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一

一、案例一

以课程整合为突破口,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秦涛

课程整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整合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狭义的课程整合是指学科间的整合或是学科内的整合。这里从数学教材的整合与题目的整合来介绍初中数学课程整合。

(一)教材的整合

整合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方便教师的教学,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可以做章内知识点的整合,章间知识点的整合,不同年级间知识点的整合。

1.章内知识点整合

如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一章,按教材顺序有以下两个模块:一是定义、解集、性质、解法;二是应用题。因为学生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所以教师讲起来不难,学生学起来也不难。但在处理练习时,教师时常会遇到一些小问题,如有多少个整数解求字母的值,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有解、无解,求字母的值等,学生基本上做不对这些题,教师讲起来也感觉不系统,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这是本章中隐藏的难点。为此,我们需要对本章知识的教学做一些微调,把这类小题作为第三个模块,细分为五种类型,并设计27道题进行系统细致的练习。具体为方程、方程组的解满足不等式;由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整数解确定字母的值或范围;由不等式的解集求字母的值或范围;由不等式组的解集求字母的值或范围;按给出的条件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章内知识点的微调整合,每章都可以做,需要教师深挖教材,仔细梳理,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例题如下所示:

第一,方程、方程组的解满足不等式。

(1)当a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2x-a=8a-6+5x的解不大于5?

(2)若关于x的方程3m(x+1)+1=m(3-x)-5x的解是负数,求m的取值范围。

(3)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img的解为正数,且x值小于y值,求a的取值范围。

(4)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img的解满足-1<x+y<1,求k的取值范围。

第二,由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整数解确定字母的值或范围。

(5)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3x-m≤0的正整数解有四个,求m的取值范围。

(6)已知不等式组img的解集中共有5个整数,则a的取值范围。

(7)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img有四个整数解,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第三,由不等式的解求字母的值或范围。

(8)如果关于x的不等式(a+1)x>a+1的解集为x<1,求a的取值范围。

(9)已知不等式(a-2)x>4-2a的解集为x<-2,求a的取值范围。

(10)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3+k(x-2)-4x>k(x+3)的解集是负数,求k的取值范围。

(11)若关于x的不等式img的解集是img求a的取值范围。

第四,由不等式组的解集求字母的值或范围。

(12)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img的解集为x<0,求a的取值范围。

(13)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img的解集为x<4,求a的取值范围。

(14)若不等式组img的解集为x>a,请找出a与b的大小关系。

(15)若不等式组img有解,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16)如果不等式组img无解,求a的取值范围。

(17)若不等式组img无解,求m的取值范围。

第五,按给出的条件解不等式(组)

(18)如果a<b,那么关于x的不等式(a-b)x>a-b,化为x>m或x<m的形式。

(19)已知m<5,将不等式(m-5)x>m-5变形为x<a或x>a的形式。

(20)解不等式:2ax+8<2+x。

(21)解不等式:2ax+8>2+x。

(22)x取哪些整数值时,不等式5x+2>3(x-1)与img都成立。

(23)关于x的两个不等式:img与1-3x>0。

①若两个不等式的解集相同,求a的值;

②若不等式img的解都是1-3x>0的解,求a的值。

(24)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img的解也是不等式img的解,求a的取值范围。

(25)在等式y=ax+b中,当x=1时,y=-3;当x=-3时,y=13。

①求a、b的值;

②当-1<x<2时,求y的取值范围;

③当-1<y<2时,求x的取值范围。

(26)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1-a)x>2两边都除以1-a,得img试化简:|a-1|+|a+2|。

(27)已知方程组img的解中,x为非正数,主为负数。

①求a的取值范围;

②化简:|a-3|+|a+2|。

2.章间知识点整合

(1)整合一:七年级下册:“实数”与“平面直角坐标系”

例如,在实数中,

①已知img是m+n+3的算术平方根,img是m+2n的立方根,求B-A的立方根。

②若使式子img有意义,求x的取值范围。

又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①已知点P(2m-5,m-1)在第二象限内,求m的取值范围。

②已知点P(2m-5,m-n)与Q(-3,4)关于x轴对称,求点P的坐标。

这些题目若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就非常轻松。为此,我们需要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做一些调整,在学完相交线与平行线后,先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学习,然后再学实数与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样就可以把不好讲的内容变为易讲,把需要多次扩展的内容进行一次性扩展完成,同时又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或组)的解法进行了提前练习,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会更轻松。

(2)整合二: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与平行四边形

教学时,许多的练习题与后面所学知识的关联很大,用后面所学知识解决更便捷。

例如,①如图5-1所示,将矩形ABCD沿着直线BD折叠,使点C落在点C’处,BC’交AD于点E,AD=8,AB=4,则DE的长为( )。

img

图5-1

②如图5-2所示,小红将一张长方形片ABCD折叠,已知该纸片宽AB为8cm,长BC为10cm,当小红折叠时,顶点D落在BC边上点F处,折痕为AE,求EC的长。

img

图5-2

③如图5-3所示,AC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BAC=∠DAC。

A.求证:AB=BC;

B.若AB=2,AC=( ),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

img

图5-3

八年级下学期比上学期的时间短,这一学期的内容又非常难,是学生两极分化最严重的一个学期,若按正常的课时进度学习,几何知识很难得到有效学习。为此,我们可以先用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掌握几何相关定理的基本运用,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认识,然后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进行充分扩展,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能力。

做好一个学期内章与章之间知识点的整合,能够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提高效率,能够最大限度地拔高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3.不同年级间知识点整合

(1)整合一

应用题是难点,也是学生最不喜欢做的一类题。为此,在教七年级上学期“一元一次方程”内容时,我们需要先练解法,再把应用题归类,列出应用题的各种类型,如和差倍比问题、日历问题、数字问题、蜡烛问题、注水问题、顺逆问题、调配问题、过桥问题、行程问题、等量代换问题(同一量的不同表示相等)、年龄问题、工程问题、利润问题、配制问题、产品配套问题、分段计费问题、方案选择问题等应用题类型。学生通过这些应用题的学习,对应用题就不再惧怕,并为后继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如七年级下学期的“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八年级上学期的“分式方程”,九年级上学期的“一元二次方程”,由于学生已经对应用题有了系统的认识,掌握了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在学习这些章节时,只需要了解方程的解法,如何列新的方程即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整合二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非常简单,甚至学生借助小学所学的行与列,进行自学都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不对本章知识进行扩展学习,学生在后续的学生中会困难重重,因为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与函数紧密结合的,需要对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充足的认识,才能打好基础。因此,可将本章知识扩展为以下七个知识点,再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练习,如下:

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分区:两轴四象限或者一心四半轴四象限,为学习点的坐标特点做准备。

②点的坐标特点:与方程(组)的解法、不等式(组)的解法结合练习。

③点到X轴、Y轴的距离:与绝对值、方程相结合,解含有绝对值的方程。

④点关于X轴、Y轴、原点的对称规律:结合方程(组)进行练习。

⑤平行于X轴、Y轴直线的点:

A.特点:平X纵等,平Y横等。结合方程进行练习。

B.表示法:让学生了解解析式,为后续学习做铺垫。如x=m,y=n。

C.两点间的距离的求法:初学这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基本上带有网格,学生数数就能求出平行于X轴、Y轴的线段的长度,现在要求学生学会用坐标法去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跳出网格,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⑥一、三象限及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

A.点的特点:到X轴、Y轴的距离相等地。结合方程(组)进行练习。

B.表示法:让学生了解解析式。如y=x,y=-x。

⑦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图形面积问题:

A.有平行于X轴或Y轴的边的三角形,求面积。(公式法)

B.有平行于X轴或Y轴的边的不规则图形,求面积。(分割法)

C.没有平行于X轴或Y轴的边的三角形,求面积。(梯形法、矩形法)

D.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及两个顶点,求第三个顶点的坐标。(设坐标法)

通过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挖掘与扩展,学生不仅对平面直角坐标有了充分全面的认识,还整合了方程、不等式等其他章节的知识,使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更为以后函数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

(3)整合三

学生在小学中已经初步学过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在学习八年级上学期轴对称后,我会把九年级上学期的旋转提前学习,这样不仅减轻了九年级上学期学完全部内容的压力,还为三角形全等的证明与截长补短法的应用做了有力的补充。

吃透整个初中数学教材,把握知识间的联系,重构知识脉络,对教材进行整合,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做到知识教学的游刃有余。

(二)题目的整合

数学名家孙维刚老师曾说,要让学生跳出题海,老师必须先跳进题海。因此,教师需要多做练习,如课本、配套练习册中的题目,其他资料中的题目,近几年的中考题。以一本书上的题目为主,如配套练习册,进行详做,详做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的分析,大题的详细步骤,对原题的改编,关联题目的标记,补充到里面的练习题……其他的略做,把合适的练习题补充到练习册上或单独设计的讲义上,从中选出上课要用的例题、练习题,课后用的作业题、培优题。

整合的原则包括层次性原则、方法性原则、规律性原则、专题性原则、延伸性原则。

1.注重层次性原则

我们所教的学生,其水平、能力不同,若是做同样的要求,做同样的题目,会使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练习题需要有层次性。

例如,分层教学题,使用配套练习册上的题目,使用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定不同的题目,来达成教学目标。分层作业题,使用课本、配套练习册上的练习题,选题布置,一个学期中约使用其中所涉及的四分之一的练习题,减轻学生的负担。培优作业题,教师设计讲义,每周一张,以中档难度的题目为主,适当添加一两道难题。这样,可以提升优等生的能力。

2.注重方法性原则

数学上的解题方法很多,如截长补短法、旋转法、构造法、换元法、特殊值法、验证法、排除法、筛选法、草图法……以截长补短法为例,当看到“AB+BD=AC”,选用截长补短法。截长补短法是截长法与补短法的合称。此题的解法是:补短有两种方法,截长也有两种方法,其中一种是通过做CD的垂直平分线来达到截长的目的。

如图5-4所示,在△ABC中,∠B=2∠C,∠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求证:AB+BD=AC。

img

图5-4

在教学中,为了训练这些方法,需要把这样的练习题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快速找到解题方法,有效训练数学思维。

3.注重规律性原则

数学上使用的规律非常多,如平移规律、旋转规律、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对称规律,内外角平分线夹角规律……

例如,“特殊三角形边的关系规律”如图5-5所示。

img

图5-5

总结易懂实用的规律,在教学中去渗透,让学生明确规律的原理,使学生对规律的运用形成习惯,在做选择题、填空题时,能够直接给出答案,在做解答题时能够快速地找到思路,在考试中能够节省时间,减少繁琐的计算,保证正确率。

4.注重专题性原则

专题训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1)专题一: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①将顶点折叠到边上

如图5-6所示,小红将一张长方形片ABCD折叠,已知该纸片宽AB为8cm,长BC为10cm,当小红折叠时,顶点D落在BC边上点F处,折痕为AE,求EC的长。

img

图5-6

②将顶点折叠到对角线上

如图5-7所示,折叠矩形纸片ABCD,使AD边与对角线BD重合,得折痕DG,若AB=2,BC=1,求AG的长。

img

图5-7

③相对顶点折到一起

如图5-8所示,在矩形纸片ABCD中,AD=9,AB=3,将其折叠,使点D与点B重合,折痕为EF,求折痕EF的长。

img

图5-8

④沿对角线折叠

如图5-9所示,将矩形ABCD沿着直线BD折叠,使点C落在点C’处,BC’交AD于点E,AD=8,AB=4,则DE的长为( )。

A.3 B.4 C.5 D.6

img

图5-9

(2)专题二: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问题

①普平得平(口决)

如图5-10所示。

img

图5-10

②矩菱互得(口决)

img

图5-11

③正得正,腰得菱(口决)

img

图5-12

这个专题可以作为“平行四边形”这一章的复习课,能复习所有的判定与性质。

将同类的练习题整合起来,形成训练各类知识点的专题,运用专题对学生进行训练,能够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深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一次性掌握一类题的解法,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5.注重延伸性原则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会遇到一些小问题,如二次函数的练习题大多数有三问,若其中一问是“有关三角形周长最短”的,只解决这一问,不系统,还想解决“线段之和最短”“四边形的周长最短”,但没有这样的成题,若是用三道题去训练,虽能达成效果,却浪费了教学时间。为此,需要对练习题进行延伸改编,使之符合要求,使学生在熟悉题意的情境中,掌握不同的题型。

例如,(1)如图5-13所示,已知抛物线y=ax2+bx+c(a≠0)的对称轴为直线,且经过A(1,0)、C(0,3)两点,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B。

img

图5-13

①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②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找一点M,使MA+MC最小,求点M的坐标。

变式:

①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找一点K,使|BK-CK|最大,求点K的坐标;

②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找一点M,使△MAC的周长最小,求点M的坐标及最小周长;

③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找一点M,在x轴上找一点N,使四边形MNAC的周长最小,求点M、N的坐标及最小周长;

④若点P是位于直线BC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求△BPC面积的最大值及此时点P的坐标;

⑤若点P是位于直线BC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求四边形BPCO面积的最大值及此时点P的坐标;

⑥设点H为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的一个动点,求使△BHC为直角三角形时,点H的坐标;

⑦若⑥中的条件不变,当△BHC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点H的坐标;

⑧若抛物线对称轴与直线BC交于点N,连接AC,请问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以点N,B,O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若存在,请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⑨若抛物线的顶点为D,抛物线对称轴与直线BC相交于点N,E为直线BC上任意一点,过点E作EF∥ND交抛物线于点F,以N、D、E、F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平行四边形?若能,求点E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⑩若⑨中的其他条件不变,把EF∥ND这一条件去掉,以N、D、E、F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是平行四边形?若能,求点E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由线段之和最短开始,一直变式练习:线段之差最大,三角形、四边形周长最小,三角形、四边形面积最大,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相似;平行四边形。

在二次函数的练习题中,有时用代数方法比用几何方法要简单,有时用高中的知识比用初中的知识要简单。为此,需要教师把相关的高中知识补充上来,并延伸方法,使学生在对比中学习,选择合适的方法解题。

例如,(2)(2018·威海中考)如图5-14所示,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于点A(-4,0)、B(2,0),与y轴交于点C(0,4),线段BC的中垂线与对称轴交于点D,与x轴交于点F,与BC交于点E,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H。

img

图5-14

①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②求点D的坐标;

③点P为x轴上一点,⊙P与直线BC相切于点Q,与直线DE相切于点R,求点P的坐标;

④点M为x轴上方抛物线上的点,在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点N,使得以点D、P、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则直接写出N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所用到的高中知识:①中点坐标公式;②两点间距离公式;③直线的斜截式、一般式;④平行与垂直斜率的关系;⑤斜率公式;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解决方法:

①一般式;两根式;顶点式

②设坐标,用中垂线的性质结合两点间距离公式求D点坐标;用中点求E点坐标,用垂直求EF的斜率,得EF的解析式,用方程组求D点坐标。

③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列方程求P点坐标;分类讨论,用相似、勾股定理求P点坐标。

④用对点法(中点坐标公式的变形)求N点坐标。(注:因为是平行四边形,所以求点的坐标最好不用几何法)

一题多变,延伸题型;一题多解,延伸与方法,有效衔接初高中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寻求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整合好教材与题目,就是做好了数学课程整合,为平时的教学选好了题目,为向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