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

广播的传播特点主要有:

(1)传播迅速,信息量大。

广播的采录设备小巧灵活、机动性强,制作简单,便于记者迅速采制报道,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甚至做到于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进行同步报道。

(2)听众广泛,覆盖面广。

听众收听广播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小,不需要受众具有很高的文化程度,听众范围较广泛。广播媒介的覆盖相对于电视媒介也更容易;广播可以伴随接收——边做事情边收听或在移动状态下收听。因而常被称为伴随型媒介,扩大了接受的可能。这一特色使广播在未来的媒介格局中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权。

(3)声情并茂,参与性强。

通过声音传递信息,使广播相对来说具有更强的传真、传情的能力,更具亲和力和参与感。另外从技术上说,受众直接参与广播节目的方便性、隐匿性特点,也使得广播的参与性强于其他媒介。

(4)转瞬即逝,不易保存。

广播是以声音为唯一传播符号的媒介,听众在收听的过程中,信息转瞬即逝,使受众对传播内容不易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对一些复杂抽象的内容,很难在稍纵即逝的条件下获得透彻理解。相对来说,报纸、杂志则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思考,来理解难懂的问题或语词。另外,广播节目如要保存必须事先准备好录音设备,不便于受众随时随地保存信息。

(5)线性传播的选择性差。

报纸以“面”的、实体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读报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内容,拥有较强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而广播则需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以接连不断的“线”性形式一一呈现出来,受众只能依顺序接收,很难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节目和内容,也就难以主动把握重点。在特定时间里,受众只能有效地接收一套节目,不能提前、不能推后,更不能错过接收时间。受众的选择权是不完全的。

电视的传播特点主要有:

(1)信息符号视听兼备,声像互动,可以传递比其他媒介更多的信息。电视同时调动图像、声音、文字和画面景别、角度、色彩等手段传播信息,以达到真实、全面、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

(2)长于再现,重构时空,现场感强烈。电视在真实再现事物的变化过程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现实中事物发展变化的信息往往是多形式全方位同时发生的,例如伴随着一个具体事物发展变化的氛围、条件等,电视可以较全面地记录反映这一状况,使观众真正进入见其人、闻其声的接收状态。

(3)时效性强。同广播媒介一样,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的采制设备也日益趋向小型化,大大提高了其传播效率,时效性越来越强。

(4)在传播劣势上,同广播一样,电视也存在转瞬即逝、不易保存,信息选择性差的劣势。除此之外,电视画面传播的局限性也成为限制。影视符号是感性的符号形式,不具备抽象性和概括性。它是个别的、特殊的,长于展示而拙于阐释。另外影视符号有孤立影像含义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