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适应国家“金审工程”建设的需要

1.1.3 适应国家“金审工程”建设的需要

2001年12月,中国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自出任小组组长。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一项国家基础工程被提高到了历史的最高高度。2002年8月,国务院颁发了17号文件,确立了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框架,“金审工程”作为12个金字工程之一的一个重要应用系统而名列其中。国家审计署“金审工程”总体规划方案为:“一个模式,三个转变,五个一规划”。即建成对财政、银行、税务、海关等部门和重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及相关电子数据进行密切跟踪,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实施有效审计监督的信息化系统。逐步实现审计监督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增强审计机关在计算机环境下查错纠弊、规范管理、揭露腐败、打击犯罪的能力,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更好地履行审计的法定监督职责,为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由于内部审计业务上受审计机关指导,因此“金审工程”也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指出了方向和道路。2003年2月,审计署发布4号令,即《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业务操作和内容做了详细规定。

1998年,中国就出台了《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利用计算机作为重要辅助工具开展审计工作,得到了执行的法规依据。200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审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国家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2001年3月,审计署提出了《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明确了审计信息化工作的五年目标和基本建设内容,使我国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2003年7月,在《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强对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管理、组织和协调”,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如“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审计署在《2004年审计信息化审计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2004年审计信息化要在“软件应用”上下功夫。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契机和思路,2003年以来,交通、水利、电力、石油化工、教育、政法、文化等单位和部门的内部审计信息化迅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