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1.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强调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全世界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我们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高主动设置议题能力和舆论引导力,在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等重大问题的对外传播上掌握主导权,在国际热点的新闻竞争中占据主动权。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这是中央全会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对外话语体系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

建设对外话语体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一方面包含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包含着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最深厚的文化底蕴。

建设对外话语体系,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源头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目前在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话语体系上高水平成果不多。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尤其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建设对外话语体系,要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进入新时代,我们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在国际舞台上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共建“一带一路”等,为建设话语体系提供了实践基础,为升华中国理论提供了丰富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