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出招
不少父母以为孩子会耍嘴皮子是吊儿郎当不务正业的表现。不要小看幽默的孩子,父母应该为拥有一个幽默的孩子感到骄傲。当然,需要提倡健康儒雅的幽默,父母应该为孩子做好指导工作。
幽默感在日常社交能力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擅长幽默的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比较成功。幽默风趣的孩子比缺乏幽默感的孩子更有魅力,更受欢迎。父母要根据孩子当前的需要,抓住时机进行渗透和引导,启发孩子发散思维,帮助他们学会运用幽默。
让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因为幽默的心理基础是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怕失败,能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而不是一味地悲观失望。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真正幽默的人,不怕受人嘲笑,而且非常善于自嘲,这种自嘲实际上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之上。另外,敏捷的思维能力也不可少。幽默的人观察事物有自己的角度,不因循守旧,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新颖,因而常常会语出惊人。幽默和机智是相辅相成的。
人都喜欢与幽默的人一起相处,在西方,没有幽默感的先生简直就是没魅力、愚蠢的代名词。幽默的主管比古板严肃的主管更易于与下属打成一片。有经验的主管都知道,要使身边的下属和自己齐心合作,就有必要通过幽默使自己的形象人性化。
幽默,成为现今社会的必修课。
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因而往往更讨大人的喜欢,人际关系也要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当父母故意抱着孩子做下坠动作时,一些孩子在体位下落感的同时,还会无师自通地意识到是大人在跟自己闹着玩,小脸可能会漾起笑容。孩子在不同的阶段对幽默的理解是不一致的,父母们可以在孩子不同的阶段培养孩子幽默情商。
1周岁左右的孩子已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十分敏感。在他学步摔倒时,不妨冲他做个鬼脸以表示安抚,此时他往往会被你扮的鬼脸引得破涕为笑。
2周岁的孩子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性中发现幽默,玩具成为生活中的必需,父母的动作也会成为欢乐的源泉。
3岁孩子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感。当妈妈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时,孩子见了即会一边摇头一边大笑不止。有时还可以默许孩子装模作样戴上爷爷的大礼帽,手持拐杖,行步蹒跚,他会边模仿边大笑。
4岁左右的孩子特别喜欢“过家家”或扮卡通人物。当发现儿子与邻家小女孩正在快活地扮演王子和公主角色,并演得十分投入时,父母不仅不要阻拦,而且自己还可以客串进来扮演个坏蛋之类的小角色。
待孩子长到5~6岁时,便可能开始对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如同音异义词和双关语的巧用、绕口令的学习,都能使他们感到趣味盎然。与此同时,父母也应鼓励孩子学习猜谜,甚至由孩子自己编一些简单的文字谜语。
7岁的孩子大多已上学。他们往往喜欢讲笑话、听笑话。如果此时父母能作出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则是明智之举。
8岁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父母应注意倾听孩子回家后讲述的有关学校生活的小笑话,并发出会心的欢笑。这也是一种父母对孩子的幽默感作出肯定的表示。
当孩子渐渐懂事,他们已经初具幽默感,这时候,知识和学问的装备将使他们成为幽默大师,而非低俗趣味。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快活、聪明,能够轻松地完成学业,而且更能团聚周围的孩子。
韩侍桁先生说:“幽默既不像滑稽那样使人傻笑,也不像冷嘲那样使人于笑后而觉着辛辣。它是极适中的,使人在理智上,以及在情感上感到会心的甜蜜的微笑的一种东西。”
孩子敢带头做事,父母应该感到高兴,不要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聪明,要知道,孩子能担当领军人物,就是最大的本领。领头人的智慧不是某处某点的知识有多少,而是综合的素质强于他人。父母这时候最应该做的是树立孩子自我提高的意识,让孩子知道,要做好领头人,一定需要各种各样的能力,要守纪律、有自信、会幽默等,让孩子自己懂得能力的作用,他们要做好领导,就必须掌握好领导该有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