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火爆异常。数百万粉丝的关注,上亿的点击量,传播影响力可谓惊人。然而对比一下我国的总人口数,我们就会意识到这种火爆其实只是少数人的狂欢。但是换个角度来想,这也恰恰说明新媒体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信息时代的号角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吹响,但那时候的未来学家们并不能预见到今天移动互联网浪潮的盛况。事实上,我们现在连明年、后年的新媒体会变成啥样,也只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这个时代的更新迭代速度实在太快,几年前那些带着“互联网思维”光环的品牌,有不少已经沦为失败的案例了。这让我们在寻找案例时总是战战兢兢,生怕遭遇令人尴尬的“反转”剧情。

新媒体能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大量的新消息,但我们的视野并不一定会因此变得更加开阔,更多时候反而是变窄了。如果不信,你可以看看你的微博、微信。关注的人群和订阅号都是根据自己的口味挑选的,也就是说,你已经把自己的信息来源和关注范围锁定在了一个精确的小圈子里。在这个小圈子内,你无所不知。除此之外,你闻所未闻。

假如你首页上的关注对象对某个热点新闻不感兴趣,而你恰好也没有下载报刊媒体的客户端,就会对该热点一无所知,仿佛它从来没在世界上出现过。从客观效果来看,你被屏蔽了。但你可以找到这些信息,只不过由于注意力不在那边而懒得关注,大脑下意识地过滤掉了它们。

过量的信息与有限的注意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于是我们会不断缩小自己关注的领域,以确保头脑不因信息过载而“死机”。久而久之,亿万网民就会变得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分化成无数个拥有共同爱好的小圈子。大数据技术又会统计出各个用户平时浏览最多的信息,然后让新媒体平台精准地推送他们最关注的内容。

最终,人们的关注面越来越集中,也越来越希望获取细分领域下的精品内容。每个新媒体平台都会跟数量惊人的其他新媒体平台对冲抵消,彼此的影响力很难扩散到全体大众。但每个新媒体运营者都能对自己的垂直社群最大限度地输出影响力,深度整合资源,变现更多价值。专业化的精耕细作,迟早会淘汰一切哗众取宠的花招。于是,你将慢慢学会忘掉其他无关信息,每天只是透过那几个信息渠道来认识世界。

不过,我们不必为自己无法阅尽天下事而沮丧,也无须为大量信息得不到有效传播而悲哀。世界那么大,网民那么多,在新媒体的推动下,每一类信息都会被对它们感兴趣的人群看到。而你只要盯住对自己生活最重要的东西就够了。反正你到时候肯定会主动屏蔽一些自己原先关注的新媒体,只保留心中所爱,省下更多精力去做喜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