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图案纹样的民族性
扎染是一种原始的手工工艺,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以一种原始记录的手法,承载着各个地区独有的民族文化历史。根据文献记载,中国扎染是世界扎染艺术的起源地之一,其历史久远。早在秦汉时期扎染艺术已经出现,刘存之在《二仪实录》中提到:“秦汉间有染缬法,不知何人所造,陈梁间贵贱通服之。”由此,我国的扎染技术被誉为“中国术”。随着染色技术的不断提高,被利用的植物等天然染料逐渐丰富,至明代被发掘出来的染料植物已有数十种,清代染料数量激增,印染业也因纺织品的发达而非常的兴盛,丰富的植物染料为印染业加入新的助力。
扎染艺术最初来源于民间染色与传统纹样的结合,由于中国是多民族之国,不同民族的文化积淀导致扎染表现形式的不同。人们将生活中的经历、劳动场景进行加工组合成完全不同的扎染图案纹样,极具民族特征。经过时代的推移变化,扎染艺术与其他现代艺术交流融合,图案设计呈现出取材广泛,表现多样、技法丰富、风格变换的新局面。至今扎染艺术已经从民间工艺美术逐渐发展为现代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据记载,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已经开始穿着扎染的服装。但是因为时间、环境、保存能力等的限制,传世完整的实物较少。中国历史中隋唐时期是一个对艺术影响至深的重要时代,隋唐时期经济发达、社会安定,物资富足,各种艺术和谐共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艺术形式表现丰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呈现出繁荣景象。扎染的技艺与印染技术在这一时期均达到了不只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同一时期最高的水平。从记载上我们看到扎结手法多样化,图案表现形式、表现力度变化万千。工艺手法上有扎、撮、夹、绞、捆、缝等。常见图案纹样有鹿胎缬、青碧缬、三套缬、七宝纹、花鸟纹等巧夺天工的图案纹样。例如唐代出土的“四瓣花罗”(图4-1),图案形式为散点排列,通过折叠串缝手法,呈现出深棕色底橘色花纹,它深浅得当且图案对比清晰,完整地反映出当时的扎染工艺和上色、染色技术已经成熟稳定。图4-2所示作品是现藏于日本博物馆的七宝纹扎染,作品中运用了折叠串扎的手法,使得铜钱的花纹呈现出网状结构,这个构成图案十分美妙,至今仍被民间艺人选用。染料方面除了常用的草木染料还开发了很多矿物染料,以色系划分为红色系、黄色系和蓝色系。蓝靛通常会选用茜草做染料,而土黄色则选用赭石来染色。扎染的成品主要用于女子服装、披肩、头巾、包袋及家用纺织品。到了宋代,扎染艺术的繁盛之势由于当时的节俭禁令而日渐衰弱,有一些扎染的技法也因此失传。但即便如此,宋代扎染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印染技术以及图案设计的技艺又上了一个台阶。明代时,迅速崛起的纺织行业带动了印染业的机械化发展。

图4-1 古代扎染服装中的四瓣花罗图案

图4-2 古代扎染服饰中七宝纹扎染图案
清代后期,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更加频繁,以及朝廷各种外务活动的开展,通过丝绸之路大量的西方化学合成染料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这些染料颜色丰富、选择面多、材料提取简单、染色速度快、着色性强、色牢度高,因此利用新染料扎染工艺创造出来的各种扎染图案纹样,更加具有视觉魅力,深受人们欢迎。随着辛亥革命的到来,社会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日益完善,在市场交易的巨大推动之下,扎染工艺逐步开始进入批量化生产时代。进入当代,在我国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以及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扎染艺术已经开始改变传统表现风格,从中孕育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演绎手法将虚实结合,让具象与抽象、写实与写意自由转换、融合。与此同时在设计上除借鉴、传承传统工艺之外,还不断进行印染技术的改革,契合了国际纺织服装产业对于艺术染整的追求。无论纹样设计、图案变化、成品设计创意,还是工艺技法、使用环境等各方面都呈现出创造力迸发的上升趋势。
扎染具有很强的民族地域特征。广袤的土地和多民族特征赋予中国兼容并包的文化力量,推动了扎染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清代以后,各民族聚居地的扎染技艺有了普遍的提升,其中以云南、四川等地最具代表性,此时扎染品不仅带有极强的装饰性,更较为完整地传达了悠远深刻的民族历史文化特征,成为各民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缩影,即使在当代也依旧作为标志性的文化烙印,存在于当地的民族服饰、日常用品之中,甚至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元素。扎染纹样的民族性体现是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创造出的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的图案内涵。
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云南,坐落着“白族扎染之乡”,这个中国最富代表性的白族扎染地区以家庭为单位,一直以它独特的扎染艺术魅力牵动着国内外的关注。

图4-3 丽江大理地区扎染
云南地区多以缝扎手法为主,技法自由,适用于表现各种复杂形态。图案来源于生活中的花鸟鱼虫(图4-3),图形选择都具备美好寓意。例如从传说中衍生出的蝴蝶纹、日常所见的花卉纹、年年有余的鱼形纹以及带有丰富想象的几何纹等,白族扎染有着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劳动人民独有的创作视角去阐释对于生活的积极与热爱,其扎染艺术呈现出一种明快美好的气息。他们的作品偏好使用规则几何纹样构成基础花型,布局严谨饱满,烘托出花形、动物图案,有细节的技法表现。用清晰准确的艺术语言塑造简洁明快的艺术风格。图案描绘常见的动植物形象,此外也有歌颂王公贵族,描绘统治阶级的服饰图案。当然最有特性的当属圆菊、蛾蛾花等象征美好生活的“蝴蝶”图案。
与白族扎染同具代表性的还有我国的彝族扎染。彝族扎染也有很多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代表性图案,例如小蜜蜂(也称蜜蜂花)、小梅花、鹿胎缬、十字花、佩兹利花、狗足花等动植物纹样;蝴蝶花、菊花、海棠花等纹样。此外,还有湘西苗族的扎染文化,苗族人拥有特殊的工艺技法,让扎染图案呈现中心辐射的效果,生动的纹样配以丝绸面料的灵动呈现出诙谐的韵律感,在色彩上明度变化大,“狗足花”(像小狗的脚印)、蝴蝶花、菊花、海棠花是其代表性纹样。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用靛蓝染料染色,蓝染是他们最常选用的染色技艺(图4-4、图4-5)。

图4-4 白族扎染

图4-5 苗族扎染
四川扎染艺术活跃地是自贡、荣县等地区,常以游鱼、莲花、鸟禽、狮子为灵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图案。自贡扎染则侧重于对纹样的线性表达,辅以适量的块面调和节奏,花纹增强表现力度,图案丰富且明朗。湖南地区的苗族、土家族扎染也有着璀璨的民族色彩。湘西扎染先将棉线嵌入图案当中,然后从背面绞扎,从而形成清晰流畅的线条,就如同用笔勾勒出来的一样。与四川清新优美的扎染相比,湖南扎染淳朴、厚重,染后花纹纹路清晰、精巧细致。西藏与内蒙古的扎染品通常为斜纹的毛毡制品,颜色也比较深沉,这是由于地处高原的地理特点以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图案带大面积十字花型出现,具有古朴醇厚的特点。新疆地区扎染独具特色,著名的“艾德莱斯绸”是先将丝线染色后然后配以素色纬线,是一种染色扎经的扎染方法。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或地区不约而同地选择并喜爱扎染工艺,创造出的扎染艺术各不相同但精彩纷呈。
日本扎染技法以缝扎为主,受浮世绘影响可表现绘画场景,同时配以描绘、刺绣等手法,大大丰富了扎染艺术的表现和发展,并使得日本扎染呈现清淡高雅的格调。著名有缝绞法,它表现波纹海浪等图案,另一著名技法鹿胎绞可表现花型和其他单独纹样。日本人偏爱蓝染,除了正式场合精美的和服会根据四季变化选择合适的颜色,日常生活中浴衣、汗巾、桌布、浴帘等用品多选择清雅健康的植物蓝染织品。日本的传统扎染虽然来源于中国,但在长期的传承保护创新过程中逐渐以精湛的技术和淡雅的风格闻名于世。隋唐时期随着海陆交通的发展和贸易的扩大,中国的镂空版印花等手工印染也传到了日本,并有中国染匠东渡到日本传授蓝染技术的记载。中国的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日本,也反映在手工印染等服饰文化中,在日本史书《日本书记》中,借用中国对扎染的称法:“缬”。现存的实物屏风、幔帐、布裙、被褥等织物上都可以看见扎染夹缬等手工印染工艺的运用。在上代与平安时代[1]“鹿胎缬”成为扎染制品的主要技法,并且延至江户时期,这时印染业逐渐在民间得到了普及,逐渐形成以地区为单位的民间染坊,他们各自根据所在的地方产生的技法和工艺继续保留创新。日本以形成了具有本国独特民族风格的蓝染文化而骄傲。国土物质缺乏的日本在染缬工艺有鹿胎缬、云纹绞、入目绞、三浦绞、串扎、叠扎等不同特征的扎染技法,还创造出了蝴蝶纹、梅花纹、海棠纹、菊花纹、古钱纹、十字花纹、圆点纹等扎染纹样。结合手绘等其他工艺盛行于服饰装束上。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是冲绳的友禅染(图4-6),纹样优美高雅,应用在和服图案之上。在地域上最著名是京都,此地有许多有代表性的纹样,并以紫根、茜草等植物染料重叠浸染为特色。
虽然日本受中国唐朝文化的熏陶,但印染业真正步入民族化是到公元16世纪。这一时期也受到欧洲文化的冲击,此时的扎染艺术开始充分反映民族文化内涵,其严谨沉静的民族风格也在手工扎染中得以体现。在当时的华丽绘画风格的影响下,扎染的图形多为颇有难度的写实山水、花鸟为主。同时也衍生出具有日本独特民族风格的染缬,工艺技法百余种,如“鹿胎绞”(图4-7)、“云纹绞”“入目绞”等工艺,“三浦绞”更因其染后的绞花犹如满天的繁星而显得尤为繁复瑰丽。这种极致细腻、富丽堂皇的扎染风格一直延续至今。当代的日本不仅延续了传统的应用手法,在作品中更广泛呈现扎染现代感,扎染艺术在创新思维的主导下,被注入新的材料和技术,更致力于拓宽艺术道路,并结合刺绣、手绘、科技赋予扎染艺术新的生命力,增大人们对制品的需求量,使其应用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得以更好地传承(图4-8)。

图4-6 古代日本扎染和服

图4-7 鹿胎缬服装

图4-8 友禅纹样扎染
除了亚洲的中国和日本,非洲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文化,创造了个性鲜活的非洲扎染艺术。南非以马达加斯加的双色扎经染为特色,纹样有抽象格纹和曲线。北非有摩洛哥的扎染,捆扎圆圈形纹样用以制作妇女的头巾和腰带,色彩有红、黄、赭石等色调。摩洛哥彩色扎染羊毛妇女头巾,纹样细腻自然,结合刺绣等工艺极具特色,突尼斯有散沫花为染料的绘染品,红褐色调的纹样被用于服饰中,尼日利亚、塞拉利昂、马里等地的彩色扎染工艺十分丰富,以手工缝扎防染、木薯粉型版防染、手绘木薯粉防染等结合靛蓝染料的面料十分盛行。图案纹样繁多,其中植物、动物、人物纹样造型生动,图案细腻紧密,结合蓝白配色朴实而不失灵动。尼日利亚南部的约鲁巴人还擅长制作靛蓝染手工缝扎,折叠等扎染衣料,纹样精密而富有秩序美感,用以制作妇女裹衣。象牙海岸的扎染则在植物染黄色底面料上缝扎染红,黑圆形图样用以制作披风、方巾等与礼仪相关的服饰,缝扎留下的折痕使面料极具肌理感、装饰感;中非有喀麦隆草原的泥绘轮廓后缝纫防染的靛蓝面料,纹样以交织的各种直线构成,而非洲的扎染艺术多选用几何纹样的图案,风格朴实粗犷抽象(图4-9),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地域特色浓郁,呈现出有力且神秘的独特非洲风情。

图4-9 非洲扎染服饰
古印度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染织史悠久。印度扎染以其独树一帜的卷扎法和制作精巧、表现多样的作品发展壮大,也在产量上跃居世界首位。南亚的巴基斯坦也一直延续这项古老的手工艺术,至今仍在民族服饰上加以广泛应用(图4-10)。

图4-10 巴基斯坦扎染
拉丁美洲的扎染与手绘也十分常见。现今的扎染主要表现几何纹、变形鸟纹、植物纹,图案生动有趣,色彩原始且浓郁。
总体而言,非洲扎染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强烈的色彩对比与几何纹样的结合,尼日利亚有着悠久的扎染历史,其作品中丰富多样的几何图形应用,反映出该纹样在非洲民族图案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拉丁美洲的族人们着重手绘制作扎染。以哥伦比亚和秘鲁扎染(图4-11)为例,扎染纹样的题材常常是几何纹、变形鸟纹、植物纹,手工制作的图案灵活生动,同时浓郁的色彩也代表了当地文化。

图4-11 秘鲁扎染
从服装服饰上看印度妇女身穿色彩艳丽的扎染服装,戴图案精美的扎染头巾是最为世人所熟知的特色装扮。今天的印度是仅次于日本的扎染生产兴盛国,并且服装极具民族特色,例如女性喜爱的红色纱丽以及男性的缠头巾等。色彩是印度扎染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传统上多以红、黄为主,使用化学染料后,颜色种类骤增。印度扎染技法以小圈纹“班哈尼绞”和波浪纹“曲线绞”的捆扎法居多,由于地处热带,面料主要采用棉或丝绸,图案丰富精美。
随着扎染艺术的不断发展,始终存在于不同时代中,但根据不同民族即展现出不同的扎结技法、图案题材、色彩应用、使用功能以及风格特征。中国现代扎染艺术在贸易往来、观念开放、信息交流、技术革新的平台上展现出完全不同于传统扎染的新面貌。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得扎染图案具有了更鲜明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