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表现形式
扎染是一门传统技艺,在扎与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千变万化的效果是一般印花工艺无法得到的,它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扎染艺术与技术的交融与碰撞,体现了传统民族手工和艺术文化价值的升华。如何将时代流行趋势和传统扎染纹样相结合是一个十分值得探索的过程。
扎染纹样的造型常取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化形态,分为平面造型与立体造型。点、线、面、体是所有纹样的造型基础,不论是趋于写实扎染纹样还是表现抽象的现代扎染,扎染纹样表现形式都离不开点、线、面、体这四个基本的要素。简单的具象形态表达依赖于缝扎技术,即将图形外轮廓缝扎处理来呈现有变化的线形。抽象形态的造型手法相对简单,通过捆、缠等手法来造型,具有随意性和灵活性,形态自由,其设计类似于平面构成中点的聚集效果。
点的造型:扎染纹样中点的造型不同于一般的纹样设计,它要通过复杂的手工或机械的扎缝、染色等工艺流程实现,因而有一定的造型限制。扎染纹样中的点的形态变化尺度不大,多为圆形、方形等简单几何形态。归纳扎染中常用点的形态,包括圆形点、方形点及其他简单具象形态点和抽象随意的点(图4-25、图4-26)。
圆形点是扎染中最常见也是最能体现扎染特点的一种形态。鱼子缬(图4-27)是最知名的、以挂钩扎法做成的圆形点纹样,它的外观形态清晰,即圆心中有一个深色点。类似的形态还有一目、横引、四卷。另一种满点伞卷图案是将面料缝扎或捆扎抽紧形成塔形后再缠上线,纹样染色后留下网状的线痕。醉眼缬、豆花布、小宝塔纹、古钱纹等是点在扎染中最普遍的造型手法。

图4-25 手工扎鹿胎缬

图4-26 方形点扎染作品

图4-27 鱼子缬
方形点的扎染手法是对面料局部折叠捆扎或缝扎,呈现出规律规整、视觉稳定的形态。若要获得不同的视错觉表现,在扎制中可改变各种数据以获得图形的机理空间、前后深浅虚实等关系。
其他简单的具象写实形态点依赖于缝扎技术,将图形外轮廓缝扎处理为变化线形,如心形、小梅花、叶子等一般具象形态。
线的造型:扎染造型中线的造型及特点具有多样性,线的变化应用举足轻重(图4-28)。扎染的线在宽度、面积和厚度之间可以随意变化,结合色彩的变化可以产生奇妙的视错觉,而通过合理的排列调整可获得更好的平衡感。例如将面料自然归拢后采用整体捆扎法获得的龙纹绞(图4-29),就是线应用的典型。

图4-28 线的变化

图4-29 龙纹绞
图4-28所示采用将布卷成条状后用线缠绕的方式,既有色彩渐变形成的竖线也有线迹防染形成的横线,有种虚实相应的效果。图4-29所示采用将布料从中心点抓起后捆绑缠绕的方法,这样的防染方式形成由中心点发散的圈纹,具有发散渐变的视错感。
面的造型:扎染中面的造型有更多的组成形式,其形态既可以像点一样,用以表现各种规则的圆形、方形、具象写实形态和抽象形态(图4-30);也可以像线一样,表现出各种或方正平直或弯曲自由的块面形态;还可以是点和线的共同构成。面造型由于所占的空间比重大,而常用作背景装饰。现今面的通常表现形式,是将面料捆扎后再用注染、喷染等工艺处理获得的偶然形态的面。

图4-30 苗族扎染作品
立体的造型:扎染的立体造型表现形式是指面料再造中的三维记忆成型工艺,即将面料和服装按照工艺设计要求聚合褶皱扎花后,经高温高压获得稳定的外观造型。相对于平面织物而言,呈现的是一种立体浮雕般的视觉形态。利用高温定形形成的记忆效应,对面料或服装施以捆绑、包扎、折叠等外力,改变其原来的平面形态,在高温状态下使其组织结构发生变形,恢复至常温后物料会永久定形。此类扎染目前选用化学纤维和化工染料(图4-31、图4-32)。

图4-31 日本现代扎染

图4-32 机械扎鹿胎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