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扎染艺术的发展及现状

2.国外扎染艺术的发展及现状

世界各地人民在进行面料设计时,基于捆扎布帛的一部分不被染料浸入从而形成图案的思想,所以自然产生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扎染技法。在美洲、非洲、欧洲、亚洲等国家都有本民族自己的扎染作品。

日本扎染由于工艺的精湛和不断创新的表现形式,得到社会的接受和国家的保护,发展至今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因而得以获得更大的创作空间。相传在公元7世纪(日本奈良时期)时扎染技艺由中国传入,在日本称绞缬为“Shibori”,是一种将面料预先进行扎结防染后形成独特纹样的传统纺织技术。日本扎染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中也分化出两个不同的流派:贵族式的京都流派(图1-16)和平民化的有松流派(图1-17)。唐代可以称作是扎染艺术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正是在此时绞缬技艺传向日本。日本正仓院至今仍珍藏着一批我国唐代的织染精品,其中绞缬布样纹饰精美、色彩斑斓、制作精巧,充分印证了唐代染缬技艺的高度发展与超凡水平。

图1-16 京都派

图1-17 有松派

扎染艺术在日本文化的环境中发展出独具日本文化的审美趣味。和服也称为日本的国服,扎染在和服上的应用在日本至今享有盛誉。虽然现代日本盛行各种西式服装,但到了喜庆佳节和隆重节日,扎染和服仍然是盛装礼服(图1-18、图1-19)。

图1-18 扎染和服

图1-19 日本艺术家久保田一竹的扎染和服作品

日本扎染技法以缝扎为主,可表现绘画般场景,同时配以描绘、刺绣等方法,大大丰富了扎染艺术的发展,从传统技法和单一的配色过渡到双色、叠色、多色等创新技法。例如缝绞法可表现波纹海浪等图案,另一著名技法鹿胎绞可表现花型和其他单独纹样。日本人偏爱蓝染,精美的和服会根据四季变化选择合适的颜色,日常生活中浴衣、汗巾、桌布、浴帘等用品多选择清雅健康的植物蓝染织品。扎染出的色彩逐渐呈现出清淡高雅、层次分明、丰富厚重的格调。现代日本扎染艺术在创新思维的主导下,被注入新的材料和技术,传统扎染在进行内化的长期过程中逐渐以精湛的技术和淡雅的风格闻名于世并以新的面貌展示着具备高度欣赏和审美的扎染艺术品。同时,例如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和高田贤三等站在国际时尚平台上的日本设计师们,不忘把日本传统扎染艺术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喜爱扎染艺术,从而使扎染艺术在日本得到新的传承。

扎染在印度历史悠久,称为“Bandhani”(图1-20),也叫束缚染色法。印度妇女身穿色彩艳丽的扎染服装,戴图案精美的扎染头巾已经是为世人所熟知的特色装扮。今天的印度是仅次于日本的扎染生产兴盛国,并且服装极具民族特色,例如女性喜爱的红色纱丽以及男性的缠头巾等。色彩是印度扎染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传统上多以红、黄为主,使用化学染料后,颜色种类骤增。印度扎染技法以小圈纹“班哈尼绞”和波浪纹“曲线绞”的捆扎法居多,由于地处热带,布料主要采用棉布或丝绸,图案丰富精美。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称为“伊卡特(Ikat)”(图1-21)的先染后织的纱线扎染法,先把纱线染色后根据不同的图形选择纺织出面料,这种面料色泽鲜艳亮丽。印度扎染在面料的选择上多用当地特色的纱丽薄棉织物,色彩多以红、黄为主,纹样注重装饰感,有时配上珠片尽显异域风情。

印度尼西亚称扎染为“Plangi”,译为空白的小圆点(图1-22)。以巴厘岛和龙目岛出产的扎染制品最为著名。在技法上以捆扎和缝扎为主,而与印度“伊卡特”相似的“Mengikat”(马来语,缚或卷)手法也是代表性技法(图1-23)。印度尼西亚的扎染纹样以抽象为主,图案有层次变化,色彩对比浓烈奔放。

非洲的扎染艺术最早起源于西非地区,有千年的历史。它是继亚洲之后另一个扎染发展的重要地区。它展现了另一种不同于东方审美情趣的扎染作品创造,以极富装饰性的几何图腾纹样、极富强烈视觉冲击的颜色对比呈现出朴实粗犷的风格特征。例如居住在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的部落将扎染艺术运用在毛毡制品上,捆绑之后形成的图案为粗大的圈纹,在黑色的背景上显现红色或黄色的图案,线条宽大、色彩对比强烈。既然西非地区是非洲扎染的主要产区,扎染技法也更为多变,除了平缝、折缝、卷缝之外还有夹扎法和将果核、石子包入其中的包扎法,染料也主要运用靛蓝。

图1-20 印度扎染

图1-21 伊卡特

图1-22 印度尼西亚扎染

图1-23 Mengikat扎染

由于地域广阔、部落繁多,致使产生了多种风格的扎染艺术,其中较典型的有马利以北部落粗犷的毛织物圈纹扎染,圣路易斯精致的卷缝扎,刚果部落的菱形夹染法,象牙海岸部落的独特椭圆形扎染(图1-24)以及尼日利亚部落的包扎染等(图1-25),当地人们喜欢从头到脚都以扎染布艺配搭,包括头巾、布包等等。通过分析观察,西非地区的扎染在纹样和色彩上与日本扎染有着相似之处,这也说明早期历史上国家之间交流往来的促进作用。

图1-24 椭圆形扎染

图1-25 非洲扎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