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清的故事——加法和减法
开学了。
高商吃完早饭,系上红领巾,披起棉袄,就往学校跑去。二十多天没上学了,他多么想早点到学校里去啊!
走进校门一看,好多同学比他先到了。
在操场边的大树底下,几个同班同学正围在一起谈话哩。高商偷偷溜到大树后面,想吓他们一跳。
到了大树后面一听,同学们正谈得起劲哩!李月珍在讲她给生产队选种子的事。杜小甫抢着说,他写了一篇稿子,题目是《和爸爸比童年》。
忽然,王星海大叫起来:“哈,高商,别躲了!快来给大家谈谈寒假生活吧!”
高商只好从大树后面走出来,说:“我没有什么可谈的呀!”
杜小甫说:“听到的什么故事也行!”
高商说:“对了,你们听过‘一口清’的故事吗?”同学们都说没听过。大家便请高商说说“一口清”的故事。高商说:“上海有家粮食店,店里有个营业员,名叫谭冬生。有一天,一个顾客来买粮食。顾客说:‘我要买30斤籼米,27斤面粉,3斤切面。’话音刚落,谭冬生就应声答道:‘8块8角6分。’——一点不差。后来大家给他取了个‘一口清’的外号。”
谭冬生,笑盈盈,
全心全意为人民。
顾客来买粮,
接待真殷勤。
面几斤,米几斤?
苞谷绿豆各几斤?
不用算盘不用笔,
随口对答算分明。
不差厘,不差分,
人人称他“一口清”。
杜小甫忽然说起了快板,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李月珍接着说:“要是所有的营业员都是‘一口清’,买东西就快了,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
“你们说,他怎么会有这套本领的?”
大家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教算术的杜老师。大家都叫:“杜老师好!”李月珍接着答了一句:“方才杜小甫不是说了吗,‘全心全意为人民’。”
杜老师说:“对,有了为人民服务的一颗红心,他就会勤学苦练,寻找窍门,在技术上精益求精。”
王星海问:“什么窍门?”
“多着哩!例如:”杜老师一边说,一边拾了根枯树枝在地上写着:

36+87+64=?
大家连忙“八三十一,七六十三”地算了起来。
“187!”高商最先得出了答案。
别人也先后算出来了,都说是187。
“对,”杜老师说,“大家都算对了,可是高商算得最快。高商,你是怎样算的呢?”
高商说:“36加64正好是100,再加上87,就得187了。”
“对,这就是窍门之一。所谓窍门,其实是一些速算的方法。它们都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比如说,两数相加,恰好凑成十、百、千、万的,就叫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补数’。几个数相加,中间有互为补数的,可以先加,这样就快些。再看!”杜老师一边说着,一边又在地上写:
548+987=?
“1535!”高商又抢了先。
“对,是1535。”李月珍也算出来了。
“这里并没有补数呀!”杜小甫说。
“是呀,这里并没有补数呀!”杜老师也惊奇似的说,“高商,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高商说:“我是这样算的:987的补数不是13吗?987加13不是1000吗?所以,548加987,我就把它看成548加1000,再减去13,就得1535了。”
杜老师问大家:“懂了吗?”
“懂!”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
王星海还悄悄地对杜小甫说:“这还不懂,初小就学过了。”
“是吗?”杜小甫白了他一眼,“可是到该用的时候你就忘了。”
这时候,同学越来越多了,将杜老师围在中间。
杜老师又说:“如果很多数相加,可以列成竖式,把每行互补的数先加。”
杜老师一边说,一边在地上写了下面的式子:

大家连声喊:“好!好!”
杜小甫忽然问:“减法也可以利用补数吗?”
“可以呀!”杜老师又在地上写了一个题目:
64-36=?
杜老师说:“64和36互为补数,也就是说36等于从100中减去64。所以这个题目可以写成:

“这里要注意: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的时候,原来括号里的减号要变成加号。”
王星海看到这样复杂的演算,又悄悄地对杜小甫说:“嗨呀,反而更复杂了。”
杜小甫还未来得及答话,杜老师接着说:
“我为了解释,才写了这么多的式子。实际运算的时候,只要将64加倍,减去100就得28了。”
“如果从136中减去64呢?”李月珍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题目出得很好,”杜老师说,“36跟64互补。36比64小,百位数字差1,算起来很简便,只要将36加倍,就得72了。这是什么道理呢?你们自己去想吧。”
“如果从824中减去176呢?”高商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对,824和176互为补数,也可以照这方法做。不过将824加倍以后,得减去1000了。”杜老师说着,又在地上写了一个算式:

高商和李月珍看得高兴,也各自捡了根枯树枝,在地上算起来。
高商算的是,

李月珍写的是:

大家看了,都觉得挺有意思。
“可是,”王星海说,“被减数跟减数恰好是补数,这也太巧了。”
“无巧不成书嘛!”杜小甫说。
“对,被减数跟减数恰好是补数,这样的机会是很少的。”杜老师看围上来的人越来越多,便提高了声音,像讲课似的说,“不过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补数的道理,把近于几十、几百、几千的数变整了再算,就要简捷一些。例如:”杜老师又在地上写:

“如果有几个减数,而这几个减数又能凑成整数,可以把它们先加在一起,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例如:

“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设法让减数的最后几位数字和被减数的相同。例如:

“如果被减数跟减数最前几位的数字相同,我们可以把这几位数字去掉,根本用不着算。例如:

“做减法一般比做加法慢,不过,我们可以把减法转化成加法。”
“什么,减法还能变成加法?”杜小甫以为自己听错了。
杜老师说:“能呀!比方,有个生产小组上个月收入12345元,支出6789元,结存多少?”
杜老师一面说着,一面在地上写:
12345-6789
“你们看,被减数的每位数数字都很小,减数的每位数字都很大。这样,减起来,每位都得向前面借。如果我们应用补数,就可以把减数变一下。你们说,6789的补数是多少?”杜小甫用指头点着说:“3—2—1—1。”
“对!”杜老师说,“这样我们就可以把6789看成10000-3211。然后从12345中减去10000,得2345,再加上3211,就得……”
“5556元!”不知谁抢着说。
杜老师点了点头,便把整个式子写了出来:

“你们看这样是不是简单得多?”
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要求杜老师出几个题目算算。
杜老师用树枝把地面扫平,写了这么几个题目:

接着,杜老师念了两个应用题,只在地上记下了数字。
9.井冈山纺织厂一月份生产棉布285万米,二月份生产335万米,三月份生产372万米,第一季度共生产棉布多少?
10.贫农王大爷租种地主土地,辛苦一年共收粮食333斤,地主硬逼他交274斤地租,王大爷只剩多少斤粮食?
最后,杜老师还出了这么个题目:
12345+46802+87362+87655+53198+12638=?
大家算得很快。杜老师还没把下一个题目写出来,大家已经说出了上一个题目的答案。可是算到最后一题,大家都停了下来,望着杜老师。
杜老师笑着说:“怎么,都难住啦。这个题目表面上看来很难,但是,只要将这几个数组织一下,就可以在三秒钟里算出答案。”
“三秒钟?”大家怀疑地望了望杜老师,又埋头研究起来。李月珍还掏出笔记本把这道题目抄了下来。
“300,000!”高商忽然高兴地喊了出来。
“对,300,000!”王星海也高兴地喊。
“什么?什么?”杜小甫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王星海抢着说:“第一个数加第四个数是100,000,第二个数加第五个数是100,000,第三个数加第六个数也是100,000。三个100,000,还不是300,000吗?”
“哦,要掌握这个速算法,还得很快找出互为补数的数字来才行。”杜小甫这才明白过来。
李月珍还在追问:“可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两个数互为补数呢?”
“这也不难。”高商代王星海回答,“两个数的个位数字,相加是10;十位以上的各位数字,相加都是9;那么它们就互为补数。你看:12,345和87,655,不就是这样吗?”
“丁零零”,集合的铃声忽然响了。大家便都向大会场走去。
杜老师一面走着,一面对高商他们说:“这学期你们要毕业了。毕业以后,你们有的要升学,在中学里除数学外,还要学物理、化学,都需要计算。将来你们还要参加工作,工作中遇到需要计算的机会就更多了。如果大家学会了速算,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好处。这学期,我们班的科技活动增加一个数学小组,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些速算的知识,同时,学会一些分析问题和推理的思想方法。你们说好吗?”
“好呀!好呀!”大家都非常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