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出招
案例中的姗姗不算是一个沉迷网络聊天的孩子,只是表现出孩子对网上聊天的兴趣,这种情况,家长只要适当监督就可以。然而,对出现了网络聊天沉迷的孩子,家长的工作就需要耐心和方法。
对网络聊天(国内孩子一般用的是QQ)成瘾的成因,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认为主要有两部分,好奇心理和求异心理。
在网上聊天的世界里,地理界限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见了,一切真实生活中交流的障碍都不存在。网上交流使得上网者对所交谈的对方产生莫大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吸引着他们相互间很想知道对方是谁,长的什么样子。越是了解他一点点,就越想了解得更多,感觉对方就是自己见到的完美人。对于充满想象力或是常遭挫折的人,就越不能摆脱这种诱惑。
很多青少年学生的生理都已在逐渐成熟,对异性自然很好奇。当他们对某异性产生好感,但现实生活中又羞于开口,甚至就算开口也遭到拒绝时,这无疑会对他们的自尊心造成一定的打击,而使得他们再没有勇气面对现实,对自己失去信心,不能积极地处理和解决所面对的问题,不能采取较为有益身心的方式进行调节,而是借助于网络来摆脱烦恼。他们往往在这个时候选择来网上寻求知己,渴望会遇上自己心目中的“白雪公主”“青蛙王子” 什么的。这种情况对稍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发展到网恋,并导致一系列的问题。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应多注意。
那么,怎么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网络交往呢?
首先,在让孩子接触到网络之前,就应该教给孩子一个概念,网络是一种虚拟的存在。也就是说,从网上碰到的人和现实中的是不一样的。在虚拟空间,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都与在现实空间中有很大不同。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角色、制约,揭掉“面具”,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信息社会并不完全适用。面对面、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变成了互不见面的虚拟交往。网友之间难以进行身份鉴别,网上交流可以完全无所顾忌,使传统道德的规范作用显得比较弱化。总之,家长应让孩子从心里明确,不能把网友带入现实生活中,孩子也就自觉做到不见网友。这一点可以算是孩子安全上网的底线。
其次,应培养孩子的网络自律意识、网络道德,教孩子学会把网络当做工具,即信息获得的工具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与亲朋好友等交往的辅助手段。这里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对于那些对电脑有兴趣的孩子,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习计算机技术,而不要让孩子把兴趣都投入于网络的虚拟世界。
对孩子上网的控制家长也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手段,这里对一些保护孩子健康上网的软件作些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