟所谓的“灵魂伴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可能有的人一辈子连什么是爱的感觉都没体会过。其实找伴侣这个事情,某种程度上说跟买菜吃饭差不多。有的人一定要高大上的西餐,用精致的碗碟装着,点着蜡烛吃才算是享受;有的人喜欢随手炒个番茄蛋,来上一盆小龙虾,在路边吃得汗流浃背那才叫过瘾。吃西餐的人讲究形式没错,吃小龙虾的人在乎味道也没错,找个颜值高、养眼的人没错,找个有经济实力、能带给自己安全感的人也无可厚非。当境界到了马克龙那种级别的,直奔灵魂共鸣而去,则更是高尚。标准只有一条,自己舒服。从这一点来说,克林顿与希拉里,特朗普与梅兰妮的组合都是成功的。
有些人会说,如今的姑娘们可现实了,一开始就贪恋男人的钱和爱。对于这种说法,我只能说什么样的人都有,也有男人跟女人谈恋爱骗财骗色的,而且确定婚恋关系时,把物质条件都考虑进去,这本来就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当然,相对于年轻女性对物质和经济条件的看重,成熟的女性在走进一段稳定关系时,一般更注重精神层面上的合拍。像《欢乐颂》里的海归金领安迪,自己有房有车,年薪七位数,她要的是一个能懂自己、在失落时鼓励自己、开心时陪自己笑、能跟自己面对一切挫折的人,所以她不可能选择王柏川,也不可能选择赵医生。而傻白甜的邱莹莹正是情窦初开时,对她来说,被人疼爱、关心、在乎的感觉胜过一切,所以不论闺密们觉得应勤如何渣,在她眼里,这个男人仍然是她的白马王子,只要跟他在一起,就是幸福。
时代在发展,我们择偶的眼光也在随之改变,因此我们更应该跟随这种改变去适应时代。你可以好好观察一下身边的伴侣,他一定就是你眼中只追求物质和颜值的人吗?或许换个角度,可能他还爱着你的内涵、幽默和智慧,可是你能觉察到吗?我们总会抱怨生活无趣,没有真爱,可你是否留意过,依赖外在的物质建立起来的情感是如此的脆弱。倘若精神世界贫瘠,没有更深层的交流,真的很难收获恒久的爱情。
婚姻,它不是最优秀的人强强联手,而是两个最合适的人抱团取暖,满足彼此的愿望与需求,活出比单身独处更好的未来。它不是单一的付出,而是双向的辅助。没有天生合适的两个人,所有的合适都是两个人的相互迁就和改变,两个人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这就是最好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