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的策略与技巧

四、家访的策略与技巧

对学生的家访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家访前要确定好目标、讨论的问题,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优点、缺点、学习情况等了如指掌。这样,家访时可信手拈来,提高家访的时效性,又可以让家长感到教师很关心学生,拉近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家访前一定要预约好;家访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通过与家长的交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掌握影响学生成长的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和家长交谈时要谦虚谨慎,要有礼貌,与家长平等对待,虔诚相待,对家长的教育方式要报以理解的态度;班主任在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时注意分寸,既要肯定优点又要指出其缺点。

“情感是教育的桥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是手段,是技巧;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效沟通是我们所有班主任的追求目标。

大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大爱无痕,只有用心去引导,以爱育爱,才能以心换心。而沟通,一定是从心开始。

下面以洪凝初中家访的具体案例说明家访需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诚心换来理解

在班主任的工作中,除了与家长通过作业登记本、电话和微信平台等常规沟通方式,家访是沟通中很重要的一个途径。相信所有的班主任跟我们一样,到一个新的学生家庭做家访时,家长往往会紧张地问:“我的孩子在学校是否做了错事?”不仅是家长如此,孩子们就更紧张了。

学校在七年级上学期开学初对学生进行“对家访看法”的统计数据,结果表明,90%的学生不愿意教师进行家访。这次问卷是在信息课上通过计算机系统不计名、背靠背完成的。从数据中发现,学生对教师进行家访的不认可,大多学生认为教师进行家访是去向家长告状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他们的看法呢?首先,按照学校的要求,在一年内走遍每个家庭;其次,确定以“送喜报、聊梦想”为家访主题,并告知学生;再次,给自己定一个原则,从不在孩子犯错时去家访;最后,在每次家访前,我们都通过任课教师了解孩子的一些情况,并结合自己平时对学生的观察,整理孩子身上可赞赏的地方。争取把喜报送到家,跟家长共筑孩子的梦想。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再次对同一批学生进行相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2%的学生盼望教师去家访。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教师的诚心能换来学生和家长的理解。

对学生家长要像对待同事、朋友一样平等友好,和家长谈话要客气,要注意礼节,不起高调、不发火,要有包容心,以平常心对待家长的冒失和错误。以下列举洪凝初中发生的一个具体事例,以进行详细说明。

某班级女生张某某,从小生活在大山深处,比较老实,不善言谈,性格比较孤僻。学生家离学校有20多里地,来回上学坐公交,平时住宿不回家。有一天周五下午放学后,家长没有与接送学生的车辆提前联系,学生放学后没有坐上车,学生将近天黑还未回家。这位家长打电话找老师,他的态度很不冷静,劈头就问学校是怎么处理工作的,并认为学生没有坐公交车回家,班主任、学校应该负责。该班主任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找到了这位学生,连同她临村的几个学生用自己的车把她送回去了。借此机会,该班主任对这位学生进行了家访,首先耐心地向家长解释说明了这件事情的原因,指出校车并不归班主任管,学校安全办也只是代为监督,具体应是家长联系公交车师傅协商解决有关问题。这位家长听后反而为自己的不理智而感到愧疚。事情过去之后,这个学生的家长一直心存顾虑,担心因为他对班主任的指责会影响班主任对张某某的态度。为了消除家长的疑虑,该班主任比以前更多地关心张某某,并帮助她改正孤僻的缺点,给她创造机会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学会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交往。用实际行动让她的父母感觉到班主任对她的孩子是认真负责的。之后,这位家长在与教师的合作态度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与学生家长沟通,讲究一个“诚”字。只有诚心诚意,才能打动家长的心,使他愉快地与教师合作,班主任应用诚心架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这样,即使是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家长,在一个真诚的班主任面前,常会被“软化”得通情达理。

(二)爱心赢得信任

教育家李镇西曾说:“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借用他的话,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打开家校沟通大门的钥匙”。

我们与家长沟通时,如能真诚地表达对学生的爱,往往会迅速、有效地缩短与家长的心理距离。家长会主动与我们交流,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我们要充分利用“爱”在教育中奇妙的作用,用爱心来赢得家长的信任。以下列举洪凝初中发生的一个具体事例,以进行详细说明。

高某某,一名初二学生,这是一名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特别让老师操心的学生。他的学习基础及学习态度都极差,平时又容易惹是生非,总爱“表现”自己,经常做一些与课堂纪律、校纪校规格格不入的事,扰乱课堂秩序,教师甚至都没有办法正常上课。这样的学生给班级学生与任课教师都带来极大的麻烦。高某某经常因违纪被教师请家长到学校,曾因偷盗被村里发现,在社会上的影响也不好。高某某的家长已经对孩子失去了信心。我们仅从教师的角度摆出非常威严的架势,家长也不接受,甚至还与学生一样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与其家长的沟通要注意技巧。某一天,该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先是肯定该生一些好的方面,如在上课认真听讲的情况下,表现还不错,能经常积极举手发言;平时也很热情,比较讲义气;能热心帮助其他同学,能帮助老师做一些小事;比较勤快,热爱劳动,爱问老师。此时,班主任完全站在为学生考虑的角度,为孩子提高成绩而着想,将其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告知给家长,希望能得到家长的大力配合。通过沟通,班主任感觉到家长非常希望配合学校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久,该班主任又进行了家访,与其家长进行了诚恳的面谈。首先肯定孩子在近一段时间内有了一定的进步,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创造让学生回答的机会,利用班会及课堂等一切面对学生及其他同学的时间,给予该同学以鼓励和表扬;课余时间经常找该生谈心,让其感到教师对他并没失去信心,树立他在同学中的威信,让他感到教师在关心他、帮助他。通过家访还了解到,该生父母是做生意的,平时比较忙,对孩子疏于管教,周末也是孩子一个人在家,缺少监督,孩子的自制力较差,一出现问题,家长就采取暴力方式解决。这是导致该生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该班主任还指出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教给家长一些具体实在的指导方式,指出孩子再犯错,不能一味地打骂孩子,要允许孩子犯错,只要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夸夸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改变对家长、老师的看法,让孩子得到心理的满足。同时,让家长尽量抽出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陪伴孩子,督促并监督孩子。通过家访与家长沟通,家长非常感激老师为高某某所做的一切,同时也更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好孩子。

教师是我们的职业角色,生活中我们也是孩子的家长,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习惯,许多教师是爱学生的,“恨铁不成钢”,说话的时候不选择用词,有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会伤家长的自尊心。“如果你想得到一个人的认同和好感,就夸他的孩子吧;如果你想最大可能地伤害一个人,使你们的关系中止就责骂他的孩子吧。”一句直白的话揭示了人际交往的原则。直率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讲究说话技巧,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众多的学生家长。在学生犯错误,解决问题的时候,要顾及家长的面子、尊重家长的感受,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很多学生家长都有着高学历,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和管理孩子的水平,如能经常征求并尊重学生家长的意见,会让家长觉得班主任比较民主、诚实可信,有利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三)耐心铸就大爱

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正说明耐心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心理学上,耐心属于意志品质的一个方面,即耐力。它与意志品质的其他方面,如主动性、自制力、心理承受力等有一定的关系。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学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作为班主任,我们就要有百倍的耐心,持之以恒,才能铸就大爱。

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有我们以心换心,才能真正领略教育的无穷魅力与无限乐趣。让我们一起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和幸福的班主任吧!

通过家访,我们可以体会到电访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情感是教育的桥梁”,人要常见面才会亲。所以,家访能让我们和学生家长打成一片,感情亲切融洽,这样家长们就不再会有什么误会和责怨,我们的工作就能得心应手。

对于家访的对象是学困生,学困生会因为一些不突出的优点而受到教师的称赞时而感到高兴,教师可以和家长一起从点滴的进步谈起,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用优点去克服缺点。所以在家访时,班主任应把握实际,灵活调节,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商量、探讨教育措施,使学生心服口服,家长也欣然配合。

教师上门家访,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激励,也是对家长的一个触动。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

(四)尊重家长是沟通的第一原则

以下列举洪凝初中发生的一个具体事例,进行详细说明。

某班学生胡某,他有许多不良习惯,如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及时完成作业,周末、节假日不在家,总是玩手机或者出去玩,经常不做作业、喜欢用手机玩游戏、课间追逐打闹。为此,该班主任选择了一个周末专门进行了家访。到达胡某家里,班主任发现,学生妈妈由于之前遭遇车祸,造成双腿粉粹性骨折,不能下床走动,生活也不能自理;学生爸爸在街头的大理石矿上,每次工作时间是24小时,而那个周末正好轮休在家。平时都是由孩子的姥姥在照顾孩子的妈妈。班主任去的那个时间点,胡某又出去玩了。通过与他的家人进行交谈,班主任进一步了解到,胡某从小就比较调皮,经常因为犯错被教师约谈。因此,只要胡某一犯错,其父亲就采取粗暴方式,非打即骂,致使学生与父亲比较对立。针对这种种情况,班主任请孩子的家长出去尽快把孩子找回来。胡某回来以后,面对着学生及家长,班主任首先教育胡某做人的道理,要求胡某考虑家庭现状,更应努力学习,做一个有担当的好孩子,回家时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帮助亲人分担家务,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打扫卫生、帮妈妈翻翻身、给妈妈喂喂饭等。同时,该班主任还努力挖掘胡某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优点也不放过,让他的家长相信,孩子不是“一无是处”“无药可救”,只要我们给予他足够的爱心与帮助,他会变好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父母也应该负很大的责任,而不能全归于孩子不懂事,不要看他不顺眼就破口大骂或痛打一顿,那样只能使孩子更远离家长、远离爱,得不偿失。经过交谈,他的父母还是比较关心孩子的,在班主任的耐心与诚意下,最终听取了教师的建议,保证以后不再打骂孩子,而是用讲道理的方法来教育他。然后,班主任又列举了他的很多优点,还谈到他的一些进步表现,如特别热爱劳动,经常帮助其他同学打扫卫生区,拖教室地面;特别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微机上机操作比较灵活;经常帮助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听到教师的夸奖,胡某既惊讶又害羞,父母也露出高兴的神情。班主任趁热打铁,立即向他们提了一些建议,如鼓励孩子改正不良习惯,遇到困难要勇往直前,不要沉迷于网络;引导孩子积极融入集体,学会善待他人,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同时也鼓励胡某,认为他在学习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只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一定会有进步,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好评等等。接着,班主任又从孩子的未来学习和长远发展上谈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帮助,希望家长尽量抽出时间来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多关心和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想法,使孩子的心灵得到更多的关爱。要求他的父母抽时间带他出去玩玩,有进步要给予奖励等等。孩子和家长都表示要努力做到。最后,孩子还对班主任说:“老师,我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努力学习,不辜负您对我的信任和期望。”

家访后的某一天晚自习,恰巧班主任值班,又发现胡某在晚自习的时间玩手机,于是,班主任把胡某带到办公室,问他:“你在干什么?”胡某很坦诚地说:“我在玩手机。”又问:“咱们要求不准带手机到学校,谁让你带的?”他说是他母亲的手机,他母亲知道这个事情。班主任接着说:“手机先放我这里,一会打电话让你爸爸拿回去。”第二天,班主任把他的父亲请到学校后,并没有让家长在自己的办公室处理这件事,既没有当着学生家长的面训斥他的孩子,也没有数落学生在校的种种不良行为,进而对家长指责,再叫其家长带回家去“好好教育”,甚至极力劝退,而是表明自己的态度,肯定不会处理他,也不会撵他走,但要求家长配合共同教育,把其父亲请到了平时召开会议的教室,然后主动给家长让座、倒水,同时也在课间把胡某叫到会议室,了解了胡某带手机的缘由。由于没有批评该生,更没有处分他,是为孩子着想,胡某的父亲立即表示愿意配合,最后取得了很满意的效果。

在学生犯错误解决问题的时候,顾及家长的面子,尊重家长的感受,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有很多学生家长都有很高的学历,有很高的认识水平和管理孩子的水平,如能经常征求并尊重学生家长的意见,会让家长觉得我们当班主任的比较民主、诚实可信,有利于班主任和家长的联系沟通。

(五)鼓励家长让孩子独立

孩子的独立性是指身体独立(功能性的独立,不需要他人帮助)、智力独立(可以进行独立思考、推理、逻辑,想一想自己如何做)、社会性独立(当人处于群体中,不需要他人告诉他做什么,自己知道如何做)、情绪独立(遇到事情,自己很平和,自己愉快,自己克服困难,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更平和)。

以下着重谈一谈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从而使学生学会独立。

没有距离的爱,没有界限的感情,是最容易对孩子构成伤害的,父母不能也没有资格以这种“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的权利,阻碍孩子的成长。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希望将一切美好的都给孩子,但是过度的爱会妨碍孩子的独立发展。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以适当的方式,向家长指出过度爱孩子的弊端,鼓励家长让孩子学会独立。

以下列举洪凝初中发生的一个具体事例,以进行详细说明。

2018年9月,我刚接手了重新分班的八年级某班,开学第一天,寄宿学生需要重新安排宿舍。在安排女生宿舍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家长在帮助自己的孩子拿被褥,而后又到宿舍帮助该生铺被褥,收拾床铺。于是我告诉该家长,她们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应该让她们自己整理床铺,由于开学第一天比较忙,于是我请这位家长先回家。后来经过了解,该生父亲很早病故,母女二人相依为命。为此,我在一个周末对该生进行了走访。到达该生家,触目惊心,该生家徒四壁,母亲向我哭诉,孩子父亲在世时,常年有病,加之后来得了肝癌,因治病债台高筑。母亲总感觉亏欠自己的孩子,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以致于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一点儿活也不让孩子干,一味地让孩子只顾学习,其他事情都由母亲帮办代替。听完学生母亲的话,我语重心长地向家长指出了这样做的危害,即这样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孩子能力的增长需要依靠自身的探索和实践,即使失败,他会不止一次地进行重复、突破,在此期间,他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直到掌握本领。扼杀孩子的意志力,那么在孩子眼里,一切都有家长替自己办,不需要努力,所以遇到问题就会退缩,勇敢坚强的心理素质得不到发展,变得懦弱,很难立足于社会。孩子缺乏自信心,通过自身努力换来成功,是孩子获得自信的最好途径。当孩子失望地发现,自己努力意犹未尽,家长却早早地把胜利果实摘来放在她面前,这还有什么意义呢?他们怎么能证明自己?从而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坚决不会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与父母对着干等。出于爱,却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家长事与愿违,使孩子缺乏责任感,一旦孩子适应了家长的包办,一切就成为应该的,父母的爱在孩子心目中没什么重量,他们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家长提供的一切,从不想自己应该为家长社会付出什么,缺乏责任感和反哺心,待父母年老,成为啃老族。

孩子“长不大”的症结在哪里?现在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缺少独立性是独生子女的“先天不足”,把原因归结为“独生子女”。事实上,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作为“自然人”来到世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有适宜其生长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孩子只要愿意做,我们就鼓励他,使他获得自信。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如果我们爱孩子,就要从小培养他的独立性,让他自己去走路。

沟通是一座桥,连接此岸的“我”和彼岸的你。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学生生活的后盾,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导师,学生是三者教育的主体。用心沟通,架起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桥梁。沟通从心开始,从真诚开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家长和孩子对教师的信任和支持。沟通从心开始,爱无处不在。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有满足感,往外掏有成就感。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不需要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壮举,只要真诚地播撒真爱,就一定能有所收获。师爱就是一把金钥匙,它能打开孩子闭锁的心灵;师爱是一双无形的手,它能抚去孩子苦涩的泪花;师爱是一丝细雨,它能滋润家长干涸的心田;师爱是一缕阳光,它能照亮教育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