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的非物质文化属性及社会意义
扎染源于民间,源于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总结出的技法。扎染与蜡染、蓝印花布并称为“国粹三染”。在国外,对于中国的染色更称为“中国染”。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学会用矿物质做红色染料;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从植物中提取染料。中国的蓝靛染更是享誉全球,可以说我国是早期发明扎染的国家之一。

图1-42 周城白族姑娘扎花场景
扎染是一针一线的互动,是植物与织物之间的穿透,是手与物之间的情愫(图1-42)。扎染的染料由大自然中各种植物中提炼,面料采用手工棉麻布,简单的捆绑扎结防染整个过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东方价值观以及环保的理念。
扎染是完全依附于手工制作的传统工艺,最大的特点就是纯手工制作,整个扎染的效果也全是靠手的掌控。扎染更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才可以成就完美的扎染工艺。扎染工艺是一门师傅带徒弟式代代相传的手工艺,通过亲身传教的方式让扎染得以传承。在整个扎染过程中已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将祖先智慧延续的一种使命感。而近年来大批量的机械化生产让众多手工艺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很多的手工艺者在经济负担的重压下选择转行;民族地区虽然大力发展旅游业,更多是以快速产业发展为主,扎染呈现图形仿照批量生产,一个花型好卖家家临摹并降低售价,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色彩单一,放弃环保原生态的植物性染料,选用速度快、色彩效果好的化学染料,使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出现危机。
所谓民间美术,是民众在世俗生活中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传承的一种体现阶层文化,诉诸造型载体的生活化艺术。扎染作为一种民间美术,既有表现于作品物化形态的物质文化属性,还有与传统风俗、礼仪、节庆及知识等密切联系的、作为社会实践和手工技艺的非物质文化属性。扎染的特点就在于,它不仅具有物化的形态,还有非物质文化属性。非物质文化属性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社会实践,二是作为手工技艺。作为社会实践,它具有很强的活动性、过程性,与传统习俗、礼仪、节庆活动以及民间流传的关于图腾和自然崇拜的知识等关系密切联系,另外它具有手工技艺的技巧性,这种物质形态,物质文化属性和非物质文化属性同时在扎染艺术上得到体现。

图1-43 学生作品(李千姿、赵灵漪、秦雨桐、蔡雨苏、潘蕾、左婧、唐竹喧)
面对如今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大量的机械化生产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厌倦大批量生产的产物,“撞衫”等新词汇的产生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大众的心理趋向。时尚潮流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开始寻求个性、寻求自我,手工艺逐渐复苏(图1-43)。同时扎染技艺的社会意义在于它对人们一定行为和举动造成正面影响。扎染手工技法的创造和发展体现了人类文明中最深层次的创作欲望和审美情趣,这种美的享受正是代代相传,同时又青出于蓝的行动积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丰富了艺术文化形式,推动了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