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两数和乘以两数差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两数和乘以两数差

星期天的上午,高商、李月珍、杜小甫和王星海,带着钉锤、锯子、钉子和一些木条,上学校去。原来教室里有几把椅子坏了,他们约好今天去修理。

一走进教室,王星海便拿起一根木条,和一张坏椅子的前后脚距离比了比,说:“正好,不长不短。”杜小甫拿起一把钉锤,抓了几个钉子,就要帮他钉。

李月珍看见了,赶紧走过来说:“等一等!你们打算怎样钉?”

王星海说:“把木条钉在两只脚上,不就固定了吗?”

李月珍说:“不行!这样,凳脚、木条和座板构成一个四边形了,四边形是不稳定的。”

“那你说怎么钉?”杜小甫问。

“钉成三角形!”高商拿起一根木条,比着凳脚和座板说,“像这样。而且接头的地方,最好钉上三只铁钉,让它们也钉成三角形,这样就结实了。”

“那,”杜小甫还要抬杠,“你那根木条不是太长了吗?”“木条是死的,人是活的嘛!”高商将木条比好长短,用铅笔在木条上划了条斜线,一面拿起锯子就锯,一面还说,“正好锯成一样长的两根。”

这时候,杜老师闻声走了进来。看了看,说:“学习雷锋做好事呀!争论什么呢?”

李月珍把方才争论的问题讲了一遍。杜老师听了,说:“对呀!杜小甫,我们上次不是学过三角形的稳定性吗?”

“学是学过……”王星海说。

“就是不联系实际。”杜小甫赶紧加上一句,作为自我批评。

高商刚把木条锯断,杜老师就接了过去。高商说:“还要加工哩!”杜老师说,“留下来,这里有一条速算方法!”

“什么?”高商四个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

“修理完椅子再教给你们。”杜老师说完,顺手把这两根木条放在讲台上。

在杜老师的指挥和帮助下,量的量,锯的锯、钉的钉,不一会,几把椅子就修理好了。

杜老师不等大家要求,从讲台上拿起两根木条说:“这本是一根长木条,锯断后,可以拼成一个‘磐折形’。”杜老师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图,还标上字母:

杜老师解释说:“大家先看左边的图:大正方形每边长a,它的面积是a的自乘积即a2,左下角的小正方形每边长b,它的面积是b的自乘积即b2。从a的平方数中减去b的平方数,也就是从大正方形中减去小正方形,就是‘磐折形’的面积。”

杜老师停了一下,看大家都没有不懂的表情,便接着说:“这磐折形就是原来长木条锯断拼起来的,它和右边的长木条面积相等。而这长木条的长是a跟b的和,宽是a跟b的差。因此我们知道:两数的和乘以两数的差,等于两数的平方差。写成公式就是:

(a+b)(a-b)=a2-b2

大家懂吗?”

杜小甫说:“懂是有点懂,就是用字母代替数字还不大习惯。”

王星海也说:“两个括号之间,是不是掉了一个‘×’号!”

杜老师点点头说:“字母代替数字,就是代数啰。代数式括号之间的乘号通常都省略不写。”

“其实用汉字写也行。”李月珍说,“a代表大数,记个‘大’字;b代表小数,记个‘小’字。”说完,她走上讲台,写了个这样的式子:

(大+小)×(大-小)=大2-小2

杜老师说:“其实,我现在用数字做两个题,也就明白了。例如:”她说到这里,写了这么个题目

她指着61和59说,“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整十数,它们跟平均数的差又很小,算起来挺方便。按照刚才我们写的那个公式,它们等于……”她继续写道:

杜小甫跳了起来,叫道:“妙,实在是太妙了!虽然是求面积引出的公式,但在一般的计算上也可以运用。这真是房梁上挂暖壶——高水平(瓶)啦!”

王星海似乎还不相信,将61×59照平常方法算了一遍,一看答案也是3599,也不由得说:“这办法太好了,我一定把这公式记下来。”

杜小甫说:“道理懂了,就不难记,不就是:(a+b)(a-b)=a2-b2吗?我已经记住了。”

杜老师笑了,说:“如果我把式子写成这样,

a2-b2=(a+b)(a-b)你们看行吗?”

“行,怎么不行?还不是一样!”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可是有的人却只知道(a+b)乘以(a-b)等于a方减b方,而不知道a方减b方也可以等于(a+b)乘以(a-b)哩!”杜老师说。

“可是,”李月珍问,“实际上会碰到这样的题目吗!”

“当然会呀,”杜老师说,“比如有块铁皮,3尺8寸见方,就是说,长宽都是3尺8寸,工人师傅因为工作需要,截去2尺8寸见方的一块,剩下的铁皮面积多大呢?”

说完,她在黑板上写了个式子:

382-282

“我把单位省了。”杜老师说,“这里,如果先求出38的平方数,再求28的平方数,再减,就要麻烦些。正好38减28等于10,那么,我们按照第二个公式算……”杜老师接着写:

“好,这个算法好!”杜小甫说。

“不,还是前一个算法好!”王星海说。

杜老师笑着说:“两个算法运用的是同一个公式,只因为情况不同,运用的方法也不同,怎么能说这个好那个坏呢?如果不信,我再举两个极端的例子。”说到这里,她写了个题目:

6.7322-3.2682

还说:“大家先求平方数,再减减试试!”

四个人各拿着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算了半天,算得杜小甫直摇头,最后还是高商先算出来:

“你们看,多麻烦,”杜老师说,“这两个数是互补数,所以如果利用第二公式,写成:

这有多方便。”

“所以我说,这个算法好。”杜小甫说。

杜老师说:“那你再做这个!”说着,她又写了这么个题目:

(100+2.5)×(100-2.5)

杜小甫算了半天,好容易才算了出来:

“不好,不好,这样算太麻烦。”杜小甫直摇头。

“那你再用第一个算法算算看!”杜老师说。

于是杜小甫写了这么个式子:

“这样方便多了,今天可开了窍了。”杜小甫说。

“由此可见,要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杜老师说。

接着,杜老师写了这么几个题目给大家“分析分析”:

1.152-142=? 2.362-342=?

3.622-522=? 4.4652-3652=?

5.762-242=? 6.32×28=?

7.71×69=? 8.45×55=?

9.曙光人民公社养鸡场,宽18米,长22米,面积多少?

10.胜利农具厂有一个车间,长宽都是12米,中间摆机器和操作的工地长宽各为8米,周围空地面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