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出招
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直至当上了美国总统。这中间,乐观的性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当孩子学会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时,他的未来就会充满灿烂的阳光。乐观豁达也是孩子应具备的良好品质,爸爸妈妈应当知道,乐观的孩子一定会比悲观的同伴更易成功。乐观是成功的催化剂,悲观是失败的孵化器。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就是在点燃孩子对未来、对成功的希望之火。
乐观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命运不错,即使遇到一些挫折,他还是深信自己能够扭转颓势,继续努力下去。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现状,即使处于不幸,他们还是认为自己能够克服不幸。许多心理辅导工作者都认为,这样的生活态度与童年的快乐经历有关,特别是与爸爸妈妈的关爱和乐观的态度有关。
要想让孩子变得乐观一点,爸爸妈妈首先必须能区分乐观和悲观这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思想情绪。根据专家解释,两者之间最大区别就是对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释。乐观主义者认为,有利的、令人快乐的事情不仅总是永久的,而且是普遍的。他们能努力促使好事发生,而一旦不利的事件发生了,他们也能将其视为暂时的、不具普遍性的,对其发生原因也能采取乐观豁达的态度。而悲观主义者考虑的恰恰相反:认为好事总是暂时的,坏事才是永远的;好事只是靠碰运气,偶然发生的,坏事才是必然的。在解释坏事发生原因时,他们也常常犯错误,或是每件事情都责怪自己,或是全都怪罪于他人。
悲观主义在性格上是“灾难性” 的。在逆境中做最坏的打算是应该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就无须如此了。某个孩子因为没能加入篮球队,就大哭大闹,或故意夸大事情的严重程度,并且在感情上对夸大了的事情而非实际情况做出同步反应。当爸爸妈妈认同了孩子的悲观想法,往往会加重他的悲观情绪。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很重要,这是孩子应具备的良好品质。身为爸爸妈妈,应当努力帮助孩子形成乐观的良好品质,快乐健康地成长。
乐观向上的性格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很大。这个道理爸爸妈妈一般都懂。可自己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这种性格,甚至已经有了悲观、孤僻、懦弱或冲动的不良性格,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爸爸妈妈们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1)确立塑造孩子乐观性格的信心。
孩子现有的性格是否属于悲观性格,爸爸妈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且双方认识应该一致。既然都认为已有的性格不好,应当改塑,就不必灰心丧气,更不能破罐子破摔,明白“性格是可以重塑的”道理,树立起建立乐观向上性格的信心。
(2)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自我分析能力也就随之产生。但是,孩子年龄毕竟还小,自我分析能力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遇到一点困难,又会垂头丧气。沾沾自喜一多,容易产生高傲的性格;垂头丧气一多,又会养成悲观的性格。
(3)指导孩子从乐观性格认同中决心重塑自己的性格。
所谓“认同”,是指认定自己和某一对象具有或可以具有相同特征的心理过程。性格认同,就是认定自己和某人性格一样,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给孩子讲述先进人物、英雄人物、优秀学生的故事,也可以讲述孩子身边的优秀中小学生的故事,还可以将孩子和具有乐观性格的孩子组织在一起学习、读书、画画、弹琴等,激发孩子向乐观性格认同,以达到改塑性格的目的。
(4)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调节,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
在家庭中,爸爸妈妈随时注意指导孩子自我排除心理障碍,学会自我调节自己的情绪,使悲观情绪、不良情感或其心理障碍及时得到化解,也就不会导致悲观性格的形成。比如,孩子有了苦闷,要让他尽量诉说,发泄其情绪,不要让他的委屈长期压在心头,更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斥责,还可以回避孩子敏感、忌讳的话题,或者转移孩子的思路,减轻心理负担等。因为爸爸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正确,往往是孩子乐观性格形成的原因。
人在一生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如意。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来自学习的压力,来自小伙伴之间的竞争;和同学们相处的过程中,也会有摩擦,也会有碰撞;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也会不同的观点。这必然会使孩子产生不良的情绪。如何化解不良情绪呢?这就需要家长的引导,让孩子走出不良情绪的困扰。
告诉孩子,这是成长的必然,也是生活中的必然。每个人都会遇到不愉快,每天都会有不如意发生,作为一个成功的人,要有能力化解不良情绪,不能让不良情绪来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让孩子树立坚强的信念,树立远大的目标,凡事向远看、向前看。目标远大,才能忽视眼前的小烦恼、小麻烦。
让孩子学会转移不良情绪,把令人烦恼的事情放在一边,把精力放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比如出去走一走,分散一下注意力;听听音乐,让好听的音乐化解掉心中的不良情绪;和同学聊聊天,宣泄心中的不快。这些都能有效地转移不良情绪。
鼓励孩子从困境中走出来。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要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孩子,让孩子学会自我放松,学会镇静自己,要相信自己能克服不良情绪。这时候,家长真诚地给他关怀,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一想,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他以朋友式的鼓励。尤其是遇到不幸和疾病的时候,父母更应开导和安慰。
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父母不应言辞粗暴,甚至施之以棍棒之类的暴力,否则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使父子之间的积怨加深,导致代沟的产生,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很难进行下去。家长要细致地分析引起不良情绪发生的原因,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劝解、疏导。暗示孩子不能做傻事,更不能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事情,这样的提醒会使孩子平静下来。
父母应细心地照顾孩子的情绪,如同照顾一株娇嫩的小花一样十分精心。这样这朵情绪的小花才会开得更鲜、更艳。
如果孩子经常处在消沉、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中,会对他的智力发展、能力培养、性格形成起消极作用,而且会间接影响全家人的情绪,使家庭氛围压抑。愉快、喜悦、欢乐等积极情绪,则可以激发孩子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促进孩子与人交往及自我意识的发展。可采取各种方法培养孩子的好情绪,减少坏情绪。那么家长平时要从哪几个方面注意培养呢?
(1)培养责任心。有责任心的孩子会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但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小事都不用自己操心,这使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任性而乖张。要改变这种现状,父母首先自己要有责任心,其次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实际操作的机会,并让孩子持之以恒。
(2)激发自信心。自信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使人面对挑战迎难而上,以欢快、充实、进取的态度生活。激发孩子自信心的最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适时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喜悦和由衷的赞美。
(3)保护竞争心。孩子有好胜的天性,都希望自己在竞争中能赢,这是正常的。但现在很多孩子不会竞争,害怕竞争,他们只要赢,输了就哇哇大哭,一副输不起的样子,这是父母们过于迁就的后果。优秀的竞争品质,如胜不骄、败不馁、勇为最先、不耻最后等,是需要精心培养和保护的。
(4)扶植好奇心。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扶植好奇心不是孩子问个为什么你就给个相应的答案,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去找出答案,真正做到引导而不强加,帮助而不替代,鼓励而不讽刺,让他在探索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在喜悦中更加乐于探索。
(5)引导受挫心。现在的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太阳和月亮,很少有挫折的经历。所以稍遇困难就害怕、退缩,导致情绪低落、一蹶不振。做父母的要教给孩子一些应付挫折、调整心态的方法和技巧,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并让他们试着去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孩子在遇到不顺自己意愿的事时,也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让孩子拥有好情绪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们自己要积极、乐观、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