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甫向高商挑战——除以16
你说奇怪不奇怪,杜小甫居然向高商挑战,要和他比赛算术。
这天早上,杜小甫一走进教室,就把书包一放,走到高商面前,敬了一个礼,郑重地说:“向你挑战!”
昨天语文课周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工厂里两个车间开展劳动竞赛,互相挑战的故事,杜小甫要攻算术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主动向高商提出挑战。
高商虽然有些意外,却也很兴奋,他站了起来,高声回答:“坚决应战!”两个人面对面站着。
同学们都跑了过来,将他们俩围在圈子里。忽然,王星海钻到他们俩中间,唱了起来:

他看了看高商,又看了看杜小甫。
杜小甫神气地说:“比算术!”
王星海摇了摇头,继续唱道:

“咦,你怎么这样主观?”杜小甫眼睛瞪得大大地,“我要和他比——一只螃蟹一张嘴。”
“哗”的一声,同学们大笑开来。
王星海问高商:“你接受挑战吗?”
高商笑着说:“他念了几天快板,我比不过他。还是比点别的吧!”
王星海说:“好,这样吧!先比‘一只螃蟹’,再比别的。预备——比赛开始!”
口令的声音一落,杜小甫和高商就争先恐后地念:
一只螃蟹一张嘴,两只钳子八条腿,
两只螃蟹两张嘴,四只钳子十六条腿,
……
杜小甫哗啦哗啦地念着,好像村里新修的水库开了水闸似的。高商才说到“四只螃蟹”,他已经说到“八只螃蟹”了。王星海站在他们中间,两只手一摆一摆地好像在打拍子。后来他看到高商越说越慢了,就把手一劈,喊了声:“停止!”随即宣布:“第一场比赛,杜小甫胜。”
大家都鼓起掌来。
杜小甫得意得摇头摆脑地说:“我今天压倒高商了。”

“杜小甫先别得意,”王星海说,“还有第二场比赛呢!”
“还比‘一只螃蟹’吗?”杜小甫问。
“这还行!第二场该由高商说了。高商,你说第二场比什么?”
“比除以16吧!”高商说。
杜小甫想:“除以16,得连除以四次2,这多麻烦呀!不过高商也得这么算,占不了便宜。”于是他说:“除以16就除以16吧!”
王星海说:“你们俩既然同意,我就出题目了,注意——50!”
“50,25……”杜小甫刚念了两个数,高商就叫出来:“3.125!”可是杜小甫还在念:“25,12.5……”
李月珍拿着纸和笔,从人丛里挤出来说:“我算出来了,是3.125!”
王星海于是宣布:“第二场比赛,高商胜!”
大家也都鼓起掌来。杜小甫可不服气。他说:“不行,还要来一次。”
正在热闹的时候,王星海忽然从人丛里钻出去,跑到自己的位子上坐好了。
大家回头一看,语文课周老师已经站在讲台上了。啊,原来上课了。大家连忙回到自己位子上,安静地坐下来。
下午自习课,继续学习速算。杜老师问:“听说今天杜小甫向高商挑战来着,是吗?”
王星海抢着回答:“是呀,一比一,各胜一局。”
杜老师笑着说:“熟能生巧。杜小甫背了几天‘快板’,不必临时计算,得数就出来了。所以第一场比赛战胜了高商。第二场,高商战胜了杜小甫,他虽然没有练快板,可是他心里早已记住了一套口诀,也是不必临时计算,张口就得出了答案。也是熟能生巧啊!”
为什么也是熟能生巧呢,高商掌握了一套什么口诀呢?杜老师见大家带着好奇的眼光,便笑着问高商:“高商,你说说,你有什么窍门?”
高商笑了一笑,没有说话。
“别保守了,快给大家交流交流吧!”有人说。
高商说:“五——三一二五嘛!”
大家听了都莫名其妙。高商便走到黑板跟前,给大家写了一套口诀:
斤求两口诀
一退六二五 (1÷16=0.0625)
二——一二五 (2÷16=0.125)
三——一八七五 (3÷16=0.1875)
四——二五 (4÷16=0.25)
五——三一二五 (5÷16=0.3125)
六——三七五 (6÷16=0.375)
七——四三七五 (7÷16=0.4375)
八——五 (8÷16=0.5)
九——五六二五 (9÷16=0.5625)
十——六二五 (10÷16=0.625)
十一——六八七五 (11÷16=0.6875)
十二——七五 (12÷16=0.75)
十三——八一二五 (13÷16=0.8125)
十四——八七五 (14÷16=0.875)
十五——九三七五 (15÷16=0.9375)
十六两为一斤 (16÷16=1)
高商写完了,说:“这是父亲小时候教我的。”
杜小甫说:“‘父亲小时候’你还没有生呢!”
杜小甫这句话说得全教室哄堂大笑起来。
高商红着脸,辩解道:“我是说我小时候,父亲教我的。”
杜老师补充说:“杜小甫平时爱读课外书,他的语文表达能力,就比较准确一些。这点值得同学们学习。高商念的这套口诀,叫‘斤求两’我们都知道,过去的秤一斤是十六两。比方说,一块钱一斤的东西,买一两该付多少钱呢?‘一退六二五’,就是该付六分二厘五,也就是六分多钱。反过来说,因为那个时候买卖东西都要算斤化两,劳动人民多年来传下了这套口诀,比每次都要除以16,当然快多了。一两等于多少斤呢?口诀的第一句是‘一退六二五’意思是一两等于0.0625斤。”
“那不是又可以叫‘两求斤’了吗?”杜小甫忽然插嘴问,“为什么一定叫斤求两呢?”
“名称是约定俗成的,但应用可以是多方面的。”杜老师接着说,“所以在高商小的时候,他父亲把这套口诀教给了他。这套口诀是很有用的。”
李月珍也提出了问题:“不过现在不是一斤分为十两了吗?学了这套口诀还有什么用呢?”
杜老师回答说:“在除以16的时候,这套口诀不就很有用吗?将来学习乘或除以某些数的时候,也可以联系思考,触类旁通。今天早上比除以16,杜小甫用连除以四次2的办法来算,而高商因为记得这套口诀,只要念一句‘五——三一二五’,就得出了答案。当然啰,因为被除数不是5,而是50,所以小数点得往右边推一位,就得出3.125来了。”
杜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比较表:
杜小甫的做法 高商的做法
50÷2=25 50÷16=3.125
25÷2=12.5
12.5÷2=6.25
6.25÷2=3.125
杜老师说:“这样一比较,自然高商算得快了。除了这十六句‘斤求两’口诀,我国劳动人民还有这么四句口诀:
“百两不用想,六斤零四两,
“千两不用算,六十二斤半。
“四两就是0.25斤,半斤就是0.5斤,这四句口诀,连同上面的‘一退六二五、十——六二五’,可以列成这样的算式。”
杜老师又在黑板上写了这么四个式子:
1÷16=0.0625
10÷16=0.625
100÷16=6.25
1000÷16=62.5
杜老师说:“你们看,被除数增大到十倍,商数的小数点就得往右边推一位。速算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小数点。至于杜小甫的做法,倒很像古代俄国农民算乘法。我们可以将他们的算法跟我们的算法比较一下。例如37乘以32,他们就连乘以五次2。”
杜老师在黑板上写:

“可见碰到乘数或除数较大的时候,用连乘或连除的方法,不仅不会快,相反地倒慢一些。既然我们的前辈留下了这么一套‘除以16’的口诀,我们何不把它学会了,运用起来呢?有人不主张背口诀,觉得太麻烦。其实,背这么几句口诀并不算难,记住了,习惯了,以后随时可以运用,可以带来许多方便哩!”
大家听杜老师这么一说,便把黑板上“斤求两”的口诀抄了下来。有的一边抄,一边就在默记。
王星海抄完了,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被除数比16大,怎么运用这套口诀呢?”
杜老师说:“这有两个办法,例如被除数是23,如果是打算盘,可以先念一句‘二——一二五’,再念一句‘三——一八七五’,退位相加,得1.4375;如果是心算,23除以16得整数商1,余7,再念一句‘七——四三七五’,凑在一起,答数也是1.4375。”
李月珍接着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斤求两’的口诀只能用在除法上,碰到乘以16,该怎么办呢?”
杜老师说:“碰到乘以16,当然不能先除以625,再乘以10000啰!除非被乘数正好是625,或者是它的简单倍数,否则不是自找麻烦吗?那就得另想办法了。什么办法?以后再讲!现在,大家先做几个习题吧!”杜老师在黑板上出了几个题目:
1.9÷16=? 2.100÷16=?
3.13÷16=? 4.7÷8=?
5.28÷16=? 6.46÷32=?
7.70÷16=? 8.12÷32=?
9.红旗摩托车制造厂16天生产4000部货运三轮摩托车,平均每天生产多少部?
10.向东大队16亩玉米试验田去年共收玉米19,000斤,平均每亩生产玉米多少斤?
11.80根钢轨长1公里,每根长多少?当火车经过一座铁桥的时候,小明听着火车过了25根钢轨,铁桥大约有多长?
12.16块砖叠起来高1米,竖着排,4块砖长1米,横着排,8块砖宽1米,求每块砖高、长、宽各多少毫米?
大家开始算起来,杜老师在教室里巡视了一遍,又走到黑板前,在“7÷8=?”和“46÷32=?”后面,又分别写了两个算式,作为提示:
7÷8=14÷16
46÷32=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