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物性染料
植物染是以植物为原料进行染色的方法,使用植物性染料进行染色的过程也称为草木染。植物染运用植物的根、茎、花、叶、果实、果皮等为原料,通过直接染色或是媒染的方法对棉、麻、丝、皮、毛等天然纤维材料进行染色的一种传统方法。中国采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历史悠久,发展出了纹样丰富、方法多样的印染工艺,植物染料借助其药理作用,迅速成为民间印染技艺中的主要染料。
(1)中国植物染发展 从洞穴文化人们利用生火煮食、取暖发展至今,我们会看到古人发现余留的木炭是很好的涂抹材料,到汉朝时期历史遗物中就有使用颜料上色的丝制品,当时涂抹上色的染料大多数是以植物性为主,也应用矿物或动物性染料。目前出土商周时期的文物中就有染织为绛紫色的菱纹绮残片,周朝有蚕丝制衣染色的记载,周朝以后宫廷就有专门负责染色的机构和职务,他们掌管皇宫里所有纺织品的染色,统一规划出官服染色,另外也是保证皇家着装的安全。从记载中看到“掌染草”和负责染丝、染帛的“染人”等官职,秦代也设有“染色司”的官职,秦代以后各朝也都分别设有“司染署”,唐代设有“染院”,清代设有“蓝靛所”“江南织造局”等。
《诗经》中有记载黑色、黄色以及朱色的染色技巧;《尚书》中记载用五色(青、黄、赤、白、黑五个颜色)上色称为五彩;《诗·郑风·出其东门》中的“綦”是指暗绿色,“茹”是可提取红色的植物染料。周朝民间着装主要是黑色(烧黑的榛树皮)、赭色、青色,这几种色牢固性强,染色过程简单,原材料获取容易。宫廷贵族阶层着装色彩使用丰富,朱砂色、黄色是最受欢迎的染色,染色的提取难度也是阶级在服饰文化上的区分(图3-17、图3-18)。

图3-17 唐宋时期的面料染色图案

图3-18 当代染色面料
最为经典反映染色提炼的诗句是《荀子》的《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紫草是染紫色、空青是青色、赭色是红色、涅色则是黑色。《考工记》与《天工开物》当中,也可以发现留存确切的染色记录。如《考工记》中记载染色的布置画、缋、钟、筐等,与当代有相同之处是先画好设计图案然后上色印花,织物色彩的浓艳也与现代植物上色一样是通过反复的染色过程来完成。
《考工记》中也出现有媒染剂“矾石”的记录,矾石的作用是让许多植物性染料产生黑色沉淀物,只要反复浸染即可得到黑色,这也是中国古代染黑色的方法之一。茜草可染出浅黄色,浸过明矾媒染剂可提取红色。蓝草可以染蓝色,但它含有红色素,提取染色与媒染剂有关系,20世纪60~70年代流行一种叫阴丹蓝面料,这种蓝色染料为化工染料,容易上色并且非常牢固,百姓称其为永不掉色的蓝布,做成的服装非常受欢迎。媒染剂除了绿矾、明矾之外,椿木灰、乌梅、碱等,也可以被用来当作媒染剂。战国时期的丝织品中有经过染色的三色锦,还发现有深棕、浅棕、棕红、绛红、朱红、橘红、浅黄、金黄、土黄、槐黄、湘绿、钴蓝等多种颜色。
秦朝所使用的染料矿物性染料有赭石、石绿、石青、石黄、雄黄等。这些染料名称并不陌生,与今天所用的中国画颜料相同,可见当时的矿物质的染料奠定了传统中国画颜料的基础。唐代的官服色彩严格按照官位级别来区分,使得印染技术在这个时代得到最大提升,隋唐时期染色色彩已经超过二十种,主要以茜草、红花、蓝草、栀子、槐花等植物性染料为主,图3-19为唐代张萱所绘制的《捣练图》,画面中十分详细生动地描述了唐代宫女是如何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练”是一种丝织品,刚刚织成时质地坚硬,必须经过沸煮、漂白,再用杵捣,才能使织物变得柔软洁白,这种方法与现代贵州地区蓝染面料的制作方法较为接近,这幅长卷式的画面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画面清楚地呈现了唐代对织物的处理过程,同时可以猜想这也许是妇女身着衣物染色的预先步骤,相当于现在对于棉麻织物的脱浆处理,而图中各名女子的不同服饰色彩及图案展现了当时染色技术的发达与兴盛。

图3-19 (唐)张萱,《捣练图》绢本设色,尺寸:37cm×147cm,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明代染色的染料有苏木、黄丹、明矾、栀子、靛子、槐花、乌梅、炼碱、木紫、茜草等。《本草纲目》记载:红花、番红花、燕脂、蓝、蓼、大叶马蓝、蒿叶吴蓝、槐叶木蓝、蓝靛、青黛、茜草、藤黄、黄栌、紫草、栀子、槐、苏方木、姜黄、五味子等都是可以用来染色的植物,今天这些能当作中药材料的植物染料因其具有自然环保和药物功效深受人们喜欢(图3-20)。

图3-20 不同染料植物
菘蓝又名茶蓝、板蓝根、大青叶,主产地河北安国、江苏南通、浙江等,适应性较强,能耐寒、喜温暖、怕水涝,靛甙占2.03%,菘蓝甙更容易水解;马蓝产地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喜温暖潮湿,喜欢阳光充足、水资源丰富、土壤深厚肥沃的地方,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靛甙占0.77%;蓼蓝产地东北、华北、陕西、山东、湖北、四川、贵州等,喜潮湿,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靛甙占0.29%,生长广泛,含靛蓝较多;木蓝产地云南、四川、西藏等,向阳耐旱耐湿,极易繁殖属于多年生灌木,主要染色成分靛甙,色泽浓艳牢度性好;艾蒿产地东北、华北、华东、西南、陕西、甘肃,喜欢在湿润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艾蒿色素不仅针对棉麻面料,也可以用于丝织、羊毛制品的印染中。
(2)日本与植物染 蓝染和红花染在唐朝时被传到日本,日本人对于染料来源、染料产地、染材用法、染色过程以及染出的颜色等有详细的记录。《延喜式》是一套律令,其中对仪礼服饰有详尽的规定,后来成为研究古代日本史的重要文献,对染料记录详尽,连所用媒染剂的用量也有标注。
日本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古老的手工技艺至今采用家族传承的方式,染色工艺传至十几代。和服上的扎染图案随时代而丰富创新,深受人们的追捧,因此日本染色虽然受到西方化学染料的影响,但传统作坊仍然坚持传统植物染色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图3-21、图3-22)。

图3-21 不同国家的扎染

图3-22 日本的扎染作坊
我国民间传统手工技术资源丰富,各种行业中有不乏身怀绝技之人,从目前调查看来政府是不断规划、不断扶持,民间资本也有向保护传统文化倾斜,但是我们对民间传统工艺技术的保护方面还是存在一些欠缺的地方。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如何引导传承,如何保护优秀民间手工技艺,措施上日本政府对“人间国宝”认定制度值得借鉴与学习。正是由于政府与专业人士的重视,植物染一直大到日本社会接受,小到家庭主妇们喜欢。审美是需要培养和提升的,生活中日本街头小巷中,小酒屋扎染门帘,酒屋里的各种桌布、餐垫、靠垫无不散发出传统手工的魅力。常见居家用品如浴帘、手帕、坐垫、和服、洋装等皆以草木染色为主,同时市面上还有很多充满现代美感的关于植物染色、传统技法的书籍,这些都反映出日本人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