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云计算产生的背景

1.1.2 云计算产生的背景

有人说云计算是技术革命的产物,有人说云计算只不过是已有技术的重新包装,是设备厂商或软件厂商“换汤不换药”的一种商业策略。笔者认为,云计算的发展是需求推动、技术进步及商业模式转换共同作用的结果。

(1)需求是云计算的动力。

IT设施要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现在面临高成本的瓶颈,这些成本至少包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时间成本、应用成本、环境成本。云计算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用户不需要专门的IT团队,不需要购买、维护、安放有形的IT产品,可以低成本、高效率、随时、快捷地按需使用IT服务;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可以极大提高资源(硬件、软件、空间、人力、物力、资源等)的利用率和业务的响应速度,有效聚合产业链。

(2)技术是云计算发展的基础。

云计算发展的技术基础包括:云计算自身核心技术的发展,如硬件技术、虚拟化技术(计算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应用虚拟化)、海量存储技术、分布式并行计算、多用户构架、自动管理与部署;云计算赖以存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高速、大容量的网络,无处不在的接入,灵活多样的终端,集约化的数据中心Web技术。

(3)商业模式是云计算的内在要求,是用户需求的外在体现,并且云计算技术为这种特定商业模式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云计算的主要特征是以网络为中心、以服务为产品形态、按需使用与付费,这些特征分别对应于传统的用户自建基础设施、购买有形产品或介质(含Licence)、一次性买断。

纯粹从技术角度看,云计算是很多技术自然发展、精心优化与组合的产物,是这些技术的集大成者;如果同时考虑到商业模式,那么可以断言,云计算将给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所以,在此绝不能离开技术谈云计算,否则有“忽悠”之嫌;也不能离开商业模式谈云计算,否则云计算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纵观整个ICT产业的发展历程,每一次计算模式的变革都会引发一场产业变革,同时也会造就一批“明星”厂商。主机时代,IBM风光无限,称霸一时;互联网时代,微软、英特尔即为名副其实的行业主导者。然而,云计算时代,谁才是主角呢?

1.Google

Google是最早提倡和实践云计算技术的企业之一,其互联网搜索服务建立在云计算基础架构之上。经过多年的发展,Google云计算技术逐渐成熟,针对自身特点建立了一套极其有效的商业模式与产品、服务组合。2011年8月,Google以6 820万美元收购企业级IP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GIPS,并于同年召开了“Google I/O开发者大会”,发布了以企业级Google App为核心的云计算产品。种种事实表明,Google云计算目标并不只在于个人用户,它的野心在于覆盖从个人用户到企业用户的广大空间。Google还积极与其他云计算企业合作。

Google的标志如图1-2所示。

图1-2 Google的标志

2.IBM

IBM是云计算领域中名副其实的巨头,2007年高调启动“蓝云”计划,推出一系列云计算产品。2008年,IBM在云计算领域累计投入超过10亿美元,将其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扩展到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市场。为了进一步抢占全球云计算市场,从2009年开始IBM加大了在云计算领域的投入。IBM在IaaS、PaaS、SaaS 3个层面都有方案推出,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一应俱全。近年来,IBM的“智慧”战略如火如荼,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通信、智慧医疗……一切都是智慧的。IBM智慧的云计算也是其智慧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云智慧正不断向云计算领域延伸。

IBM的标志如图1-3所示。

图1-3 IBM的标志

3.微软

云+端、软件+服务是对微软云计算的最佳诠释,其云计算平台Windows Azure被认为是Windows NT之后最重要的产品,关乎微软的未来。微软前CEO史蒂夫·鲍尔默多次公开表示,云计算是微软的又一次机遇。与其他云计算厂商相比,微软在用户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微软的操作系统和操作习惯,不管是在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中都有很广泛的影响力。微软可以借助这些优势迅速推广其云计算产品和服务,微软基于云计算的解决方案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表明,微软云计算产品的势力范围正在逐步扩大,将对产业链上下游产生深远影响。

微软的标志如图1-4所示。

图1-4 微软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