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影视产业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影视行业中的明星制让演员这一原本普通的职业登上了神坛:动辄百万元计的片酬、千万计的粉丝,这些都让无数心怀明星梦的俊男靓女对演员这一职业趋之若鹜,也使得我国的表演专业办学规模有了大幅的扩张。与此同时,在已经步入自媒体时代的今天,年轻人的表演欲望大大提升,网络直播秀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有的人已经以网络直播表演为自己的职业了。因此,表演的学习已经从原来的精英需求变成了大众需求,表演教育也就从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化的艺术普及教育,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表演教学模式已经不太能适应当下艺术普及教育环境下的需求了。

最近几年,教育部大力倡导高校教育转型改革,笔者所在的四川传媒学院更是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改革的试点高校,借着改革的东风,笔者也在探索适合互联网时代的表演教学模式。2013年3月我开始主持四川传媒学院表演系的教学改革工作,虽然阻力很大、质疑很多,但我们的团队不惧种种非议、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本书正是此成果的部分体现。

表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创作并不是单一地依靠演员个人的能力去塑造人物形象就可以了,它还需要服装设计、化妆造型设计、舞台美术设计、灯光氛围设计、音乐效果设计等许多专业门类的支持与配合,演员自然就得是掌握人物塑造技能,同时具备服、化、道、音、美、照等多种知识的通才,例如我国早期的戏剧、影视演员于是之和赵丹等。但随着职业分工的细化,演员就只管人物塑造了,其他的工作自然有别人来帮着完成,慢慢地,许多演员也就不再去思考关于道具、化妆等方面的创作问题了。而在教学当中,由于学时有限等原因,造成了老师课堂上只讲授狭义的表演知识,忽略了介绍如何运用服装、化妆、道具等的设计来配合完成人物塑造,待到课后自修排练时,许多同学甚至连置景的意识都没有,演练了许久都不知道角色生活在什么样的空间里,这显然是不符合表演创作规律的要求的。

当今指导学习表演的经典教材,要么理论性太强,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初学者很难看明白,不太具有可操作性;要么是掰开揉碎了讲解表演元素如何训练,如当下的大部分表演教材,很难让初学者有全剧观。针对如此现状,本书的编写就是要给读者们指明表演创作必须要有“全剧观”——不管有没有导演来解读剧本,演员必须要有自己对剧本的解释;不管有没有舞美师来设计舞台置景,演员必须要有自己对整体空间置景的构思;不管有没有化妆师来做人物造型设计,演员必须要把自己饰演的人物化妆打扮一番。本书把演员从拿到剧本到最后完成人物塑造的过程作了梳理,用案例法剖析了若干个在表演教学中常用的独幕剧剧本,将剧本分析、人物分析等基本的文本案头工作作了范例。我们根据剧本中对人物的描述,作出了相应的人物设计图;设计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舞台置景效果图,一个版本是根据舞台提示描绘的剧本中“应该有”的故事发生的场景,另一个是根据剧本所表达的核心意图重新设计的演出舞台效果图;我们还在剧本的文本中作了许多重难点的“批注”,以提醒演员注意台词与舞台提示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表达这些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当然,这些都只是提供给排演者参考的素材,我们希望排演者根据我们提供的素材创作出更新的作品。另外,本书还讲述了剧本的本土化改编创作。总之,我们希望给表演初学者或者戏剧爱好者指出一条正确的表演创作之路,同时提供一个表演创作的可操作范本

在本书动笔之初,我在一次体检时发现罹患胃癌,本以为这个项目就此搁置了,但通过努力,并在许多人的关心和帮助下,本书终于得以成稿出版。这里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在我治疗期间对我的细心照顾让我身体迅速恢复,才能继续编写工作;感谢四川传媒学院的马洪奎院长和张书玉副院长,是他们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去实践我的教学改革思路;感谢本书的另外两位作者:四川传媒学院的何柯润女士和青年艺术家章涵女士,是她们全力协助了我的编写工作,一位批注剧本,一位创作人物设计与舞美设计;感谢四川传媒学院表演系的侯景仁同学,是他帮助我完成了书稿的整理工作;最后,还要感谢重庆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他们为我们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对表演教学的改革还在继续,我们对表演教学的探索还在继续。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本书对所引用的剧本也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书中的内容也许不尽完善,但愿能给学习表演的学生以及表演爱好者们带来一点点帮助,也希望读者们多提宝贵意见,不吝赐教。

王家元

2017年6月