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适应性原则

四、适应性原则

在适应大环境、大市场的同时,养殖肉牛还必须与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相适应。如果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与引入地差距太大,肉牛无法适应,经济效益也不会很理想。

(一)农区

农区以种植业为主,作物秸秆多,可饲养西门塔尔牛等品种的改良牛,为产粮区提供架子牛,以获取较佳经济效益。而在酿酒业与淀粉业发达的地区,充分利用酒糟、粉渣等农副产品,购进架子牛进行专业育肥,能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二)牧区

牧区饲草资源丰富,养殖业发达,肉牛产业应以饲养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海福特牛等引进品种的改良牛为主,主要为农区及城市郊区提供架子牛。山区也具有充足的饲草资源,但肉牛育肥相对困难,也可以借鉴牧区的养殖模式,专门培育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海福特牛等改良牛的架子牛。

(三)乳业区

乳业发达的地区,以生产白肉最为有利,因为有大量乳公犊可以利用,并且通过利用异常奶、乳品加工副产品等,能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乳公犊和淘汰乳牛的特点是体型大、增重快,但肉质相对较差。牛是喜凉怕热的动物,气温过高(30℃以上)往往会影响育肥效果。因此,南方气温较高的地区,应选择耐热品种,如圣格鲁迪牛、皮埃蒙特牛、抗旱王牛、婆罗福特牛、婆罗格斯牛和婆罗门牛等品种的改良牛。

当然,所有原则不是孤立的,选择肉牛品种应结合生产实际和饲养要求综合应用,统筹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