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扎染艺术的发展及现状
至明代时,可用于染色的植物已有十几种,以靛蓝作为主要染料。同时“拔染”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此同时,蜡染、夹染也在各民族地区发展。清代纺织业得到空前发展,因此带动了印染业的繁荣兴盛。此时蓝印花布和蜡染工艺作为主导,扎染技艺逐渐退居少数民族地区,例如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展现独特的地域性与民族特征。19世纪下半叶,英国首先发明了化学合成染料,规范了染料色谱并丰富染料种类,同时工业化的需求提高了染色的速度,促进了产品的批量印染,市场上出现仿制扎染图案设计效果的纺织品。发展至今,扎染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这一设计元素不仅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和软装饰纺织品设计当中,在其他艺术领域也有不同表现(图1-8、图1-9)。

图1-8 扎的技法变化

图1-9 染的软装表现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因此扎染艺术的发展根据各地区民族、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清代之后,云南、四川等地的扎染技艺得到大力发展,加入所处地方文化特色,其扎染制品民族特色越加浓郁,扎染作品中表现出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图案,时至今日扎染艺术依然是当地民族服装、生活用品以及旅游产品等极具特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云南大理、丽江及贵州苗寨等地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地区亦成为我国民间扎染艺术最集中、手工生产规模最大、产量最多的地区。聚居的白族、彝族主要分布在周城、喜洲、巍山、剑川、鹤庆、洱源等扎染生产基地,他们多以家庭为单位逐渐形成规模后在当地经营,扎染、蜡染等蓝染旅游产品也逐渐规范。明末清初云南周城的白族人就已经开始了扎染品的制作和使用,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盛大节日都可以看到扎染服饰与装饰用品的使用。另外,运用植物性染料是云南彝族扎染的特色,具有古朴自然的艺术特点。除了最常见的板蓝草进行蓝染之外,当地出产的黄栗皮以及麻栎果壳等还可以进行红色、褐色等多色彩染。云南地区多以缝扎手法为主,技法自由,适用于表现各种复杂形态。图案来源于生活中人物的劳作、自然界的花鸟鱼虫,同时也具备美好寓意,例如,从传说中衍生出的蝴蝶纹、日常所见的花卉纹(图1-10)以及自然动物与带有丰富想象的几何纹相结合的图形等,艺术风格清晰明快,图案中反映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场景,展现劳动者丰富的原创能力。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民族及地区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扎染艺术,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云南周城白族扎染(图1-11)和江苏南通扎染(图1-12)等。
四川扎染历史上被称为“蜀缬”。其中缝扎技法也十分普遍,图案灵活多样,游鱼、花卉、鸟禽、狮子等是十分常见的题材(图1-13)。人们将扎染技法制作出的吉祥纹样运用于服装及纺织品中,表达美好愿望。四川民间扎染主要集中在自贡、荣县等地区。自贡扎染艺术的花纹以线表现的居多,染后花纹纹路清晰、精巧细致。

图1-10 云南扎染花卉纹

图1-11 云南周城白族扎染

图1-12 江苏南通扎染(焦宝林作品)

图1-13 自贡扎染花卉蝴蝶纹
其他还有湖南地区的苗族、土家族扎染。湘西扎染先将棉线嵌入图案当中,然后从背面绞扎,从而形成清晰流畅的线条,如同画笔勾勒而成。与四川清新优美的扎染相比,湖南扎染更添淳朴、厚重意味。西藏与内蒙古的扎染通常为斜纹的毛毡制品,颜色也比较深沉,皆源于地处高原的地理特点以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十字花型大面积出现,具有古朴醇厚的特点。新疆地区的扎染独具特色,是先将丝线染色后配以素色纬线,经纬织成不同的图形并以几何形为主,是一种扎经染色的扎染方法。图1-14、图1-15所示为深受新疆人民喜爱的“艾德莱斯绸”。艾德莱斯绸是新疆古老丝绸的一种传统技艺,至今应用于新疆维吾尔族服饰之中,它的扎染技艺表达出了柔软的质地、轻盈飘逸的手感、夸张变形的图案、艳丽的色彩,具有维吾尔族服饰独特的美感和文化风情。
扎染艺术存在于不同时代中,展现出不同的扎结技法、图案题材、使用功能以及风格特征。中国现代扎染艺术在21世纪贸易往来、观念与信息开放、技术革新与交流的平台上展现出完全不同于传统扎染的新面貌。

图1-14 西域艾德莱斯绸

图1-15 现代艾德莱斯绸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