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 D-S行为信任值计算方法

7.4.1 D-S行为信任值计算方法

云计算环境下对于实体Ei与实体Ej,当实体之间发生了n次交互后,令实体Ei对实体Ej的信任证据为,其中为最近一次的信任证据,为最早一次的信任证据。可以根据任何一次行为证据计算得到对应的行为信任值。使用D-S证据理论计算行为信任,这里先给出几个重要的数学定义。

定义7-10 样本空间Ω:D-S证据理论是基于互斥且穷举的有限命题所构成的集合Ω,Ω称为样本空间。2Ω是Ω的幂集,是基于识别框架Ω的所有可能命题的集合。定义7-11 概率分配函数m:设函数m:2Ω→[0,1],且满足:

则称m是2Ω的概率分配函数,m(A)称为A的基本概率数。

定义7-12 信任函数Bel:设函数Bel:2Ω→[0,1],且

Bel又称为下限函数,Bel(A)表明对命题A的真实信任度。

定义7-13 似然函数Pl:设函数Pl:2Ω→[0,1],且

P又称为上限函数或不可驳斥函数,P(A)表明对命题A的非假信任度。

在LBCTM中,将Ω定义为{T,-T},T和-T代表两种互斥且穷举的状态,即可信与不可信。因此2Ω为{∅,{T},{-T},{T,-T}},其中组成元素分别代表“不可能事件”“实体可信”“实体不可信”“不确定”四种信任状态。信任函数Bel与似然函数Pl的关系如图7-7所示。

图7-7 信任函数Bel与似然函数Pl的关系

因此,在LBCTM中,实体的行为信任度可以用三元组表示(m({T}),m({-T}),m({T,-T}))。其中,m({T})表示信任证据对实体可信的支持程度,m({-T})表示信任证据对实体不可信的支持程度,m({T,-T})表示信任证据对实体可信的不确认程度。存在Bel({T})=m({T}),Pl({T})=Bel({T})+m({T,-T})的关系。

由定义7-1可知,信任证据,是从m个独立且不同的角度获得的关于实体可信度的模糊估计。因此,将这m个角度的证据融合后就是由信任证据获得的本次交互行为对应的行为信任。

定义7-14 正交和:设m1和m2是两个概率分配函数,其正交和m=m1⊕m2

其中

因此,可以通过Dempster证据组合规则将信任证据中m个角度的证据融合,获得实体Ei与实体Ej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行为信任值

进而可以获得实体Ei与实体Ej的行为信任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