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原则

二、基本原则

不同类型的媒体新闻事件策划,出发点不同,利益诉求也不同,在具体运作中,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使媒体新闻事件策划朝着一个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些基本原则,来明确它的价值底线和操作规范。

(一)必须符合公众利益和公众兴趣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新闻事件策划,无论策划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要达到什么目的,策划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符合公众利益和公众兴趣,媒体无论如何不能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来谋取私利,这是媒体策划新闻事件的价值底线,也是传媒业基本的职业操守。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新闻事件策划是一种人为的传播现象。这种人为的传播现象要获得受众的关注和认同,也必然要同公众利益和公众兴趣联系起来。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宣传部门要求我国新闻媒体“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所以配合政府舆论导向的新闻事件策划应该也必然是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的。而公益事件类的新闻事件策划,其直接目的就是维护和增进公众利益。

至于媒体自我宣传的和营销主导型的新闻事件策划,虽然两者的原始动机一是传播品牌,二是获取利润,都属于媒体经营管理的范畴,但前者具有浓厚的公关性质,而公共关系本身就应以社会利益为行动准则;后者则是建立在媒体拥有的公众注意力资源的基础上,所以必然要顾及公众的心理感受,考虑他们的共同利益,否则,新闻事件策划就会演变为媒体公权私用的闹剧。

另外,为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应,新闻事件策划不仅要考虑公众利益,还要考虑公众兴趣。道理很简单,人们之所以要接触传媒上的各种信息,是因为这些信息要么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要么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而能激发受众兴趣的,往往是一些新鲜、奇异、独特的东西。因此,当所策划的新闻事件与公众利益联系不是那么紧密时,就要注重以新闻的新、奇、特取胜。

(二)必须符合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世上万事万物都处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固有的规律。媒体策划新闻事件也必须使事物按照规律发生、发展。

从实践来看,媒体的新闻事件策划大致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传媒已掌握了一定的新闻线索或事件,在此基础上进行策划,加以促成或引导。

不管是上述哪种形态的新闻事件策划,都必须符合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两点:

1.给新闻事物加一个外力,这个力的方向要符合新闻事物的发展方向。《华西都市报》的席文举总编曾经说过:“‘策划新闻的新闻策划’是在新闻事物发展的原动力上加一把外力,形成力的共鸣,推波助澜,使新闻事物达到波峰状态,收到最佳的社会效果。”这个“外力”必须推动事物顺应历史潮流而行,符合社会的一般价值规范,满足绝大多数公众的心理期待,使其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2.加外力的力度大小,要根据新闻事物的固有频率来决定。力度的大小要和事物的运动频率成正比。过小不起作用,过大适得其反。“有一些新闻事件策划的由头,本身就是影响很大的,比如配合宣传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又比如某些已引起老百姓广泛关注的、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现象,等等,这种情况就要求媒体在策划新闻事件时配合相应的大手笔,制造声势,形成强烈的传播效果,追求深远的影响力。相反,另一些新闻事件策划的由头并不是可能引起轰动效果的信息,那么媒体策划新闻事件时就应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否则就会有炒作之嫌,引起公众反感。另外,在对新闻事物施加外力时要循序渐进,掌握好轻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事物的良性发展。

(三)必须与报道策划有效配合

一次成功的新闻事件策划,一定要与报道策划有效配合,用火候适度的新闻攻势推动事件的发展,扩大其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知晓或参与到事件中来。因为,只有得到充分传播的新闻事件策划,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策划,也才能收到策划的预期效果。

应该说,新闻事件策划和新闻报道策划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依存关系。一方面,被策划的新闻事件离不开媒体的宣传报道,而要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就要辅之以精心的报道策划。另一方面,新闻事件策划人为地制造“新闻卖点”,可以为媒体提供一些“独家新闻来源”,丰富版面(频道)内容,为精良的报道策划提供着力点,争取更好的传播效果,拉近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因此,作为拥有新闻宣传资源优势的媒体,尤其是已具备一定的公信力和感召力的强势媒体,主动发起、策划新闻事件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那么,事件策划与报道策划如何有效互动呢?首先,报道策划不仅要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还需具有超前性。即在事件策划方案初定,尚未进入具体运作时,报道策划就应迈出第一步,为将要发生的事件预热。其次,报道策划必须贯穿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每个环节,并根据事态的现实发展随时变更报道方案,能放大某个亮点,也可对负面影响进行淡化处理。再次,事件收尾后,报道策划不能戛然而止,而要使人们在总结性的新闻报道中继续感受新闻事件的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