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染后处理

6.染后处理

染后处理包括净洗、晾干、拆线、熨平等基本步骤,也包含面料二次处理的过程。例如面料拆线或不拆线固定扎结形成的立体肌理,或者是服装中扎染和刺绣、拼布等其他手工艺术融合形成的丰富效果。

扎染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以其独特的肌理效果与面料的视觉表现越来越受到服装设计师们的关注。云南大理的周城是全国最大的白族扎染作坊。这里也是学习传统扎染的实践基地,在周城“璞真综艺染坊”实习期间,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传统的扎染工艺,拜师学习并实地制作。在与手工艺人的交流学习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辈民间艺人对于扎染这门技艺的热爱以及对于扎染发展现状的担忧,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当地年轻人大多喜欢外出打工,少有人愿意钻研传承枯燥且收入相对偏低的老手艺,因此当地目前从事扎染工艺的艺人基本都是四十岁以上的妇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扎染工艺正在逐渐消失,比如传统的板蓝根靛染逐渐被工业化学染料所代替,只有年长的手艺人才掌握靛染的染色工艺及成分配比。由于在产品设计上缺乏创新,图案多以传统纹样为主,渐渐传统复杂的扎染工艺在现代大批量的工业市场下被忽视,虽然机械化生产可以满足快速多变的审美需求,但扎染工艺不应消失,这是历经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艺术个性的灵魂(图3-81、图3-82)。

图3-81 左图为周城白族妇女围坐在一起做扎花,右图为璞真扎染坊售卖的扎染服饰

图3-82 学生在周城学习考察期间做的传统扎染作品

近年来许多服装设计大师开始注重研究面料的创新设计,扎染工艺又重新回到时尚潮流。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工作室或者传承人致力于扎染的创新研究,比如“手作中国”等民艺机构对于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市井蓝染工作室”的青年设计师们对于蓝染的时尚设计等。虽然目前扎染还处于小众文化阶段,但既然有了市场的需求和认可,对于扎染工艺的传承及创新来看都是很好的开端(图3-83~图3-91)。我们相信在弘扬民族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注重个性化消费的市场环境中,扎染艺术及产品会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图3-83 上部分为单色靛蓝染色,下部分为多色染

图3-84 练习捆扎

图3-85 板蓝根扎染的明度对比效果

图3-86 板蓝根染色的不同效果

图3-87 印度植物印织物

图3-88 学生作品

图3-89 调出染料的明度装入不同瓶子保留

图3-90 不同染色的效果表现的装置展示空间

图3-91 乱染法:设计好图案后捆扎并浸入不同的染料中所呈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