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艺术的起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及使用印染技艺的国家,扎染在我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出现了染缬工艺,民间已经普及和熟练掌握了扎染技术,至今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及历史积淀。“秦汉间有之,不知何人所造,陈梁间贵贱通服之。”(隋 刘存 《二仪实录》)。六朝以来,北方定州、南方扬州以及四川成都等地,逐渐发展为纺织品中心。文献和出土文物均表明,民间于公元4世纪已经普遍从事扎染生产,晋陶渊明在《搜神后记》中描写了两名女子的着装:“淮南陈氏于田种豆,忽见二美女着紫缬襦、青裙,天雨而衣不湿。其壁先挂一铜镜,镜中视之,乃二鹿也。”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位女子穿着的是“鹿胎缬”花纹的扎染衣服,也可以了解到东晋时期扎染技艺已经普及且深受人们喜爱。新疆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东晋建元二年(公元344年)的绛地绞缬绢,是迄今为止所知的最早的绞缬实物,表明我国东晋时期的绞缬工艺已经具有相当水平(图1-2)。南北朝时期扎染技术日渐成熟,妇女的服饰出现较为复杂的花型,梅花形和鱼子形花样已普遍应用,而这种缬纹造型,正是历史上有名的“鱼子缬”和“鹿胎紫缬”。

图1-2 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绞缬织物—唐朝
在经济文化繁荣鼎盛的唐朝,扎染技术已有空前发展,从当时流行的“霓裳羽衣舞”及文人的诗词中就能充分感受到,比如白居易笔下的“带缬紫葡萄”,杜牧的“花坞团宫缬”等。
随着植物染料提炼技术的提高及其在服饰中的广泛应用,绞缬花样图案也不断推陈出新,唐史中也提到“妇人衣青碧缬,着采帛缦平头小花草履”,可见扎染服装在民间的流行。不仅仅在书籍文字中,我们也可以从唐代画作、诗词歌赋以及陶瓷制品中窥见一斑。极负盛誉的“唐三彩”中有许多人物造型,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当时的服饰特点(图1-3),扎染在唐代不仅表现在女子的服饰上,男子的袍服和室内软装饰用品也多用绞缬手法染色,如屏风、帷幔、床单等,表明了唐人对扎染的强烈喜爱与那个时代的服饰审美,绞缬所选图案也日渐成熟和平稳。民间通过长期的保护发展,扎染技艺得以流传,到近代随着工艺产业化、印染技术提高和工业批量生产成本的降低,扎染在服装品牌成衣与高级定制领域的应用使其得到新的提升和传承。

图1-3 唐三彩中身着扎染服饰的人物造型
扎染是劳动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最好的表现形式,世界各地相继出现并在各国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亚洲地区的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以及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的各民族都自然产生极富地区特色的扎染艺术。同时,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带动了文化交流,扎染艺术互相影响,与此也可以发现各地区扎染技艺之间的共通之处。例如,运用植物染料将布料染色,蓝染因其取材于民间、资源广泛,不约而同地成为最为突出的一种染的选择,板蓝根既是中药也可做扎染的染料,它因天然环保、提取方式成熟而深受人们喜爱,是目前选用纯植物性染料用量最多的天然染料。中国的蓼蓝、日本的山蓝、印度的印度蓝、欧洲的菘蓝等都是极负盛名的蓝染植物(图1-4、图1-5)。

图1-4 中国植物蓝染

图1-5 印度的印度蓝染
20世纪60年代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在欧美许多青年开始奉行与老一辈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这个时期的英国艺术空前活跃并占据现代艺术史重要影响位置,被称为“时髦放纵的60年代”。这一时期音乐、艺术和时尚潮流各具有前卫特色、先后出现各种艺术流派和思潮,如波普艺术、后现代主义等。正是这种敢于反叛、追求时尚的精神影响了扎染的应用发展,当时的扎染在图案风格上变化更加丰富,工艺手法更加随意,图案色彩艳丽、题材丰富、视觉冲击大,简洁的图案便于生产复制。在服装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嬉皮士文化影响下的个性扎染T恤文化衫开始风行,日常服装及礼服也开始加入扎染设计元素。该阶段在服装中的应用开始注重市场的需求,强调大众化的审美趣味。扎染服装开始探索商业化的生产模式,让民族传统的文化逐渐融入时尚设计,将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逐渐系统化、规范化(图1-6)。

图1-6 1969年美国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中扎染作品
通过分析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扎染艺术作品,我们看到每个国家或地区都会根据自身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经济能力以及宗教信仰和文化类型从而创造出不同的扎染技法,使得扎染艺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尽管通过长时间的交流融合已经无法确切指出扎染艺术起源于何时何地,但这种手工艺技法的创造与传承为人类的文明发展留下一块瞩目的瑰宝(图1-7)。

图1-7 不同地域的扎染图案
直至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慢慢占据了市场,传统的扎染手工艺已逐渐融入现代元素及手法,通过新的表现载体和形式回归流行的潮流被人们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